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我市京山市發現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全市疫情防控的發條迅速擰緊。第二天,荊門一醫組織召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會議,成立了以院長段睿、黨委書記李軍華為組長的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組建醫療救治、護理、院感、醫學裝備、後勤保障等十餘個工作專班,啟動應急救治工作預案,明確各項抗疫分工。
隨即,全院應對新冠肺炎的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組織疫情防控知識培訓;開設南北院區發熱門診;完成南院區發熱門診信息化基礎搭建;調整北院區發熱門診布局,完成相應設施搬遷……
疫情來勢兇猛,發展迅速,我市積極作出應對
1月23日,市委市政府成立荊門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
1月24日上午,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全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衛戰的號角在荊楚門戶吹響。荊門一醫作為荊門市區域醫療中心,在北院區建有全市最大的傳染病區,疫情發生後,該院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新冠肺炎疑似及確診患者收治的重任。
這是一場關乎每個人生命健康的戰鬥,容不得絲毫懈怠。荊門一醫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進行部署,雖然當天正值除夕,但該院宣布取消休假。頃刻間,2033名幹部職工集結完畢,大家從容走上工作崗位,各盡所能,恪盡職守,全力維持著疫情期間南院普通住院患者及北院新冠肺炎患者的正常收治工作。
準備物資,調集設備,建設隔離通道,劃分隔離區、潛在汙染區、緩衝區……北院區一間間普通病房迅速被改造成隔離病房,兩天內該院在原有1個傳染病區的基礎上搭建起4個傳染病區。
逆風而行,白衣戰士爭上前線
疫情發生後,近千名醫護人員向院黨委遞交了請戰書,一個個毫不猶豫的籤名和力透紙背的紅手印,是荊門一醫人向300萬市民許下的鄭重承諾。
「我是一名擁有10年黨齡的黨員,請戰之願如同10年前宣讀入黨誓言時那般堅決,我願奔赴一線,抗擊疫情,奉獻自己的力量。」
「病毒無情人有情,滴水成江河,齊心渡難關。我要返崗為抗疫貢獻一己之力。」
「我自願報名參戰,不計報酬,不論生死!」
省會武漢,疫情告急,令人揪心。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1月23日,荊門一醫緊急抽調三名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前往增援,他們甚至來不及和家人吃上一頓團年飯,就逆流而上,踏上徵程,他們的名字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周暢軍、丁喬、陳其軍。
1月25日,大年初一,隨著部分發熱患者相繼被確診,該院迅速作出決定,整合北院區醫護人員,開放新建的4個感染病區,對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和確診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2月12日,浙江首批援荊醫療隊到來後,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對全市救治格局作出調整,荊門一醫被指定為全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中心,承擔起全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救治任務。一時間,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內患者最高達到近300人。隨著,荊門一醫兩個新冠肺炎ICU相繼組建啟用,醫院從各臨床科室遴選出180餘名醫護精英加入同浙江、內蒙古醫療隊並肩作戰的隊伍,為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竭盡全力。
捨生忘死,700餘勇士全力以赴
這是一場不明敵人身份的戰役,危險程度可以想見,但荊門一醫的700餘名醫護人員仍選擇投入一線「戰疫」,他們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更加顯得熠熠生輝。
荊門一醫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邱其武就是該院700餘名一線抗疫醫護人員中的一位。在傳染病一線工作近20年的邱其武是一位資歷深厚的老兵,2003年非典肆虐時,2009年甲型H1N1流感來襲時,抗疫一線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此次新冠疫情突發而至,他再次義無反顧地走上前線,積極迎戰病毒。抗疫期間,他帶領科室同事喊出了「疫情不退,決不撤退!」的最強音。2月16日晚,荊門一醫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入黨儀式,邱其武等抗疫期間表現優異、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12名一線醫務人員被吸收進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隊伍。
