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石頭,一個85後,酷愛解讀《遙遠的救世主》。
在這裡每日一更。
如果可以,請給個關注。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
為人處事是我們人生中一個非常極其重要的課題。
但如何為人處事,卻又是人生課題中極重要的部分。
市面上流通了非常多關於人際交往的書籍,但你從《天道》的層次中透過人性之後,再來看這些書籍所闡述的術。
你會很驚訝地發現,你看了一堆最正確的廢話。
為人處事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什麼?
究竟本來。
1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眾生立場
眾生只願意看到所看到的,理解所能只能理解的。仰視不同的文化,便有了仰視,揣測,嫉妒,發洩等種種的因缺有需。
你會做人嗎?你知道怎麼做人嗎?你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嗎?
這些問題可能很可笑。難道我們活了這麼多年,竟然沒有活明白嗎?
可能答案是真的,我們確實沒有弄明白。
我們唯經驗,教條主義來經營自己的人生理念。最後我們得出的實際結論卻唯不住經驗,教條主義的果。
人是可以背信棄義的,人是可以不講良心的,人是可以被憋死的。
眾生都會發現,尋找那些向上的圈子去融入。但不論你如何去試圖融入那個本來不屬於你的圈子,看似你已經與這個圈子打成一片,實際你始終是圈外人,邊緣人士。
什麼是究竟本來?
守住你的本分,便不會徒增煩惱。
因不同圈子有不同的文化,並非因為你站到了這個圈子的立場裡,你就擁有了他們這個立場的文化。
神是境界,心是願望。#天道#
一個連立場都選不明白的人,你覺得什麼樣的圈子,會接受歡迎?
首先要有你立場的文化,你才能揣著文化,評說其它立場的文化。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眾生立場
2
傳統文化的死結在一個靠字。
」靠「字反應到眾生文化立場上,便成了人情文化。
丁元英在五臺山與智玄大師論道時,曾經就傳統文化做過一次總結。
「晚輩以為傳統文化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
當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當下時候,變成了人情文化。
靠,不再是一個貶義詞,還是正大光明的褒義詞。
能靠上,成了一件可以因為借下了東風,而臉上有光的事情。
每個眾生的立場不同,觀點,認知,價值取捨亦不相同。但因人情文化,會把每一個立場不同的眾生融洽在了一起。
可是人情文化真的解決人情文化立場之外的問題嗎?
答案是肯定的,解決不了。
但即便是問題解決不了,這個人情你還是要還的。
當下的社會中,那些會用人情,懂人情,玩轉人情的人,被我們稱之為高人。
這類人,精通人情文化,在其中如魚得水。
但更多的人,是患有社交恐懼症,對這種能玩轉人情的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人情文化也不是為人處事的究竟本來。
只不過是有術無道,止於術。
3
如果是隨緣惜緣的本來,
你能看到我也是惜緣隨緣的因果。
肖亞文曾在飯桌上講了一件事情。
她曾經因,為人處事怎麼才能恰到好處,請教過丁元英。
丁元英告訴她,恰到好處是「正好」,「正好」是假的,不是究竟本來,是假的就立不住。
可肖亞文聽不懂,問什麼是究竟本來!?
丁元英說,一切。
可是她還是聽不懂。便直接問,你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吧。
丁元英說了一句話:隨緣惜緣不攀緣!
隨緣惜緣不攀緣是究竟本來嗎?
與佛家而言,隨緣惜緣是恆順眾生!不攀緣,是止於修行。
故而,這句話還不是究竟本來。
只是更利於眾生理解,利於眾生實際操作而已。
隨緣惜緣不難理解,但真正用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卻很難做到。
隨什麼樣的緣?是隨善緣隨惡緣?
隨善不隨惡是起了分別心。那麼遇到惡緣,該怎麼隨?
惜緣的本來是不是攀緣?
如果不是因缺有需,又何來惜緣?
丁元英所說的一切,是什麼?
是道,是規律。
隨緣惜緣是事物客觀發展的變化規律,不以眾生的意志為轉移。
那麼不攀緣,便是了心之苦。
故而,隨緣惜緣不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