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只有口述歷史,而不能公開這個時期的檔案資料?還有多少事實...

2020-12-13 澎湃新聞
X

為何只有口述歷史,而不能公開這個時期的檔案資料?還有多少事實掩埋其中?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

有1個回答

金大陸 2016-07-30

我們的系列中,有《檔案史料卷》。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胡曰鋼:口述歷史是檔案文獻的重要補充
    挖掘和搶救口述歷史更能發揮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為進行國情教育、地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熱愛家鄉教育作出貢獻。 關鍵詞:口述歷史;檔案文獻;當事人;親歷;登高英雄 作者簡介:   口述歷史,顧名思義,即用口述形式記錄的歷史。
  • 訪談︱沈志華:不用一手檔案就不能開題
    歷史學的方法主要就是怎麼找檔案、怎麼解讀檔案。我剛去華師大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問題,學生寫論文都用二手資料,不用檔案。這在1980年代是可以理解的,那時候剛剛開放,可用的檔案也不多,思想上也還比較保守。但到了21世紀,各國的檔案都已經開放,德國、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的檔案都能看到,你還蹲在圖書館裡看二手資料,就是給中國學術界丟人了。
  • 搶救北京傳統工美技藝,北京工美集團展出「老藝人」口述技藝歷史檔案
    在北京工美集團成立40周年之際,作為「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老藝人』口述技藝歷史檔案整理」項目的成果之一,《藝海鉤沉、匠心獨語》——徐鋒捐贈檔案整理項目成果匯報展9月18日在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開幕。在開幕式上,北京市檔案館對受捐書籍《藝海鉤沉匠心獨語——北京傳統工藝美術「老藝人」口述技藝歷史檔案》進行了永久收藏。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正如遊鑑明所指出的:「歷史研究的先決條件是搜集史料,正統史學的標準又是非有原始史料不能寫作客觀的歷史,因此研究婦女史的史家為向來處在社會邊緣的女性寫史時,常有『無米之炊』的困擾,特別是從事下層婦女或婦女生活史研究的史家必須在研究方法上另闢蹊徑。」[6]而正是在這裡,曾經被認為相對於檔案文字史料來說是二手的、次要的口述史料成為解決因缺乏文字資料而難以開展研究的困境提供了解決辦法。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羅伯特·珀克斯:口述歷史與以下事實有關:歷史學家們大部分都對社會中的重要運動和顯耀人物感興趣。因此,口述歷史目的在於重新找到平衡,讓大家聽到平凡人的聲音。從此種程度來說,這相對於當時英國所有學校在教授的傳統歷史而言,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選擇。但還有一方面,這與政治授權有關,人們覺得口述歷史是一種將歷史還給人民的方法,可稱為是一種民主力量。
  • 檔案解密:蔣介石曾想通過事實佔領收復香港
    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民國史研究專家吳景平教授昨天透露,正聯手全球知名智庫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逐步整理和公開該所珍藏的民國史料,這些史料此前從未與人「謀面」,包括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在內的民國「絕密檔案」,將從明年起陸續出版。根據復旦與胡佛開展的合作項目,預計明年第一季度,首批3本文獻將在國內面世、全球發行,為人們解讀那段歷史提供珍貴的資料。
  • 雲南將搶救保護4個獨有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
    新華網昆明8月4日電(劉娟、蔣璇)記者從雲南省檔案局獲悉,雲南省將在今年和明年組織開展雲南4個獨有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搶救保護的試點工作。雲南省檔案局7月末發布的消息顯示,雲南省將充分借鑑外國口述歷史檔案採集的經驗和方法,分別在今年和明年組織開展對阿昌族、布朗族、獨龍族和拉祜族等4個雲南獨有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搶救保護的試點工作,通過對這4個民族的文化研究者、文化傳承者、民間能工巧匠的訪談,記錄有關這些民族的語言文化、原始宗教、祭祀文化、生產方式、社會習俗、節日風俗、民族工藝等方面的口述歷史。
  • 羽壇名宿口述檔案 鯉城「名人檔案庫」又添新料
    22日上午,鯉城區檔案館邀請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羽毛球國家級教練林建成前往區檔案館口述檔案,共採錄了林建成口述音像資料時長約2個小時,翔實記錄其羽壇人生。林建成講述他的羽壇人生上午9點,林建成攜妻子陳玲玲來到位於鯉城區七星街22號的鯉城區檔案館,在二樓的會議室中口述他與羽毛球背後的故事。「1939年,我出生在印尼巨港;1952年跟隨父親回國……」據其講述,回國後,一家人定居在西街臺魁巷中,他先後在西隅中學(後併入培元中學)初中部、泉州五中高中部就讀。
  • 王明珂 |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當代口述歷史學者常藉由當事人的親身經歷記憶,來補充歷史文獻記載之不足。對於追求「歷史事實」 的歷史學者而言, 這不失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新工具。然而由歷史記憶的觀點, 這樣的口述歷史只是為「典範歷史」增些枝節之末的知識而已。甚至它更進一步強化了反映男性、統治者、 優勢族群觀點與其偏見下的「典範歷史」,而使得「歷史」成為階級權力工具。
  • 關於公開徵集各類黨史資料的通告
