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指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高限,是小兒十分常見的一種症狀。正常小兒腋表體溫為36℃~37℃(肛表測得的體溫比口表高約0.3℃,口表測得的體溫比腋表高約0.4℃),腋表如超過37.4℃可認為是發熱。隨著近幾天天氣突然轉冷,不適應氣候變化的部分寶寶們,又開始感冒發燒了。
看著感冒發燒、難受極了的寶寶。最著急上火的,還是家長們!出於對寶寶難受的受不了,以及因感冒導致其他併發症的擔心,不少家長就想盡各種法子給寶寶退燒。可是,病急亂投醫往往是錯誤的,比如如下三種所謂的「退燒絕招」,就反而會給寶寶帶來傷害!
錯誤一、打退燒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退燒針的退燒原理。國內現在用的「退燒針」主要有來比林、安乃近和安痛定三種。
來比林——12歲以下孩子慎用
來比林經人體代謝後會釋放阿司匹林,從而起到退熱鎮痛的作用。但需注意的是,阿司匹林會增加寶寶患瑞氏症候群的風險,特別是患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孩子。而瑞氏症候群一旦發生死亡率很高,所以,無論是口服還是注射,不建議給12歲以下孩子使用阿司匹林類的藥物。
安乃近
這個藥品大家很熟悉,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安乃近在70年代就已經被國外淘汰了。因為臨床證實了它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比如過敏性休克、大皰性表皮鬆解等等。
安痛定
這是一個複方製劑,裡面有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巴比妥三種成分,它含有的氨基比林和亞硫酸鈉的結合物其實就是安乃近,因此也不建議給寶寶使用。
除了藥物成分導致不良反應,打針造成不良反應的速度也快,因為藥品沒有經過人體固有的保護屏障直接進入了組織液、血液。所以,不論用哪種藥物,建議都要遵守」能口服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用藥原則。
錯誤二、灌腸退燒
現在不少診所很喜歡用灌腸這種方式來退燒,因為效果實在不錯。但是,灌腸治療其實就是把液體或藥物通過肛門注入腸管,來達到清潔或治療目的。
不建議給寶寶使用灌腸退燒最主要的原因是,灌腸退燒常用的藥物是地塞米松等激素類藥物和氨基比林、安替比林、賴氨比林、氨酚比林、安痛定等水楊酸類退燒藥。這些藥物對寶寶是有一定副作用的,而且這些藥本來就不是拿來灌腸用的,因此也不建議寶寶使用。有一個例外是,對乙醯氨基酚栓劑是可以納肛的。
錯誤三、酒精擦浴
酒精蒸發時會吸走大量熱量,酒精擦浴就是利用酒精的這個特性來達到退燒的目的的,但這種方法並不適合寶寶!為什麼呢?因為酒精揮發得很快,會使體表迅速降溫,孩子可能會全身顫抖,而引起體溫的再次升高。
此外,年齡越小的孩子,皮膚薄嫩通透性越強、屏障作用越差,酒精就會通過皮膚被吸收,然後通過肝臟解毒,而寶寶的肝臟發育尚未完善,如果酒精擦浴時間較長、面積較大,寶寶易酒精中毒。
如何應對孩子發燒才正確?
因為看多了網路上的各種案例,很多家長最害怕的是,發燒把寶寶的腦子燒壞。事實上,除了少見的熱性驚厥持續狀態和中暑,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發燒會燒壞孩子的腦子。相反,體溫升高可以抑制入侵人體的病原體的活性,還可以促進人體免疫細胞的產生,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有助於清除入侵的敵人,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發燒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好事。當孩子發燒,家長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個月以內的寶寶——立即帶去醫院就診
3個月以內的寶寶,因為孩子還太小,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完善,處理不及時容易使病情變嚴重,需特別謹慎。只要孩子的體溫超過38℃,就應帶他去醫院就診。
3個月以上的寶寶:
如果寶寶的體溫在38.5℃以下,精神狀態還不錯,可先在家觀察。家長可以用開窗通風、適當脫減衣物等物理降溫的方法來退燒,同時讓寶寶多喝水,或者給他喝點淡一些的果汁,或者是口服補液鹽。
家長需特別注意的是:給寶寶的衣服要穿輕薄、吸汗的,厚度適宜的。切忌給孩子捂汗,以免孩子體內產生的熱量無法有效散發,可導致體溫居高不下,甚至造成高熱驚厥。
如果孩子的體溫超過38.5℃時,或者雖然未到38.5℃,但精神狀態較差,有煩躁不安、哭鬧等表現,可以給寶寶使用退燒藥。服用退燒藥後,家長需用心觀察,如果在服用退燒藥後,2歲以下的孩子仍持續發燒並超過24小時,2歲及2歲以上的孩子持續發燒超過3天,應儘快帶他去醫院就診。
寶寶退燒食譜
一、米湯
米湯,富含豐富的營養,且利於人體吸收。孩子發燒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少許鹽巴,不僅比較有味道,而且發燒的時候可能會流汗,食用鹹的米湯比較適合。
二、綠豆湯
綠豆湯是清涼下火的飲品。寶寶發燒的時候,很可能是肝火過旺。利用綠豆湯,可以幫助寶寶降火。媽媽們可以將綠豆湯煮爛一點,這樣寶寶可以藉助食用綠豆填飽肚子,另外還可以利用綠豆湯降火。
三、水果汁
水果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幫助寶寶加強營養。不同的水果具有不同的性質,有的水果是屬於比較降火的水果,有的水果能夠祛痰止咳,有的水果能夠將內火。
西瓜汁:可促進毒素的排洩;
鮮梨汁:適於發熱伴有咳嗽;
鮮蘋果汁:含有維生素C,可中和體內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