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君說:
最近,山東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上了熱搜。
陳春秀,一位36歲的二胎勵志媽媽,也被多數人熟知。
怎麼回事呢?
在高考「落榜」16年後,陳春秀打算報考成人教育學校,卻發現自己在山東理工大學讀過書,且順利畢業了。
她這才知道,自己當年是被別人冒名頂替上了大學。
在這16年裡,陳春秀一直為高考落榜而深深自責。
要知道,窮人家的孩子,上大學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學費,都是父母從牙縫裡一點一點摳出來的。
可見能上大學何其不易,可這一成果卻被別人輕輕鬆鬆竊取了。
別人拿著她的學籍進事業單位,而陳春秀卻只能做一些底層的體力活維持生計。
事後,涉事女子已經被註銷學籍,並被單位開除。
而山東理工大學也有了最新回應,稱「陳春秀女士通過媒體表達了重新到高校就讀的意願」,學校對此高度重視,「將積極協調,努力幫助其實現願望」。
此前,當陳春秀要求恢復學籍時,是被山東理工大學以「沒有先例」為由拒絕。
陳春秀最後如果能恢復學籍,當然是皆大歡喜的。
但慕課君希望,她不要把沒上大學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去逼孩子改造孩子,讓孩子活成她想要的樣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
慕課君翻閱了很多權威媒體的報導,發現了一個細節:
在一個小房間裡,陳春秀陪著兩個孩子學習。
她極其認真地給孩子們出題,批改作業,檢查作業。
她說,在生活上,她對孩子們很寬容,但在學習上,她要求極其嚴格,堅信:「讀書,才是窮孩子唯一的出路。」
每個孩子的天賦和個性都不一樣,讀書,是寒門出貴子比較直接普遍的路。
但有遠見的媽媽,要知道,那絕對不是孩子唯一的路。
父母最大的錯誤
是成為孩子的統治者
有一本書,叫《媽媽的悔過書》。
作者李柳南是韓國人,她是校長,也是教師。
工作能力非常強,凡事她負責的班級,基本都是第一名。
可這位優秀的教育者,在孩子眼裡卻是非常糟糕的媽媽。
她培養出了兩個成績優異的孩子,但他們卻在高中選擇休學在家,吃喝玩樂打遊戲。
他們視母親如仇人一般,一句話都不想多說。
面對這樣的反差,李柳南難以接受,才有了這本悔過書。
李柳南原本對孩子有著極高的標準: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優秀,要比我教的學生中的最優秀的還要更優秀。
於是,她總能按時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永遠是把手放到電視上,根據發燙程度來估計孩子看了多久電視:「電視都要著火了,就是這樣作業才不完。」
當孩子想要辯解,李柳南卻更加火上心頭,「六點前把作業寫完,沒寫完就不能吃晚餐。」
檢查作業時,更是各種指責:「這題為什麼會錯?怎麼可以犯這種錯?你看電視那麼久,我就知道成績一定不會好了......」
孩子最終確實活成了媽媽眼中的樣子,但卻如行屍走肉般,失去了自我。
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自戀母親」的概念,它有兩種極端,一是「事必躬親」,一是「心不在焉」。
前者是天下即我,我是為你好,你都得聽我的;後者是我即天下,除了我誰也不管。
而李柳南更像是兩種的混合體,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的「炫耀品」,事事聽她使喚。
在《母愛的羈絆》裡提到,自戀母親會導致兩種類型的孩子:一是「高成就動機型」,必須以努力工作證明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以此逃避與母親相處,這類人試圖用各種成就彌合內心的脆弱;
一種叫作「自我破壞型」,就是很容易放棄,喜歡用各種成癮的東西來麻痺痛苦,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後就破罐破摔。
李柳南的孩子成了後者,辛辛苦苦考上的高中,說不去就不去,蝸居在家變成了廢人,讓人惋惜。
在《媽媽的悔過書》裡,李柳南提到了一個概念——教練型父母:
能讓孩子說話的父母;能從容聽孩子說話半小時以上的父母;當孩子說話時,能注視著孩子表示贊同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總會試圖理解孩子的內心。
李柳南反觀自己,「別說三十分鐘了,就連三分鐘都不曾與孩子好好對話過。」
每次和孩子的對話裡,無不帶著催促、指示、控制的味道:
「作業做了嗎?
書念完了嗎?
