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柳州一對「傳奇」雙胞胎的故事刷屏各大社交媒體,不僅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還引起了人民日報、新華社的關注——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雙胞胎兄弟,在不同高中就讀,今年高考卻以同樣的687分,雙雙被清華大學錄取!
看到新聞後,不少網友稱他們是「真·複製粘貼的人生」。什麼樣的家庭能一下出兩個學霸?來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究竟是如何養成的!
「考砸了……」
8月22日上午,剛拿回錄取通知書的弟弟祝爾樂,略帶遺憾地表示。原來,他認為平時訓練的題目難度比高考還大一些,但自己因大意看錯了一道數學題,錯失滿分,還因此影響了後面科目的發揮。
對此,哥哥祝爾康同樣表示:「沒考好。」
雖然對687的高分不滿意,但最終結果還是令人欣喜——兩人均被清華大學未央書院錄取,大專業方向均為「數理基礎科學」。而在細分專業上,兄弟倆按自己的想法,各自報了不同的專業。
這對學霸雙胞胎就讀的是柳州不同的高中,哥哥祝爾康在柳州市鐵一中,弟弟祝爾樂是從柳州市高級中學畢業的。「初中的時候自己學習有些趕不上弟弟,又因為兩人長得很相似,感覺他的光芒太閃耀,所以我想以獨立的個體去學習拼搏,便選擇了鐵一中,他選擇了柳高。」對於這段高中擇校的往事,哥哥祝爾康是這樣笑著解釋的。
兩人從性格喜好到生活態度都相當接近:祝爾康、祝爾樂兄弟二人身高都在1.78米左右,穿著打扮相近,都喜歡吃辣,也都愛好球類運動;兩人性格都屬於慢熱型,與人相處熟悉之後才會逐漸變得開朗、健談。
更難得的是,兄弟倆對待學習的態度也達成了驚人的一致。平時,兄弟倆都喜歡鑽研難題,並在各自學校報名參加了奧林匹克競賽,哥哥學奧數,弟弟則專攻奧物。用哥哥祝爾康的話說,兩人屬於都願意花很長時間去思考的類型,「我們有時候就連錯的題都是一樣的,或者會有別人都錯但就我們倆都對的情況。」
高二時,他們被學校推薦參加了清華大學的暑期學習培訓,百年學府的深厚底蘊和學科實力,讓他們定下了報考清華大學這一共同的奮鬥目標。
今年5月,兩人報名參加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最終高考分數均超過入圍分數線。祝爾康表示,他們不在同一所高中,考試不在同一考場,高考各科的分數並不相同,考試時做錯的地方也不同,最後以相同分數同時考入清華,真的感到很幸運。
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哥哥祝爾康(右一)、弟弟祝爾樂(左一)和母親李明豔在一起
古羅馬政治家塞內加說過:「只要持續地努力,不懈地奮鬥,就沒有征服不了的東西。」
誠然,祝爾康和祝爾樂的成功離不開持之以恆的鑽研,但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而不是用蠻力胡亂施為,否則就可能撞了南牆也不回頭,一條路走到黑。
這對「傳奇」雙胞胎之所以能成為「傳奇」,都是得益於從小受到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讓「自律」成為兄弟二人成長道路上的人生信條。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兄弟倆的母親李明豔曾說過,兩個孩子天性都愛學習,但天性是可以培養的。從上幼兒園起,作為母親她就有意識地開始培養兄弟倆的學習習慣,教他們認字、學算術。上小學後,雖然他們比較貪玩,尤其愛玩樂高積木,但孩子們把她反覆教誨的「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牢記在心,每天放學後都會寫完作業後才去玩,晚上也都按時睡覺,在年少時就養成了規律的學習和作息習慣。
此外,李明豔也沒有嚴格禁止孩子們接觸網絡和遊戲。兩兄弟對待網絡和遊戲都很理性,玩遊戲只是為了和同學們有共同話題,當作一個「社交工具」,因此能夠很好把控「適度原則」,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學習上。當談起學習經驗,祝爾康、祝爾樂兄弟倆也有共同的看法:注重溝通,勞逸結合,規律作息,不建議整天深陷在「題海」中。
平時,兩人碰到難題會相互請教溝通,也會和身邊優秀的同學一起探討交流,「多與別人溝通,多一個人想問題,思考的答案也更全面。」比較難記的知識點,他們會記錄下來,有時兩人會相互交換看。疫情期間在家,他們也保持著高效、自律的學習習慣。
對於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涯,兄弟倆都滿懷憧憬。哥哥祝爾康還有了更進一步的目標,將來有機會想去德國深造,學習更多前沿科技,更好地報效祖國;弟弟祝爾樂則表示,不僅要在大學裡學好知識,還要通過志願者服務等鍛鍊自己各方面能力,今後無論是否從事科研工作,都要為祖國的強大出一份力。
哥哥祝爾康(右一)和弟弟祝爾樂(左一)
父母嚴於自律 ,孩子才能自覺。
作為父母,望子成龍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優秀的父母,懂得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無痕的教育。
