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歷史功過】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為漢朝的統一和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歷史典故】
四海為家
出處:《漢書·高帝紀》。
釋義:後指什麼地方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或個人小天地。
劉邦經過數年徵戰終於完成統一大業。新都於公元前200年建成,劉邦見皇宮金碧輝煌非常生氣,蕭何見狀說:「皇上以四海為家,若是宮室莊嚴雄偉,就可以臣服四方。」孫犁《看護》:「我們是四海為家的,我們是以一切人民為兄弟姐妹的。」
發蹤指示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比喻在幕後操縱指揮。
賞析:秦朝末年,蕭何幫助劉邦保存秦朝時期的各種文獻和檔案,還為劉邦提供新兵和軍糧,並引薦了大將韓信。在漢朝建立後劉邦論功行賞時,說蕭何功勞最大,是發蹤指示的獵人。續孽海花》第四十五回:「不過是要小翁發蹤指示,我們自然協力同心。」
蕭何追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後指珍惜人才。
賞析:秦朝末年,張良推薦韓信到漢中投奔劉邦,蕭何經過一段考察,認為韓信智謀高強,胸懷大志,是個將才,準備推薦大用。在尚未來得及向劉邦引薦之時,韓信以為自己不會受到重用而出走了。蕭何得知後,立即前去追趕,終於把韓信追了回來。唐李商隱《四皓廟》詩:「蕭何只解追韓信,豈得虛當第一功。」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韓信為人告反,呂后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釋義:成事由於蕭何,敗事也由於蕭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賞析:韓信年輕時帶劍投奔項梁,默默無聞;後隸屬項羽,也只做個郎中,他多次獻策以求重用,項羽都未採納。劉邦入蜀時,韓信棄楚而投漢,依然默默無聞。只任迎賓小吏,卻因犯法被處斬刑,刀口下出狂言,驚動滕公夏侯嬰,薦為治粟都尉;是蕭何發現了韓信這奇才,但仍未獲重用。軍至南鄭,韓信自覺出頭無日,便隨眾將逃亡。蕭何未及請示,便月下追韓信。有人向劉邦報告丞相也逃亡了,劉邦驚怒。過了兩天,蕭何回來,劉邦且喜且怒,怒曰:「你為何也逃跑?」蕭何曰:「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劉邦得知他去追韓信,曰:「將領們跑了數十人,你不去追,卻偏偏只追韓信一個,難道不是假的嘛!」蕭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大王若只想稱王漢中,就用不著韓信;若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第二個人可同您共謀大事的了!」於是勸劉邦選擇吉日良辰,齋戒設壇,隆重拜韓信為大將。一夜之間,韓信從一無名小卒繼位上將軍,一統三軍,這就是成也蕭何。
蕭規曹隨
出處:《史記·曹相國世家》。
釋義: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自己不作任何創新。
賞析: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漢高祖劉邦病逝於長樂宮,享年62歲。同年,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蕭何繼任丞相。不過這時,蕭何年事已高。這期間,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於常年為漢室操勞,終於臥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前往探望,並趁機詢問:「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接著惠帝又問:「曹參如何?」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
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一切公務悉照舊章,照例而行,清靜治民,樂在其中。長此以往,一些朝臣便在惠帝面前參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他倚老賣老,便召見曹參問其緣故。曹參反問惠帝道:「陛下自思聖叨英武,能及先帝嗎?」惠帝被問得漲紅了臉,答道:「朕年未成冠,且無閱歷,如何及得先帝!」曹參又問:「陛下視臣及得蕭丞相嗎?」「朕看來似乎也不能及。」惠帝答道。「陛下說的正是!伏思先帝以布衣起家,南徵北討,方有天下。若非大智慧,大勇毅,焉能至此。蕭丞相明訂法令,中具規模,行之已久,萬民稱頌。今陛下用臣為相,只要能夠奉公守法,遵照舊章,能繼舊業,已屬幸事。若自作聰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亂,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無可得矣!」惠帝恍然大悟。就這樣,曹參位相3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後,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安寧心歡喜。」這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傳說的由來。這首歌謠雖然是在歌頌曹參,然而,曹參得以無為治天下,又何嘗不是蕭何之功呢?