醫務科作為全院醫療工作、醫務管理重點科室,承擔了後方協調與管控的重任。戰役打響後,科主任謝金元每天帶領科室成員全面統籌安排全院各項防控任務,實現了各項工作、人員無縫對接,有效保障了醫院整體防疫工作有條不紊推進。
黨員先鋒模範、醫院護理部主任寧曉東,在疫情發生後帶領400多名護理姐妹始終堅守在一線,肩負重任的她甚至未能參加父親的周年祭。
五星共產黨員、荊門一醫抗疫一線臨時黨支部書記、老年科中醫科副主任李任翔,始終走在疫情最前線,負責患者呼吸管理的他每天接受著病毒的「洗禮」, 醫院新冠肺炎ICU建成後他主動請纓入艙,一直戰鬥到ICU閉艙。
臨床五支部書記、麻醉科主任楊昌明,作為插管小分隊隊長和ECMO團隊主要核心技術擔當,他身先士卒,不舍晝夜,以專業力量阻擊著威脅生命健康的新冠病毒。在他和其他ECMO團隊成員的努力與堅守下,成功挽回了一位年輕的生命,該患者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利用ECMO技術治癒的危重症患者。
醫者無畏,用生命守護生命
為進一步提高救治率,醫院優化救治流程,積極實行「專家組—醫療組長—管床醫生」三級醫師負責制,與內蒙古及浙江醫療隊共同成立了由呼吸內科、重症醫學科、消化內科、心內科、中醫科、產科、新生兒科、手術室麻醉科、營養科、護理部等多學科聯合專家組。每日專家組深入病區進行重症患者查房會診,開展院內危重病例討論,對重症患者採取一人一方案,並不斷優化和完善,提高臨床救治的有效性和患者治癒率。對於孕產婦、嬰幼兒、血液透析患者等特殊人群,醫院及時制定了相關流程和預案,全力以赴做好救治。
「感謝荊門一醫的醫護團隊堅守醫者仁心,不拋棄,不放棄,硬是將我從閻王爺手上搶了回來,他們是值得患者託付生命的人!」3月5日,該院首例確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來自京山市的汪先生臨出院前,向在場送行的醫護人員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謝大家不計生死、不計報酬對自己的救治。
1月初,個體戶汪先生到武漢進貨時感染新冠肺炎,幾經輾轉,於1月16日收治入荊門一醫。初入院時反覆高燒近40攝氏度,雙肺感染80%以上,一度被下病危通知。經過一醫專家們的積極救治,汪先生的生命開始峰迴路轉。
抗疫一線,白衣戰士們用生命守護著生命。傳染病區內,他們長時間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著N95口罩、護目鏡,室外寒風呼嘯,室內的他們卻汗流浹背,即便是這樣,他們進入病區有時一堅持就是十多個小時。為了節省有限的防護服,他們不敢喝水,不能上廁所,不能擦汗,只能忍著、憋著,全身心投入戰鬥。在他們的堅守與付出下,一名名患者痊癒出院。
看著一位位患者的生命按下「重啟」鍵,荊門一醫人開心的笑了,此刻所有的辛苦與勞累都煙消雨散,化為對患者深深的祝福。
合力攻堅,硬核技術顯實力擔當
病區裡的每一位患者都深深牽動著所有醫護人員的心。1月28日,荊門一醫收治的一名33歲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病情發生惡化,命懸一線。
要盡一切可能挽救這條輕的生命!荊門一醫黨委向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下達命令。而要挽救這條瀕臨凋謝的生命,需要啟用「終極武器」ECMO。具有治療經驗的荊門一醫ECMO團隊決定為該患者做最後一搏。經過前期充分會診、討論,2月4日,以麻醉科楊昌明主任、胸心大血管外科易軍主任、呼吸內科陳天明主任、重症醫學科李智強主任、感染性疾病科邱其武主任、老年病科中醫科李任翔主任、麻醉科李濤醫生為核心力量的ECMO團隊,為該患者實施了ECMO手術。上機操作中,患者的呼吸道、血液、體液等分泌物湧出,空氣中到處漂浮著致病因子,就是在這種極具傳染性的高危環境下,醫療團隊堅持了3個小時,最終成功完成手術。術後,醫護人員又在病毒的包圍中守護了這名患者整整16個晝夜。2月20日,這名患者順利脫機。3月23日,痊癒出院。
重燃生命希望的患者賀先生激動地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感謝國家給我承擔了幾十萬的醫療費,感謝荊門一醫醫護團隊,感謝浙江、內蒙古醫療團隊,是你們讓我重獲新生……無盡的感激,無限的感恩。」
可以說,這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是荊門一醫ECMO團隊和浙江、內蒙古援荊醫療隊從死神手中奮力拼搶回來的。「生命如此可貴,我們責無旁貸。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疫情當前,我們必須衝鋒。」事後,荊門一醫ECMO團隊成員接受採訪時說。
像賀先生一樣,每一條生命的回歸,都讓所有醫護人員由衷地感到歡欣鼓舞,也更加堅定了抗疫必勝的信念。
就這樣,一塊塊「硬骨頭」被一一啃下來,3月3日,我市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實現零新增,當天,全市累計報告928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出院887例,而荊門一醫收治了其中的313例。而今,時間的指針即將指向5月,我市已連續近60天實現確診病例零報告,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這一成績的取得與荊門一醫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刻,該院院長段睿表示,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項長期的戰役,越到關鍵時刻越不能鬆勁,荊門一醫人將慎終如始,枕戈待旦,使命必達,直到疫情真正退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