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溫暖。」——肖楚女
感恩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人性之根本。我們要感恩自然的無私饋贈,感恩父母的辛勤養育,感恩社會提供的便利。
只有常懷感恩的心,眼前的日子才會變得溫暖且有趣。而不知感恩的人,猶如農夫與蛇,會覺得生活處處不如意,處處受針對,將會使自己陷入無盡的陰暗和痛苦之中。
然而想要常懷感恩之心並不是件容易事兒,這往往需要堅定的信念或者信仰作為支撐。
29年前,社會上曾流傳著一張留守女孩的照片,眼神清澈無比,這張照片上的女孩因此迅速走紅。
時至今日,這位女孩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也有些東西一直沒有變,比如她的感恩之心。
第一、走紅的大眼睛女孩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開始掠過中國大地,很多地方逐漸靠著這股春風富裕了起來,但不可否認,當時中國仍舊有大量的貧困人口。
由於南方沿海城市經濟的崛起,農村的很多年輕人都紛紛前往大城市尋找機會,有些人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打工之路,因此村裡留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這些孩子有一個統一的稱呼,那就是「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驚人的數量,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為了讓社會多多關注這些留守兒童,著名記者解海龍前往大山深處的一所小學,拍下了一張獨一無二的照片,這就是紅極一時的攝影作品《大眼睛》。
照片《大眼睛》中,一個短髮女孩蜷縮在課桌前,身上穿著鼓鼓囊囊但比較破舊的衣服,右手握著一支鉛筆,可能由於天氣寒冷,所以握筆的手顯得尤為僵硬。
可女孩的臉微微抬起,面容是那樣的純淨,一雙眼睛睜得大大地,注視著前方的鏡頭。她的眼神是如此清澈,就像山澗的溪流,或者甘冽的清泉。
雖然當時的網絡相較來說並不發達,但這張照片發布之後依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人們先是被照片上女孩的純真所吸引,繼而了解到了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學習的困難。後來這張照片被希望工程收錄,作為標誌性的宣傳照片沿用至今。
第二、不忘滴水之恩,永念世間真情
由於《大眼睛》這張照片帶來了極大的熱度,照片上的女孩也隨之成為社會「紅人」。原來,這位女孩名叫蘇明娟,是安徽金寨縣的一名普通女孩。
拍攝照片那年她還在上小學,但家裡經濟條件很糟糕,父母沒有賺錢的門路,只能靠打漁、養豬維持生計。
走紅之後,社會各界紛紛向蘇明娟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送來了應季的衣服,有的送來了學習用品,還有的直接上門捐款。
在大家的幫助下,蘇明娟總算順利考上了著名的安徽大學,並在金融專業繼續學習。大學期間,蘇明娟把社會的捐款,都轉贈給了更困難的孩子,自己靠著國家的補貼和兼職工資支付學習費用。
畢業後,蘇明娟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識進入了銀行工作,她工作的單位坐落於合肥一處商圈中央,每天上班都能看到街上繁華的景色和來往匆匆的行人。
作為一個來自貧困山區的孩子,蘇明娟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滿意,她終於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改善家人的生活,不過與此同時她也從不忘回報社會。
大學的時候趁著暑假的兩個月假期,蘇明娟和幾位同學一起到貧困縣義務支教,她希望自己不僅能給孩子們帶去知識,更要在這些寒門子弟心中,種下一棵積極向上的種子。
令蘇明娟記憶深刻的是,支教的時候她遇到一個非常困難的孩子,沒有什麼親人,與自己母親相依為命,也沒有房子,只能靠著別人的牆角搭一個小窩棚。
這位孩子簡陋的家裡甚至連一口像樣的鍋都沒有,她們母女倆常年靠著母親抓魚、抓黃鱔維持生計,眼前的景象讓蘇明娟為之動容。
她太明白這種生活的煎熬了,於是她便跟幾位同學商議,大家湊出了1000塊錢送給母女二人,並幫她們買了一口鍋和一些菜,算是給這個不幸的家庭送去了些許溫暖。
結語
作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如今蘇明娟已經完成了從受助者向資助者的角色轉換,她每年都會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來,親手交到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員手裡,讓他們贈給那些需要的孩子。
有時候人類的感情就是這麼簡單,今天你拉了我一次,明天我就會扶你一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是在這樣互相幫扶的過程中變得愈發親密,這就是人間的真情,這就是感恩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