【人物傳說】
蕭何遊芒碭山
西漢王朝建立後,蕭何被封為酇侯,就在今天永城縣西50裡地的酇縣城。他自以為幫助漢高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東徵西殺,平定了天下,功勞極大。特別是自己的文才蓋世,五經四書,諸子百家,無不通曉,因此,妄自尊大,盛氣凌人。一天,蕭何遊興上來,就脫去官服,換上便衣,帶了家僕隨從,牽犬架鷹,騎馬奔芒碭山而來。
那時候,芒碭山荒無人煙,到處雜草叢生,禽獸成群,是打獵遊玩的好地方。他們來到芒碭山,觀看了夫子避雨處,又到了陳勝墓,再到紫氣巖瞻仰了劉邦隱身洞,就開始放鷹逐兔,彎弓射禽。大家正在忙著打獵,忽聽有人大聲嚷叫,眾人都聚攏去看,原來是一對有稜有角的鳥蛋。蕭何左看右看,也不知是什麼鳥下的蛋。其它人更是不用說了。
大家正在驚奇觀看,只見從南方走來一位道長,銀須飄灑胸前,一派仙風道骨。他手提拂塵,背插寶劍,蕭何稽首向前問道:「師傅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何事情?」蕭何心想,出家人云遊四方,經多見廣,也許他知道這是個啥玩意。就把鳥蛋拿給道長辨認。道長看了,笑著說:「你們可曾聽說,『大鵬金翅鳥,啼聲似狗叫,下的四稜蛋,壘窩靈芝草』。快去把窩找到,那可都是用靈芝草壘成的寶物呢!」經過這回事,蕭何覺得天下學問多得很,自己還要再學習,從此,他放棄遊玩。一心攻讀,翻閱大量典籍,參閱前人經驗,制定了一部《漢律》,為治理好西漢王朝,又立下一份功勞。
邱生造律斬蕭何
在永城市酇城鎮,邱生造律斬蕭何的傳說老幼皆知。這個古老的傳說,雖說與蕭何在酇城築臺造律相悖,但也說明了酇城鎮這座造律台歷史悠久。
相傳,西漢年間,酇城有一位才子邱生,家有母親和妻子。婆媳辛勤耕織,邱生埋頭苦讀10年,只修得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腹內儘是錦繡文章。邱生早已躊躇滿志,成竹在胸,有朝一日,定施展才華,定國安邦,造福於人。這一年朝廷開科選賢,邱生千裡迢迢奔赴京城。考場上,邱生妙筆生花,應付自如,3篇文章一揮而就。走出考場,邱生胸有成竹,就在京城等著金榜題名,便可蟒袍玉帶,榮歸故裡。
主考官為當朝丞相蕭何。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常以為自己是天下奇才,英明蓋世。今替國家選擇棟梁,定以才論人,無愧漢室。他連續閱卷數篇,都覺文採一般。當拿起邱生文章抬眼細看,只覺得如行雲流水,錦華滿篇,不由得陡然一驚。再看卷頭的一首律詩:「身居窮鄉僻壤中,吞吐天地誌生平。良驥得韉千裡走,鴻鵠乘風萬裡行。三韜六略勝樂毅,治國安邦蓋管仲。雄雞啼破晨前霧,紅日一輪照蒼穹。」仔細一琢磨,更覺出手不凡,令他震顫不已。蕭何看完邱生試卷後陷入深思:該生文才出眾,我不如他。如若招取邱生,有口皆碑是他,眾人便不再傳揚我蕭何了。他由嫉生怒,一狠心將邱生的試卷付之一炬。
邱生望盼著早日張貼金榜。不幾日,金榜揭曉,邱生連看3遍都無他的名字,便知自己名落孫山,連聲嘆氣不止。他深知是蕭何弄權,嫉賢妒能,但又束手無策,只有含淚掃興而歸。回到家中,邱生一連仰天長嘆數聲。為防外界幹擾,邱生決心築臺造律,誓殺蕭何。
邱生天下奇才,名富古城。人們見他苦苦築臺,雖不知其意,但都來相助。花開花落,轉眼又是一年,一座高大的平臺築成。邱生怕自己日久思變,心猿意馬,便在臺上蓋間小屋,四壁無門,僅留一個送飯取明的小窗口。從此身居鬥室,晚上思索,白天寫作。含辛茹苦,造律不止,《治漢律典》上卷終成。
一日,邱生的妻子去造律臺送飯,看到丈夫懸梁自盡,邱母只好同鄉鄰一起把他的屍體就地埋葬在造律臺上。邱母安頓好兒媳,便按兒子的遺囑,沿途乞討直奔京城。
再說蕭何,自把邱生的文章付之一炬後,轉瞬間已過幾年。一日朝畢,他在回府的路上見許多人聚在一起,個個臉上露出驚嘆之色。蕭何為了摸清事情端倪,差人前去打探,得知是一個老人慾賣一本《治漢律典》,要銀5000兩。蕭何更感奇怪,親自撥開圍觀的人群走到邱母跟前,拿起《治漢律典》細看。他看了幾頁,便大驚失色,欣然許下5000兩紋銀,買下《治漢律典》,並帶邱母一同回府。
蕭何細閱《治漢律典》,便知有下卷,傳喚邱母。邱母說,《治漢律典》下卷已給兒子陪葬,再高的價錢也不能掘墓賣書。蕭何為求得全冊律典,便差親信連夜前往酇城盜墓。親信從邱生墓中盜出《治漢律典》下卷交給蕭何。蕭何為早受皇封,當即將《治漢律典》全冊呈給皇上。劉邦展卷,不禁拍案叫絕:「吾漢室正缺律典,真是雪中送炭。有此律典,漢室江山不愁永存。」劉邦喜不自勝,又連翻數章,忽發現最後一款明刻:「私盜葬物,大傷朝廷風化,當斬。」劉邦為了《治漢律典》的實施,為了漢室江山,只得忍痛殺了等著封賜的蕭何。