考試考得好嗎?」
最後,李柳南才懊悔道,「原來,我並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監視者還有統治者。」
這樣的教養方式,不但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內驅力和人生的追求,母子之間也漸行漸遠,一堵高牆橫跨母子之間。
有遠見的父母
重視孩子的學習
更會支持孩子的興趣
最近,一個網名叫鍾美美的男孩,因為一系列模仿老師的視頻走紅。
粉絲數迅速突破百萬。
慕課君前幾周的笑料基本都被他承包了。
丟書抱臂一氣呵成
模仿佔課老師受委屈那段也很絕,把老師的氣質捏得死死的。
(點擊上面視頻直接查看)
鍾美美的突然爆紅,受到了很多媒體和廣告公司的關注。
甚至有一家媒體公司,為他開出了一年100萬的籤約酬勞。
小小年紀,就能掙一百萬?這牽動了多少父母的心呀。
但,想培養一個鍾美美,絕對不容易。
你別看他拍的視頻,基本一條10分鐘就搞定,不用寫臺詞,很多都是一遍過。
就連鍾美美接觸不多的旅店前臺,景區售貨員等,靠一兩次接觸或想像,模仿時的細節和眼神就能做到真人現身一般。
很明顯,鍾美美是非常具有表演天賦和愛觀察生活的孩子。
鍾美美的成功看似不難,其實就難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想一下,鍾美美最初模仿的對象是誰,肯定是父母。
而且表演,在很多人眼裡就是不務正業,但他的媽媽卻沒有去責備或者否定孩子。
但凡有一次否定責罵的行為,或許就不會有我們前面看到那麼生動有趣的表演。
當記者採訪鍾媽媽時,她也表示,平常沒有過多幹涉過孩子,只要學習不下降,興趣愛好基本不會制止,並且還會幫著找一些人物,推薦給孩子去模仿。
看到孩子火了之後,鍾媽媽並沒有打算把孩子當做賺錢的籌碼,而是拒絕了所有的廣告。
她告訴孩子,「火可能是一陣的,但你不火也是正常的」。
「要是籤約,公司會三天兩頭找他,可能無法正常學習,而他這個年紀,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讀書!」
看到這段採訪,慕課君特別感動。
感動在於,鍾媽媽沒有否定讀書的重要性,卻也沒有忘記支持和守護孩子的興趣和夢想。
畢竟,為了讀書,逼迫孩子放棄自己的熱愛的父母,實在太多了。
看過一期《少年說》,對一個小女孩印象深刻。
這個小女孩語文特別好,愛寫小說,從三年級開始寫到現在,整整4年,寫了30多萬字。
然而,這56本30萬字的心血之作,一下子就被父親撕掉了。
理由很簡單,擔心女兒一心鑽研小說,偏科上不成大學……
看到這一幕,我內心特別心酸,但凡父母對孩子有一點尊重,也不會選擇用最粗暴的方式來毀滅孩子的夢想。
小小年紀就能寫出30萬字的小說,足以顯示女孩在寫作方面的特長和熱愛。
但是這位父親卻不管不顧,無情扼殺!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有向上。
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將會衍生出來很多負面情緒。
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才是每個父母教育的起點。
要說如何當好一個媽媽,我首先想起一個人,陳美玲。
陳美齡的人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
她在14歲的時候出道,曾與鄧麗君齊名,和張國榮是好朋友,是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青春偶像。
△陳美齡當紅時期的一些專輯封面
在她最紅的時候,她選擇了退隱生孩子,然後又培養出了三個斯坦福的兒子。
要知道斯坦福近年來的錄取率不到5%,考上斯坦福一向要難於考哈佛。
除此以外,她還是出版了八十多本書的暢銷書作家。
慕課君從陳美玲身上總結的三點,希望大家有所啟發。
01 尊重差異,讓孩子接受自己
雖然他的孩子們選擇了一模一樣的學校,但是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方向。
陳美玲在對三個兒子的培養上,非常善於挖掘每個孩子的不同:大兒子處事認真,正義感強;二兒子有藝術氣質,情感豐富;三兒子善於交際,溝通能力強。
她發現大兒子特別喜歡數學,但語文不好。於是專門請了家教,不是補習短板語文,而是輔導數學。
大兒子在家教的幫助下盡情鑽研數學,成績越來越好,自信心也蹭蹭往上漲。
之後,竟然連不太擅長的語文,成績也跟著上去了。
02 懂得適當放手,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
在陳美玲的教育觀點裡,就反對強勢、包辦一切的媽媽。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適當放手、信任孩子,允許他勇敢探索、試錯、做選擇、表達自己的觀點。
但是在放手之前,應該讓他培養自己的判斷力,這箭才不會射偏。
陳美齡的大兒子,在中考結束後,就自己選擇高中了。並且放棄了已經考取的排名前三的學校,選擇了有騎馬和野營的柴契爾學校。
陳美齡雖然吃驚,還是尊重了孩子的選擇,而事實也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正確。
她表示:「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判斷狀況,獨立做出抉擇,最後對結果負責的整個過程,在培養出能做出正確判斷的孩子方面,是一項不可缺少的訓練。」
這項訓練,陳美齡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利用各種選擇的機會例如買雪糕選口味,拋出各種問題,提供思考的訊息和資料,讓他們在頭腦中組織想法,把握狀況,做出抉擇,幫助孩子逐步形成思考的習慣。
如此,在孩子要做出人生重大決策的時候,就不用再擔心什麼了。
03媽媽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陳美齡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是她身先士卒,通過自己努力拼搏成為孩子們近在眼前的偶像與目標。
在陳美齡碩士畢業回到日本,再次翻紅後,卻因為當時的日本社會不接受她帶著兒子上班、不接受「工作媽媽」,遭到輿論口誅筆伐。
當時,她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於是她帶著大兒子、懷著二兒子,成功申請到史丹福大學博士入學資格。
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畢生的心血做一個「教育媽媽」,用自己的人生去證明,女人可以兼顧工作和家庭。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有多拼?
星期五生完第二個孩子,休息了三天,星期二又回到了斯坦福的博士課堂。
上課時,陳美齡將大兒子送到學校裡的託兒所,襁褓中的二兒子則由一位好友抱到教室外,餓了就出來餵奶。
△二兒子昇平在斯坦福附屬醫院出生
花費整整五年時間,她不僅拿到了教育學博士,還成為了日本實現《男女就業機會均等法》和育兒休假制度的原動力。
她豐富的人生歷程,最後都成為了教育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
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個人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幸福。尊重孩子的天性,倡導孩子自主選擇,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比起讓他活成父母期許的樣子更有意義。
最後,分享一篇散文給大家,《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慢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引導他尋找適合自己的路,我們會收穫更好的親子關係和人生風景。
老闆說
每一條評論
都給慕課君一塊錢獎金呢!
一個轉發兩塊!
我加班的宵夜就靠泥萌了
拜託拜託
本文編輯:慕課君
看完文章你有什麼想說的呢?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喜歡文章,就分享給朋友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