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周自強 來源|星空時間(ID: Time4Space)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有的人擅長說,有的人擅長寫;有的人擅長打遊戲,有的人擅長背單詞;有的人擅長動手,有的人擅長思考;有的人擅長觀察,有的人擅長演講。
而擅長的背後,是你的優勢。擅長觀察的人,往往敏銳,擅長思考的人,往往縝密,擅長動手的人,往往行動力強。
決定我們事業上限的,並不是我們的短板,而是我們的優勢。你也許會問,那短板怎麼辦呢?其實不用擔心,這個社會是有分工的,未來的分工只會更細。所以,你總可以找到一個人,你的短板恰恰是他的優勢,你們可以合作。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事,是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
怎麼才能發現自己的優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實踐中去發現,這個方法就是復盤。
我把實踐中的復盤分為4個步驟。
第1步是計劃。
計劃大家都會做,無非就是把未來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在你在計劃中,有兩個指標必須非常清楚。
一個是時間期限,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在某個方面是否具有優勢,時間通常是3個月或6個月。另一個指標是目標,也就是當到了那個時間點後,你期待達成的結果。比如,你計劃用3個月背1000個英文單詞。
沒有時間、沒有目標的計劃,只是任務清單,不是計劃。
第2步是執行。
執行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很多人到最後沒有達到結果,去總結時,什麼也總結不出來,結果到底是因為自己能力不濟還是努力不夠還是客觀原因導致的,也不知道。
總結不出來的原因有很多,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忘了自己當時做了什麼、怎麼做的。
所以,在執行過程中,你必須寫工作日記,記錄你每天的工作內容。
在這裡,我要介紹一種寫工作日記的方法,這是我從《奇特的一生》這本書裡學來的,我們權且把它稱作「柳比歇夫法」。
柳比歇夫是前蘇聯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他是一位特別高產的科學家。在他生前,他一共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包含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其中有很多非常經典,在很多國家翻譯出版。而且,他還要講課,要主持實驗室的工作,跑到各地去考察。
柳比歇夫每天都會寫工作日記,他所採用的方式和我們一般寫日記,記錄今天做了什麼什麼不同,是一種「基於過程的記錄」——不僅寫下做得事,還寫下花了多少時間。比如,他的一條記錄是這樣的:
烏裡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
鑑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烏裡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
列夫·託爾斯泰的《塞瓦斯託波爾記事》——1小時25分。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我自己在知道這種記錄方式後,也開始嘗試記錄自己每天的工作,我發現了很多以前完全沒有注意到的工作中的問題。
這種記錄最大的好處,就是當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找到原因。
第3步是評估結果,分析原因。
當你到達預定的時間後,你需要把實際執行的結果和你當初的預期進行對照,然後把你所有的工作日記拿出來,進行分析,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或者為什麼超額完成了預期?
然後,你要嘗試總結規律。什麼樣行為習慣,促成你更快的達成了目標?又是什麼樣的行為習慣,阻礙了你按時完成目標?
如果在你的執行過程中,按照我上面說的方法做了誠實的工作日記,大部分問題的答案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接下來是第4步,重新認識自己。
為了重新認識自己,你需要問自己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原來對我自己的假設是什麼?是否需要做出調整?
當我們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的時候,有一個要素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假設,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比如,如果我給自己定「3個月背5000個單詞」的目標,這其中暗含的假設就是「我非常勤奮,而且我記憶力很好」。但如果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3個月背100個單詞」,那可能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是,「我比較懶」,或者「我記性差」,或者「我很討厭背單詞」。
假設不一定會說出來,有時候是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起作用。而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往往是對自身有著錯誤的假設。
重新認識自己第一步,就是要發現我們潛意識中自己對自己的假設,並基於事實去修正它。
第二個問題是:我對未來有合理的預期麼?是否需要做出調整?
我們制定計劃的過程就是對未來的預期。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當初設定的目標是過於樂觀,還是過於保守?保守或者樂觀,不僅僅取決於我們對自身的假設,還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不確定性。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
第三個問題是:我擅長創造什麼樣的結果?我是如何工作、如何學習的?
這兩個問題,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到底是如何工作,又是如何學習的。
拿我自己舉例。在我的工作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說話,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寫作。
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寫東西的效率非常低。坐在電腦前面,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然後什麼思路也沒有,一段話能憋一個小時,有時候坐一天也寫不完一篇文章。但是當有人找我諮詢問題時,我會非常專注,而且我的提問或者回答,會思路清晰,一下子抓住重點,讓來訪者受益匪淺。
我一直為這個問題困擾,直到去年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計劃做一些事情並進行復盤。最終,我發現,我是一個「聽和說」類型的工作者,而不是「讀和寫」類型的。
口頭表達,其實是一個發散的過程,而寫東西,是一個收斂的過程。當談話的時候,我可以信馬由韁,想到哪就說到哪。而且,由於我善於表達,聽的那個人,會被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甚至身體動作感染,並不會覺得枯燥,也不會覺得談冗長。但文字不一樣,閱讀文章的人,只能看到文字,作者所有的思想和情緒,都必須通過文字進行精確的表達。
由此,我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優勢所在,發散性的、創造性的思維是我的強項。雖然,此前也有其他人如此評價我,但這件事讓我進一步確定了這一點。
但我依然要寫文章,怎麼辦?
我找到了一個能夠發揮我的優勢的辦法。就是我每次寫東西之前,會先列一個大綱,然後我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開始就著大綱說,就仿佛我的面前站著一位聽眾。我會用手機把我講的話錄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去考慮邏輯、節奏,我就讓我的思想像水一樣自由的流淌。
在我說完以後,我會通過軟體把我的錄音轉化成文字。接下來,我就坐在電腦前,整理文字稿。把緊扣主題的內容重新排版,理順邏輯。把跑題的內容刪掉,但如果有一些想法很有新意,我會把它記錄在別的地方,可能它會成為下一篇文章。我現在的文章,都是這樣寫成的。
這個發現,還幫助我改善了我的學習方法。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大約讀了40多本書。相比我身邊的朋友來說,這可能是非常少了。但比我自己在前幾年就好太多了。而這些書我是怎麼讀的呢?絕大部分書,是我利用上下班,在路上開車時聽的,每天就1個多小時。
因為聽和說往往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對聽到的東西比看過的東西更敏感。有一些書,聽完之後,我覺得非常有用,就會再花時間仔細讀,並做筆記。
舉這麼一個例子,其實是要說明重新認識自己,對於提高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多麼重要。
接下來,你需要問自己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和他人關係是否加強了?
我們做事同時,也在和我們身邊的人產生互動。這種互動,會影響到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你是擅長在互動中強化關係,還總是因為自己的工作而弱化與周圍人的關係?關於關係,有很多這方面的書和內容,我這裡就不展開了,但這也是你需要認識自己的一方面。
現在還有很多評測,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優勢,但我覺得它們更多的是一種輔助或佐證,而真正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是在實踐中去復盤。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空時間(ID: Time4Space),作者:周自強,星空時間創始人,原聯想之星創辦人,原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秘書
本文來源星空時間,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