從此以後,「邱生造律蕭何犯,不斬蕭何律不全」的故事便流傳開了。
【生平大事】
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
蕭何是秦末沛縣人,在他年輕的時候當過沛縣的功曹,負責縣裡一些事務。他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都有研究。蕭何的性格也很隨和,他當時結交的朋友有泗水亭長劉邦、捕役樊噲、書吏曹參、劊子手夏侯嬰、還有吹鼓手周勃,由於他們的年齡十分相近,性情也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蕭何見劉邦器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對他格外佩服,並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豪傑雲集響應,從此天下大亂。此時的蕭何仍在沛縣當功曹,他和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在蕭何的幫助下,劉邦佔領了沛縣,他們在縣衙大堂舉行了儀式,誓師起事,並按楚國舊制,稱劉邦為「沛公」。從這以後,蕭何跟隨劉邦南徵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勳。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打進了秦國的都城鹹陽。將士們見秦都宮殿巍峨,街市繁華,居然忘乎所以,乘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受不了誘惑,開始飄飄然起來。可是蕭何並沒有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他急忙派士兵包圍了秦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後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以後查用。蕭何收藏的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了如指掌,為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後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蕭何的這種做法足見他的深謀遠慮。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以後,就在巴、蜀、漢中之地休兵養士,廣招人才,等待時機再和項羽爭個高低。就在這段時間,韓信來到了劉邦的隊伍中。雖然有蕭何的多次推薦,韓信並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心灰意冷的韓信逃跑了。蕭何聽說了之後大吃一驚,他馬上放下尚沒處理完的公務,策馬追趕韓信。蕭何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了,還沒追著韓信。正想下馬休息一下,忽然遠遠望見有個人牽著馬在河邊徘徊。蕭何頓時抖擻精神,快馬加鞭,趕了上來。蕭何勸了韓信很久,但韓信還是不為所動。這時候滕公夏侯嬰也策馬趕到了。在兩個人苦苦相求之下,韓信回去了。在蕭何的再三力薦之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正是韓信,在楚漢戰爭之中立下了決定性的功勞。
當劉邦揮師東進的時候,蕭何一直是他強大的後盾。蕭何坐鎮關中,徵發兵卒,運送糧草,供應漢軍。同時蕭何還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秩序。有關事項每次蕭何報呈給劉邦,劉邦都會同意,允許照辦。即使來不及報告,蕭何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先行執行,等漢王回來再作報告。劉邦幾次戰役皆有士兵棄軍逃跑,當時蕭何如果稍有二心,就可以置劉邦於死地。可蕭何每次都徵發關中兵,補足漢軍的缺額,劉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很多次都能轉危為安。