現任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是一位傳奇女性,她創造了美國歷史上華裔的多個第一:首位華裔內閣,首位亞裔女性內閣,首位二度入閣的華裔。
能力超群而又優雅動人的趙小蘭無疑是川普內閣成員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趙小蘭與丈夫
不僅如此,趙小蘭共姐妹六個,個個出身美國名校,其中四個是哈佛的研究生。她們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母親朱木蘭,稱她是「生命中無可質疑的靈魂之錨」。
朱木蘭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她的治家之策就是四個字:以身作則。她說:「我對孩子是嚴而不苛。規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則。」
每天晚飯後,父親都要處理公務,朱木蘭就安排孩子們做功課。大家都不可以看電視,父母也一樣。
51歲時,朱木蘭決定攻讀碩士學位,她學習熱情高漲,極其勤奮刻苦,從未曠過一節課,遲過一次到。她的筆記整潔完備,甚至超過那些小她30歲的同學。
一天風雪交加,她仍開車去上課,結果發現全班只來了她和教授兩個人。
小女兒趙安吉勸她年齡大了不要太辛苦,她說:「那不是我的個性,要讀書就要深解,做事求學都要認真。」
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就是優秀家教的秘密所在。
一個刻苦自律的母親,會給孩子彌足珍貴的精神力量,指引孩子奮發向上。這就是趙家姑娘們出類拔萃的原因。
自律,歸根到底是對生活有追求。自律的父母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下一代的未來濃縮在良好的家教裡,浸潤在衣食住行上,塑造於點滴細節中。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自律」即兒童能自覺約束自己;「他律」指受他人約束。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最頭疼的問題莫過於孩子在學習時精力不集中,邊學邊玩,這是由於孩子在年少時很難具備自我控制能力,而這就是需要家長們幫孩子通過「他律」來約束其行為,逐步養成「自律」的習慣。
具體該怎麼做呢?來聽聽專家的建議吧!
① 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的人更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在面對誘惑時能更好地審時度勢,懂得拒絕,成就更好的人生。
興趣,會讓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興趣,也會使一個人願意制定計劃,願意堅定執行,因為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自律。
② 制定合理的家庭規則,並執行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孩子是不會有「我只能看一會電視」或「糖果我只能吃一顆」這種想法的,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制定規矩:比如零食只能吃多少,一次只能買幾個玩具,每天只能看多久動畫片……
然後,嚴格執行。父母不能因為開學延遲而妥協孩子睡懶覺、不學習,也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妥協無節制看電視、玩手機。要讓孩子知道,有了規則就要執行,慢慢的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③ 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開學延遲,可以多睡會;網課老師看不到,作業可以先不寫;疫情不讓出門,可以不鍛鍊……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拖拉拉。
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④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一個人的自律性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強;相反自尊水平越低,自律性越差。然而,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發誓,只看一集動畫片」、「你保證,就吃一顆糖」……殊不知,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水平降低,從而導致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孩子的自尊需要父母持之以恆地培育與呵護。如果你真正愛你的孩子,真的為孩子考慮, 不為孩子包辦一切、不當眾批評孩子、不拿別的孩子比較、不打罵孩子、不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給孩子表達觀點的自由,耐心聽取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