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最大的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館,收藏著一尊珍貴的中國佛像。佛像的五官生動細緻、宛若真人,衣著自然寫實、流暢生動。雖然外表上看上去略顯陳舊,但是佛像肌膚處的金色和袈裟上的珠紅色卻仍然鮮豔絢麗。
這尊出自中國唐代的佛像,為何在歷經千年之後,仍能鮮活如初、神彩熠熠?它在中國佛教造像中又何特殊的地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項古老的技藝――乾漆夾薴。 一直以來,天台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聞名於世,民間百姓更是視其為仙山佛國、洞天福地。俗話說,有山必有寺,有寺必有佛。鼎盛的佛教文化。使得這裡的佛教造像技藝特別發達,而乾漆夾薴工藝,則是天台佛教造像藝術中最為珍貴、也是最獨特的一項。 何謂乾漆夾薴? 乾漆夾薴是一項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廣泛運用於佛教造像,宮殿、廟宇建築物的裝飾、保護及民間器材的製作上。具有經久不蛀、光澤潤亮、不開裂、不變形等特點。 乾漆夾薴中。「幹」和「夾」是工序,「漆」和「薴」是原材料。它有48道工序,包括型模、上灰、夾薴、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貼金等。採用的是純天然的原材料,比如薴麻、生漆、桐油、五彩石等,這些在天台的自然山水間均能找到。 在乾漆夾薴技藝出現之前,工匠們製作的佛像大多容易開裂、變形,且色澤極易褪去。經過乾漆夾薴工藝處理過的佛像,形神皆具、色澤鮮豔、線條流暢,能夠更好地保持佛像最初的神韻,歷經千年仍能光潔如新,並且有不開裂、不變形的特點。可以說這一工藝的運用,徹底改寫了中國佛教造像的歷史。 2006年,天台山的乾漆夾薴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紐約大都會藝術館所收藏的那尊唐代佛像,所採用的正是古老的乾漆夾薴工藝。所以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滄桑之後,仍然栩栩如生、光鮮如初。乾漆夾薴工藝的起源 我們知道乾漆央薴是一項古老的工藝,那麼它究竟起源於哪一年?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這項古老工藝流傳至今?故事還得從東晉的一個名叫戴逵的人說起。 戴逵(?-396),東晉學者,雕塑家和畫家,字安道,譙郡至(加金旁)縣人(今安徽宿州西南),後遷會稽之剡縣(今浙江嵊州西南)。 戴逵長期生活在天台山的剡地,擅長雕塑、繪畫,精通音樂。他雕刻的佛像造型厚重、線條流暢、神情端嚴,令人稱絕。但唯一的缺點是,經幾年風吹雨打之後,便會扭曲變形、開裂。
怎麼樣才能讓木雕佛像不開裂、不變形呢?戴逵和他的兒子陷入了漫長而又艱苦的探尋之中。一個雷雨交加的午後,戴逵父子來到一座祠堂避雨。祠堂裡的工匠正在用生漆將薴麻包裹在梁柱上,戴逵好奇地前去詢問,工匠答道,用了生漆和薴麻,祠堂的梁柱就會牢固永久,不變形、不開裂。戴逵聞之豁然開朗,之後,戴逵父子對生漆加薴麻的工藝作了進一步的改造和加工,運用到了佛像的造像之中。 不久之後,中國第一尊木雕的乾漆夾薴佛像在戴氏父子手中誕生了。從此,這門古老的技藝開始走進各大寺院廟宇、走進道教殿堂,並划過千年的時空流傳至今。 日本第一座乾漆夾薴像塑造的是鑑真大師 自從戴逵父子將乾漆夾薴工藝運用到造像之後,這項古老的工藝開始在民間傳承紮根,並且走出了天台的崇山峻岭,傳到了海內外。 公元753年,唐代高僧鑑真大師第六次成功東渡日本,他不僅帶去了很多經書,也帶去了先進的技藝。在鑑真大師彌留之際,他的天台籍弟子思託等人,採用乾漆夾薴工藝,為他製作了一尊塑像。從此。日本便有了第一座乾漆夾薴塑像。這尊塑像在日本被精心供奉了1300餘年,他造型優美、線條柔和,乾漆夾薴技藝爐火純青,被奉為日本的國寶。 那麼,歷史上採用乾漆夾薴工藝的佛教造像在中國還有沒有保存下來的實物呢? 有,而且就在乾漆夾薴技藝的發源地――天台的國清寺。 1973年,天台國清寺迎來了一尊極為珍貴的元代佛像。其中有一佛兩弟子和十八羅漢。