劉邦稱帝之後,蕭何擔任丞相。他一直坐鎮國家,愛護百姓。可是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受到了劉邦的猜疑。為了能讓劉邦釋懷,蕭何只能自毀名節。公元前193年,年邁的蕭何,終於臥病不起,在最後一次向朝廷推薦賢臣之後,安然地離去。
【秘聞軼事】
救助呂雉母子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的一天,在通往驪山的崎嶇山路上,一群衣衫襤樓的徒役在泗上(今江蘇沛縣東)亭長劉邦的押解下緩慢地向前走著。眾徒役心裡都很清楚,此番前往驪山為秦始皇修築陵墓定難生還,於是故意放慢腳步,左顧右盼,伺機逃跑。一天夜裡,劉邦見一路上逃跑的人越來越多,索性把剩下的徒役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弟兄們,我不說你們也都清楚,你們這次去驪山服役實是去送死,我看,你們能逃的就快逃吧!我也不打算回去了!」徒役們聽了,感激涕零。有幾十個身強力壯的當即表示願意留下來同劉邦一起幹,劉邦也不推辭,就把他們收留下來。一行人晝伏夜出,輾轉逃到芒碭山潛伏起來。
消息傳到泗水,縣令大怒,命人將劉邦的妻子呂雉和兒子抓了起來。劉邦聞知此事後,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誰知沒過多久,呂雉母子竟出入意料地被人救到山上。夫妻相見,劉邦驚喜萬分,忙問其故,妻子呂雉便滿懷感激地說出了獲救的原因。劉邦聽後,深受感動,越發感念這位昔日作良媒,今日救妻子的朋友——沛縣功曹蕭何。
巧設拈鬮,擁戴劉邦
劉邦攻破沛縣縣城後,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計。大家都推舉劉邦為縣令,背秦自立。劉邦卻推辭道:「現今天下紛擾,諸侯並起,沛令一席自應選擇全縣最有聲望之人。我並非自愛,實因德薄能鮮,誤己事小,倘若誤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贖,還是快快另選賢能,以圖大事吧。」眾人見劉邦出言謙遜,更加悅服。於是眾人堅請劉邦擔任沛令。劉邦仍是再三推讓不就,蕭何苦勸也無濟無事。眾人無奈,便選出9位全縣最有聲望的人,連同劉邦共計10人,把10個人的姓名寫在紙上,謹告天地,拈出何人,何人即為沛縣縣令,不得推辭。蕭何見狀,忽生一計,忙對大家說:「諸位這個辦法很好,取決於天最公道。這點微勞,須讓不才來盡。」眾人聽了十分贊同,都說:「蕭功曹在縣辦事多年,做事精細,這件事情理當請蕭先生主持。」
蕭何設下香案,將10個紙鬮放在一隻盤內,一切準備就諸後,又轉身對眾人說:「劉邦最為鄉親信仰,拈鬮之事,我看就請他來擔任,以昭鄭重。」眾人齊聲叫好。劉邦只得對天行禮之後,拈出一鬮,當眾展開一看,上面恰好寫著自己的名字,看一眼蕭何,又要推辭。蕭何見狀,忙走上前去,一把將盤中剩餘的紙鬮抓起,放人口中嚼碎,然後高聲說道;「天意所歸,還有何說。」眾人聽了,歡聲雷動。劉邦無奈,只好應諾。於是,他們便在縣衙大堂舉行了儀式,誓師起事,並按楚國舊制,稱劉邦為「沛公」。事後,劉邦才知道原來蕭何所寫的10個紙鬮全是劉邦的名字,深知蕭何真心擁戴自己,內心十分感激。從此,蕭何緊隨劉邦南徵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勳。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早先曾經投奔過項羽,他曾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都沒有採納。一氣之下,韓信又投奔了劉邦。
可是到了劉邦這裡,韓信仍然沒有被重用,只是做了一個小官。為此,韓信鬱郁不得志,心裡很不高興。
後來有一次,韓信與丞相蕭何一起聊天,在言談中,蕭何發現韓信是一個了不起的將才。於是,他就勸劉邦重用韓信,但劉邦就是不肯聽。韓信見劉邦這麼長時間都不重用他,很失望,就找了一個機會不辭而別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的消息後,來不及向劉邦稟告,就親自去追趕韓信。
