大家好,我是懶爺!上一期我們聊了美國電影院的發展歷史,今天就來聊一聊目前中國電影院的現狀.
參照美國,中國電影院的未來發展格局會是什麼樣的?作為經常看電影的我們,這個過程當中都有哪些投資機會,怎樣才能把電影票賺回來呢?
站在現在回望過去十年,我國電影院銀幕數量保持了一個高速增長勢態,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4.9%,銀幕數從2013年的1.84萬張飆升到了2019年的6.98萬張,高於中國電影票房年複合20.85%的增長率。銀幕增速超過票房增速,說明中國院線市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剪刀差」在加大,新建影院帶來的稀釋效應明顯,影院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泡沫。我們從近兩年票房增速也能窺探一二,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速為8%,到了2019年更是僅有5.4%,如此低增速的票房,根本無法支撐起高速擴張的院線建設。而且單張銀幕創造的票房也從原來的135萬降到了85萬,持續下滑單銀幕產出預示著持續增長的銀幕數和相對平穩增長觀影需求的背離,行業供給相對過剩,那麼調整在所難免。
突發的疫情,只是加快了這個調整。2019年國內關停影院466家,較2018年的361家大幅增長。關停影院中,票房在300萬以下的佔比為87.8%,影廳數量在4廳以下的佔比為53%。目前存量影院中同時滿足上述條件的影城還有1449家,佔比12.7%,說明未來影院可關停的潛在規模依舊很大。
這裡需要詳細說一下,為什麼票房在300萬以下的影院成了退出主力。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利潤表上的虧損不足以導致影院的退出。影院真正的退出條件為進入到虧現金流的階段,即不考慮前期固定資產和裝修費用的投入,經營現金流無法彌補實際產生的現金成本支出。通過分析上市公司財報發現,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影院的利潤表盈虧平衡點為一年票房在700萬到800萬,這時影院能夠達到收支平衡,憑藉一些爆米花、形象衍生品,還能有一個不錯的收入。可如果票房低於300萬,不僅無法實現收支平衡,還會因為現金流枯竭,最後被迫掛門歇業。
疊加此次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預計一些小影院的退出意願將增加,這也將為龍頭院線公司併購整合創造條件。今年3月8日,上海電影出資8000萬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宣布將依託上海國有文化企業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與品牌優勢,通過併購、增資、參股等形式對長三角及周邊區域內的影院進行投資與整合。其它上市公司:橫店影視、萬達電影、金逸影視也紛紛宣布成立投資基金,通過多種方式壯大影院規模。前幾年為何不見國內發生大規模的併購整合事件呢?可能原因主要在於當時國內票房依舊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導致收購價格較為鋼軌,賣房出售資產和買房進行整合的意願都比較弱。國際上院線併購的成本都是原本院線估值的1.3倍左右,而當時國內已有的收購案中,支付均價都在2倍以上,顯著高於海外平均水平和自身建設成本。
相比於美國top3的院線60%的市場佔比來說,國內頭部院線的集中度遠遠偏低,排名前五的院線市場佔有率僅有27%,市場整合空間巨大。而且通過近期上市院線公司發布的公告來看,他們整合的意願也非常強烈。同時,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國2019人均觀影人次為1.23次,遠低於國際上的2-3次。同時目前國內電影平均票價為37.21元,遠低於韓國的49.59元,歐洲的50元、北美的64.85元,所以未來電影票價水平穩步提升將成為票房增長的重要引擎。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留意兩個重要的風險,第一個就是上一期提到過的兼併收購帶來的債務風險,這裡就不詳細贅述,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美國電影院發展啟示錄》那期。第二風險是,大片質量不及預期,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評分9分以上的電影票房佔比從2017年的37.2%提升到2019年的65.3%,而相應8分以下評分的電影票房佔比從2017年的18.8%逐步壓縮到2019年的7%,優質內容帶動票房增長效果明顯。一旦缺乏優質內容做支撐,或上映電影不及預期,院線的營收將收到直接影響。
疫情終將過去,行業增長趨勢不會根本改變,而期間頭部企業通過橫向整合提升市佔率,將有望受益於競爭格局改善,帶來估值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