它們是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慈寧宮大佛堂遠道而來的稀世珍寶。這一佛兩弟子造像高6.7米,通體金色、面如滿月、慈祥端莊。他們所採用的正是乾漆夾薴工藝中的「脫胎漆塑像」。 所謂「脫胎漆塑像」,就是先做一個木胎佛像,然後在上面用薴麻包裹,反覆刷上上百道植物漆。陰千用再把裡面的木胎撤掉。「脫胎漆塑像」代表著中國乾漆夾薴技藝的最高境界,用這種技藝造的佛像看似體積寵大,但卻十分輕盈、堅固。 時光雖歷經七百餘年,國清寺內這些乾漆夾薴佛像依然鮮亮如新,散發著迷人的神韻。 乾漆夾薴雖然經歷過鼎盛輝煌期,但它終究只是流傳於民間的一項手工技藝。由於這一工藝一直沒有系統的書面文字,完全靠口授心傳,全憑個人悟性和長期實踐才能掌握,所以未能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 南宋之後,歷史上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這門技藝到了幾乎失傳的狀況,只有極少數的民間藝人還熟諳此法。此後,這門技藝一直處於失傳的邊緣。 這項「非遺」唯一的傳承人 天台佛教城,距國清寺不過一千米。佛教城的圍牆上,立著各種千姿百態的佛教塑象。從外面看。最高的一尊佛像足有四層樓那麼高。城內飛簷翹角、樹木蔥蘢,一派寧靜安祥之象。如果不是偶爾傳出來的叮叮噹噹的雕刻聲。你可能以為這裡只不過又是一個寺院罷了,但其實,它是今日天台見證乾漆夾薴技藝最好的去處。 這座城的主人叫作湯春甫,天台乾漆夾薴一金漆造像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傳承人。 關於湯春甫的故事,還得從1962年的一天說起。這一天,自幼喪父的湯春甫來到了天台山華頂寺,幫助寺裡做些掃地、倒茶的雜活,是年他12歲。廟裡的老師父年事已高,卻是個造像高手,他正在尋找一個可以延續自己技藝的繼承人,於是,他相中了能吃苦又聰明的湯春甫。 六年過去了,在老師父的精心指導下,湯春甫學到了這門失傳已久的乾漆夾薴造像技藝,精通了佛教造像藝術的他走出了華頂寺的山門。這之後,他遊歷全國各大佛像名窟,研究各種宗教塑像的造像技巧。 文革後,正值宗教信仰政策全面恢復,宗教寺院重新建立,湯春甫開始為寺院製作佛像。他採用13種天然原材料,帶領數位弟子經過數百次試驗。總結出了乾漆夾薴的四十八道工藝流程,讓這古老的技藝,煥發了新的光彩。 故宮博物院一百年來首次收藏的當代木雕作品是湯春甫的千手觀音 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湯春甫總喜歡站在他辦公的二樓,眺望著佛教城。這裡的一草一木,均瀰漫著一股靜謐的宗教氣息。 他目光所及的每一幢房子裡,擺滿著形態各異、造型各異的塑像。這其中包括儒釋道三教的神像,也包括一些帝王像。如今,湯春甫的職能是如何更好地管理這座佛教城、如何讓乾漆夾薴―金漆造像的技藝發揚光大。儘管如此,每年,他都會抽出一兩個月的時間,推掉所有的俗務,親自去創作一兩件作品。 1999年。湯春甫的一尊千手觀音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這是故宮博物院一百年來首次收藏的當代木雕作品。 在湯春甫的帶領下,每年有五六十名造像師,採用乾漆夾薴―金漆造像的工藝,為世界各地的宗教廟宇塑像。他們沿用的依然是1500年前的古老技藝。據這裡的老師傅透露,一尊真人大人的佛像,從設計、製作胎心到完工,約需半年的時間。這中間的每一個過程都得小心謹慎,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曾經有塑像師傅,採用現代的化學油漆來製作佛像,結果製作出來的佛像不是開裂,就是褪色。 在湯春甫的萬佛城裡,經常有國清寺的僧人為即將請走的佛像開光。近二十年來,從這裡被「請」走的木雕佛像已接近三萬餘尊,被4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寶館和寺院收藏和供奉。 綿延不絕的香火氣息和梵音古樂,飄蕩在天台山脈。讓天台的山,天台的水,天台的雲,都散發出一種空靈而神秘的味道。乾漆夾薴,這門古老的技藝,也必定會像這裡的佛教文化一樣,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