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萬玉霞,湖北省武漢市常青樹教育集團總校長,湖北省特級教師、全國勞動模範、中國「課改傑出校長」、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優秀校長、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校長、感動中國人物十大傑出校長、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回眸世紀初,湖北武漢張公堤畔,雜草叢生,滿目荒涼。這兒有所學校,幾幢校舍,107名學生。時光荏苒,18年辦學,18年創業,草創時期無人問津的這所常青實驗小學,早已發生「蝶變」,成為一所頗具影響力的中國書院風格兼具國際範式的集團學校。校長萬玉霞和她的「生命發展教育」煥發了學校的生機。
構築生命教育文化鏈
古樸的庭院式建築設計,花園式的校園格局,每一堵文化牆都在說話,每一處校園「認養」設施都能育人。在這所學校,教育的品質和氣質蘊含在每一項獨特設計中。
辦學伊始,萬玉霞就以超前意識確立了學校的發展之魂——構建以生命為本的生命發展教育,圍繞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把人的靈魂構建和人格力量的塑造放在學校發展首位。
「7年前剛入校時,老聽到孩子們『萬媽媽』『萬媽媽』地叫。說實話,是萬校長用無盡的愛心和責任心,讓自己無愧於『媽媽』這個偉大稱呼!」一名家長在感謝信中如此寫道。
一次期末考試的早上,學生王小斌因起晚來不及洗漱抓起書包拼命趕到學校,在樓道口和萬玉霞撞了個滿懷。「孩子,慢點!」王小斌來不及做任何解釋,慌忙往教室跑……「早上吃早餐沒有?是哪個班的?」背後傳來的依然是關切的聲音,王小斌拼命搖了幾下頭說了聲,「沒吃,七(9)班的」。說完,就扎進了考場。幾分鐘後,萬玉霞追了進來:「孩子,趕緊趁熱吃了。」邊說邊拿出一個食品袋,裡面有2個熱乎乎的肉包,還有一隻一次性環保手套。
在學校,對生命的關懷體現在每一個細節裡:每間教室門口都放有一排木製的矮櫃,柜子裡一格一格擺滿了備用的鞋子;學校的每一處洗手池邊,都擺放著一瓶稀釋過的洗手液,以免高濃度物質損傷稚嫩皮膚;為保護學生安全,每一套桌椅的尖銳稜角都被泡沫塑料包紮得嚴嚴實實……
隨著對教育荒地的進一步深耕,萬玉霞把辦學理念不斷兌現在學校環境文化、有效德育、高效課堂、生命文化、卓越管理之中,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文化鏈。
「生命是一個旅程,不是一場比賽。」萬玉霞說,「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正溫暖學生生命的發展教育。」
點燃學生的思維火把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正是為了將來用不著教。」萬玉霞經過長期的摸索,依據學生不同年級段身心發展特點,在小學部推行「主動教育」,在中學部推行「自能發展教育」,讓學生自己來點燃頭腦中的思維火把。
萬玉霞深知,「讓孩子在生命自然、自主需求的狀態下去實現人品、人性的主動『優化』發展,這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學校要努力為每個學生創造最適合其學習、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使教育更適合每個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需求,更適合每個學生的潛能、才智、個性」。為此,她著力瞄準身心健康、中國人格、智慧生活、楚漢氣度、國際視野5項課程目標,將各課程進行解構和重組,建構了與生命發展相關的「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人與自然」4類核心素養課程。
徜徉在校園中,生命科學館、樹人谷、夢想劇場、生活體驗街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應有盡有,必修、選修、能力提升等三大類近200門課程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3D列印、無人機、雷射切割、VR航天、車模、三維立體繪畫……學校利用佔地3000平方米的「常青樹創客夢工廠」,培養著具備「設計思維+批判思維+創客精神」的學生;梁子湖的小天鵝、神農架的紅腹錦雞、沉湖的白鸛、雄立樹頂的金錢豹、美洲藍閃蝶……豐富的標本,創造出一個生命科學教育的獨特天地。置身生命科學館,每個孩子無法不對神奇的大自然產生熱愛,進而萌生出對生命的遐想和探究奧秘的欲望。
主題鮮明、曲折有致的「生活體驗街」裡,「小郵局」「小超市」「低碳生活館」「小小安全崗」「巧手小廚房」「愛心小醫院」「立體創意坊」7個空間涉及培養學生民生服務、生活技能、藝術修養、衛生健康、科學環保、創新設計等方面素質與能力,旨在為學生創設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機會,教會學生低碳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美好生活。
在「常青創學院」,孩子們申報了3000多個實踐課題,開展各項「科學之旅」的課題研究……近3年來,多名學生在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全球總決賽、全國數學聯賽、全國機器人大賽中獲獎。
激發教師的嚮往與追求
每天早晨,教職員工都會收到一份新鮮的水果、一杯酸奶;每個員工生日的那天,都會有一份獨特禮物;學校與房地產集團進行協商,讓教師們能夠優惠購房;對有著不同志向與興趣的教師,學校提供不同的培養路徑……
18年來,圍繞著教師隊伍的建設,萬玉霞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加強集團學校的扁平化管理探索,組建了全國、省、市三級名師工作室的「鷹雁隊伍」,成立「教師專業化發展工作坊」,並劃分為「個人學習—年級組學習—大教研組學習—工作室學習—學校組織學習」階梯式發展,制定「一年一成長、兩年回頭看、三年上新階」的學習規劃。教師的成長和專業化發展平臺得到不斷拓寬,產生了一大批全國創新型名師、省市級學科帶頭人。教師職業幸福、學生成長和學校的發展,實現了有機結合。
帶著責任,她把「中國教育的微笑」送到大洋彼岸;帶領教師們積極探索課改,赴來鳳、神龍架、松滋及海南、雲南等地送教支教……
在教師隊伍活力充分被激發的基礎上,萬玉霞還持之以恆地開展了「年修10萬家書」的師德師能提升活動,班主任定期以「家書」的形式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班級活動、孩子的進步,解答家長的家教困惑,提出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建議,讓教師、家長與孩子同進步。
萬皎老師當了6年班主任,「每年寫的家書超過10萬字」。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家長李作峰每周都會收到一封班主任萬老師的家書,看信回信成了他的必修課。
李作峰覺得,教師每天的教學任務本身就很重,他實在難以想像他們如何有時間寫家書,而且下筆千言。他認為只有一個答案:教師心裡裝著每個學生。
「一切以孩子健康成長需求為第一要務,這是教育者的使命。」萬玉霞常常這樣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