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報一堆興趣班,他們就能贏在起跑線嗎?讓孩子一天學12個小時,他們就能擁有幸福人生嗎?如果人生只有考試,沒有玩耍,那孩子的童年又怎能真正快樂?
美國實用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活的經驗,而學校教育並不是孩子最重要的。顧明遠先生在演講中也曾提到,小孩子不會玩耍,我們就很難培養創新型人才。關於「玩」出來的教育,相聲演員于謙是個典範。
于謙大兒子拜師郭德綱,小兒子馬術比賽獲獎,教育要「玩」出來
眾所周知,于謙是知名相聲演員,他不僅相聲說得好,而且他這個人很好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如飼養動物、唱歌等,他還有自己馬場,養了很多種小動物。于謙曾表示,只要跟「玩」沾邊的,他都喜歡嘗試。
他不僅自己是這樣做的,連教育孩子也是出於「玩」的本心。于謙大兒子叫於思洋,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拜師郭德綱了,而且他本身也很喜歡相聲,相信他在未來會有一個好的發展。
二兒子喜歡馬術,前段時間,于謙孩子社交平臺中曬出了兒子在馬術比賽中獲獎的照片,並發文表示,努力就會有收穫,希望這個愛好能陪伴你很久,讓你獲得更多快樂和成長。
從照片來看,于謙的二兒子身穿馬術服,站在臺上領獎的那一刻,臉上充滿了激動和喜悅,相信這一份來之不易的榮譽,會讓他在「玩」的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在現在這樣的情形下,考上「好」大學,前途才會更光明,因此學校教育必不可少,上課外班進行補習也是不可或缺,但這並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教育還應該包括孩子的衣、食、住、行、玩。
讓孩子把「玩」的教育意義釋放出來,是父母的人生樂趣所在
「玩」本身是人類非常重要的文明,它是孩子對生活教育的回歸,也是對深度思考的一種探索,也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狀態。
曾經有相關部門發布過《孩子戶外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很多城市的孩子們,每天戶外活動不足1小時的,佔到了27%,相反,每天看電視、玩遊戲的孩子中,有12%的人超過2小時,寒暑假這一比例會提升到60%。
很多家長為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問題,會給他們買很多玩具,而這些玩具大部分是流行文化的衍生品,孩子不會再開動腦筋去自己動手製作,而是利用現成的玩具進行場景扮演,把「玩」當成了一種消費和消遣,讓「玩」本意慢慢消失殆盡。
可能很多家長看不起兒童的遊戲和玩耍,其實在知識的領域中,玩所帶來的創造力,遠比最後的結論要重要。
因為在玩的教育中,它釋放了孩子的天分,讓孩子在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氛圍中,使心智得以升華和釋放,當人能夠順著心靈成長時,那就是自然綻放的時刻。
因此對於父母而言,讓孩子把「玩」的教育意義釋放出來,才是你們的人生樂趣所在,這種玩最好能和身體和想像力結合在一起。
1)把玩和鍛鍊身體結合起來
小孩子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候,很多體育項目對他們來說,頗具趣味性,此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嘗試更多的運動,比如遊泳、羽毛球,只要孩子能喜歡上一項,對他來說,就是鍛鍊的好機會。
2)讓孩子學會文靜地「玩」
讓孩子製作一個精美的作品,抄一篇自己的文章,如果孩子能愛上這些活動,你又怎能分清他們是在玩還是在學呢?
其實勞逸結合,有玩有學才是孩子童年的最好狀態,父母不需要走任何一種極端,利用孩子的天性,發揮他們的優勢,這或許才是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