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的氣候不同,魚兒的習性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穀雨作為春季裡的最後一個節氣都過去好幾天了,雨水明顯比以前多了很多,溫度也明顯提高了很多,這一切一切的變化也意味著夏季很快就要來了。於是有一個問題擺在釣魚人面前:春末夏初的季節轉換之際釣鯽魚該怎樣選釣位?今天路人甲就來和大家聊聊春末夏初釣鯽魚選釣位的那點事兒,希望能幫新手釣友們選幾個好釣位,多釣幾條魚。
一,首先要了解這個時間段鯽魚的習性
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溫度多變,水溫也變化挺大的,所以魚情就變得特別複雜。想要有不錯的收穫,一定要抓住鯽魚的三大特徵:趨溫,趨氧和趨食。很多人都說,我知道這三大特徵啊,但你知道嗎?這三大特徵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說在冬天的時候,趨溫性是最重要的指標,在秋季的時候趨食性是最重要的指標,在炎熱的夏季則是以趨氧性為主。所以,春末夏初的鯽魚的側重點慢慢向趨氧性傾斜了。另外,鯽魚還有兩個偏好,喜歡逆時針的巡遊和覓食,還喜歡逆水而上。掌握了這幾個特徵,釣位就不難選了,那麼在實際作釣中怎樣運用以上幾個特徵呢?
二,根據習性選釣位
在春末夏初,選釣位時可以根據鯽魚的幾大特徵,將釣位選擇在1-2米左右水深的區域,溫度高的時候可以選擇南岸或者背陰的區域,如果水底是深淺交界處那就更好了,不過釣大板鯽時一定要選擇比較安靜的環境。
岸邊的地形是凹進去的有樹木的地方也是個好選擇,也可以選擇亮水區但是水底情況比較複雜的區域。比如說水底坑窪不平,水底雜物多,有斜坡,坡坎的地方。當然了,經典的草邊和下風口也是不可錯過的釣位。
給大家舉個例子,前幾天在釣魚的時候,選了個坐北朝南的釣位,是一個小洄水灣,水還比較深約2.5米。從表面上看起來釣位是不錯,可是釣了差不多2小時就是沒釣幾條魚,水裡有魚星但是就沒鯽魚吃餌。最後研究了半天判斷是草魚的魚星,因為只帶了一根鯽魚竿,於是喊了同行的釣友來釣我的窩,我自己換到南岸進水口的樹林底下(也是一個弧形地形)。釣位的水底坑窪不平,很多釣友都不喜歡在這裡釣(因為拋偏點浮漂的釣目就會發生變化),但是這裡溶氧量足,也背陰,結果在那裡一下午釣了十幾條大板鯽。
由此可見,釣位的選擇有多麼重要,不管是季節,溫度,溫差,水情和魚情都要綜合考慮才行。如果不懂得靈活運用,只會照搬,漁獲就很難有突破。
三,水深要調整,天氣要選對,窩料和餌料也要及時調整
到了春末夏初,還一味的釣淺就不行了,晚上倒是可以釣淺。因為白天的淺水區溫度升溫非常快,而鯽魚不是個喜歡高溫的魚,而且淺水區的光線太強烈,大板鯽也沒安全感。所以這時候的大板鯽都慢慢向比較深的水域集中了。建議大家在出釣的時候選擇釣早晚,如果非要白天出釣,建議選擇釣深一點。
其實到了春末夏初,晴天早已不是最好釣魚的天氣了(除非是連續陰雨後的晴天),陰雨天,多雲天反而是最好釣的。雨天的時候溶氧量高,魚的活躍度高,陰天和多雲天魚不容易上浮,最好選擇颳風的天氣,水中的溶氧量比較高,選個下風口漁獲一般不會讓你失望。
窩料餌料的味型也要適當的調整了,可以根據小魚鬧窩的程度慢慢減少餌料中的腥味。在兩廣地區甚至可以直接用比較清淡的穀物類餌料了。調釣這裡不好說,因為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什麼靈啊鈍的不用管,中魚率高就行了。
最後:現在已經正式進入汛期了,釣友們釣魚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儘量選擇比較牢靠的釣位,一些容易滑坡的陡坡就不要選了。另外,雷雨前和雷雨時就不要釣了,雷雨前氣壓低,魚不開口,打雷時魚兒受到驚嚇沒膽子覓食,而且魚竿還導電,特別危險。氣溫特別高的中午,以及大霧瀰漫的天氣,這時候氣壓都比較低,魚兒沒啥覓食的欲望,就別浪費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