    中共東光縣委組織部中共東光縣委黨校關於公開徵集各類黨史資料的通 告黨史資料是黨的寶貴財富,是記錄和反映黨的歷史活動、歷史進程的重要載體為及時搶救和保護散失在我縣單位、社會及民間的珍貴黨史資料,建立完善東光黨史資料體系,更好服務於黨史研究,豐富縣黨史館館藏,把我縣黨史館建成紅色教育的基地,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決定面向縣內外公開徵集全縣各個歷史時期的黨史資料。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徵集內容1.文字資料。
  • 探訪「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崔永元本人不任職(圖)
    每位導演的專屬區域內,有的盡力復原其生前生活場景,有些則擺放手稿、資料,而這些物品 均來自家人的捐獻,「這個館是比較特殊的,出於對原件保護的考慮,不打算開闢為自習室,還有一些物品因為數量、空間的限制,未能全部展示。」  至於連環畫館,則陳設了崔永元個人收藏的一些連環畫,有新近出版物,也有上個世紀泛黃的「小人書」,均由崔永元本人出資購買,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專門所作的饋贈品。
  • 口述歷史︱​「抗疫戰士」郝元濤
    2020年4月22日,廣州市檔案發展中心(廣州市音像資料館)《口述歷史——「抗疫戰士」》記憶工程正式啟動。 在此之前,我們的《口述歷史——「抗疫戰士」》系列已經介紹了多位來自「抗疫前線戰士」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從疫情研判專家的角度來看看如何抗「疫」。
  • 哥大口述史音頻上線,顧維鈞、孔祥熙等人珍貴錄音帶重見天日
    凡留意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中藏有一份「中國口述史」資料。這項工作由哥大發起,自1958年到1976年,有計劃地採訪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留下十六人的傳記,成為近現代歷史研究的基本資料。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南京大學歷史系高興祖教授等4位教師、7位同學開展對南京大屠殺的口述史田野調查;同一時期,南京大學校友郭廷以教授在臺灣開展民國政要的口述歷史訪談記錄工作。 目前國內口述歷史和公共史學發展迅速,眾多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團隊都在進行口述歷史採集整理工作。
  • 一文看懂檔案與文件、圖書、信息資料的區別
    文件是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為了處理現實事務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和檔案在內容和單體形式上是同一的。有些文件材料日後還需查考,就被有意識有目的地保存下來,轉化成檔案。因此,檔案是處理完畢的歷史文件,是留備查考的有價值的文件,是集中保存的系統的文件。1、並非所有的文件都能轉化為檔案,只有原始記錄性強,查考價值高且文書處理程序完畢的一部分文件才能轉化為檔案,大量的文件並不轉化為檔案。
  • 顧維鈞檔案重歸故國記
    不過,本次整理工作後將會把全部檔案無所保留地公開,這既是顧家和哥大的要求,也是社科院從學術開放原則出發的願望。歷史研究要以史料為基礎,徐世昌曾主持編輯過《秘笈錄存》,收錄了巴黎和會期間大量代表團來電,但沒有北京政府去電。楊天石發現這些去電正完好地保存在顧維鈞捐給哥大的檔案中,於是興奮地寫了一篇文章介紹這批資料,鼓勵歷史學家們多多利用顧維鈞檔案。
  • 日本課本上為何寫中國只有70年歷史?卻稱自己歷史有幾千年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以來都是被世界人民普遍承認的。然而,在日本的課本上,他們居然赤裸裸地寫道,中國只有短短七十年的歷史!話說,另外的幾千年去哪兒了?日本人這樣寫,真的是忽視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嗎?還是說他們就喜歡篡改跟中國有關的歷史?原來,這與日本人的「特殊」的計算方式脫不了干係。
  • 慰安婦英文著作作者:翻譯受害者口述時忍不住落淚
    九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慰安婦口述史以英文出版,為國際社會搞清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實質提供了關鍵信息。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中國慰安婦的英文出版物卻明顯缺失。見諸英文的倖存者口述資料大都來自前日本殖民地及東南亞地區的受害者,直至2010年,尚無一本關於中國受害者的英文專著。 廣州日報:你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慰安婦這個問題? 丘培培:我最初關注是在2002年左右。
  • 李輝:歷史是一個大漩渦 寫好一個「人」字
    但是說這番話的這個人沒有想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敘述者,我們現在談40年前的歷史,那麼過20年或者40年之後,那一代人也會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進入新千年中國的文化環境,居然讓這樣一個不斷編造自己歷史、連出生年齡都存在很多疑問、連自己重大人生的經歷都能夠改變的人,成為中國這樣一個時期的文化代表走向世界,今天來聽講座的都是文化人,那我們臉上還有光嗎?
  • 「三線建設歷史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暨學術研討會在四川...
    根據歷史資料類型,擬分為檔案資料、文獻資料、口述資料與影音資料,並建立「三線建設歷史資料資料庫」。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有威認為,近年來,三線建設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可以將其視為開拓中國當代史新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