這時,有人向劉邦匯報:「蕭丞相逃走了。」劉邦又氣又急,不由得大發雷霆,罵蕭何背信棄義。
過了兩天,蕭何回來了,他連忙去拜見劉邦。劉邦氣呼呼地問他:「你給我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逃跑?」
蕭何一怔,說:「逃跑?臣往哪裡逃跑啊,臣是去追趕逃跑的韓信啊!」
劉邦一聽蕭何費這麼大的勁兒去追一個管糧的小官,生氣地罵道:「你這是在說謊!逃跑的將領有幾十個,蕭公都不去追,單單去追韓信,這不是騙人的鬼話嗎?」
蕭何嚴肅地回答:「大王千萬不要小看韓信!普通將領容易得到,像韓信這樣的將才就不容易找了。大王如果只想在漢中稱王,那就用不著韓信;要是想與項羽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恐怕再也找不到能與大王圖謀大業的人了。」
劉邦嘆了一口氣,說:「我當然是想奪得天下了!」
蕭何乘勢說:「大王既然要成就一番霸業,那就應當重用韓信。如果不能重用他,他遲早還要逃跑的。」
劉邦見蕭何如此堅定地舉薦韓信,就說:「那就聽你蕭公的話,讓他做將軍吧。」
蕭何卻說:「像韓信這樣的人才,即使讓他做將軍,他還是不會留下來。」
劉邦說:「那就拜他為大將軍,你看怎麼樣?」
這回蕭何表示贊同了。
幾天之後,拜大將軍的儀式正式開始。當劉邦宣布拜韓信為大將軍時,眾人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半天沒有動靜,他們覺得太意外了。
儀式結束後,劉邦問韓信:「丞相總是稱讚將軍,將軍一定有什麼好的謀略已經成竹在胸了,可以跟我講一講嗎?」
於是,韓信就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優勢和劣勢,他建議劉邦憑著人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條件發兵東徵,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劉邦聽了韓信的這番話後,喜出望外,心裡直後悔沒有早點兒發現韓信的才能,因為韓信說的正是他所想的。從那以後,劉邦按照韓信的建議來部署討伐楚軍的計劃,於是,為期四年的楚漢之戰拉開了序幕。
千軍易得,良將難求,像韓信這樣的人才確實值得蕭何費力氣地去追趕。在這裡,蕭何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伯樂,他賞識人才、重視人才,並勇於向劉邦推薦人才。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韓信才受到重用,成就了一番事業。
輸財免禍
呂后用蕭何的計策,殺掉了韓信。劉邦知道韓信已經被殺,便派遣使者任命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還派都尉一人和兵士五百人做了相國的護衛。眾人都來恭賀,只有召平一個人為此感傷。召平本是秦國的東陵侯,秦朝滅亡後成為平民,生活貧窮,在長安城的東邊種瓜為生,瓜的味道很好,所以世稱東陵瓜,「東陵瓜」這個名稱就是從召平開始的。召平對蕭何說:「災禍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徵戰,而您坐守朝廷,沒有受到箭石的危難,卻為您又是加封又是增加衛隊。原因在於淮陰侯韓信剛剛謀反,皇上心裡對您也有懷疑。設置衛隊保護您,並不是寵信您。希望您謝絕封賞不要接受,並且將所有家財都獻出,幫助軍需。」蕭何聽從了召平的計策。劉邦很高興。
【名人評說】
《史記·蕭相國世家》: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劉邦深信蕭何,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封侯賜邑,獨居功臣之首。
很多曾經血戰沙場,衝鋒陷陣的大將議論紛紛,對劉邦說:「我們這些人披堅執銳,多的參加百餘戰,少的也有幾十戰,為大王攻城掠地,大小不等。但蕭何未曾參加戰鬥,沒有汗馬功勞,只做了一點文字工作,幹些動動嘴巴的事情,為什麼還居頭功?我等想問個明白。」
劉邦一笑說:「各位知不知道打獵?」
眾人忙說:「知道!」
劉邦說:「知道打獵的獵狗嗎?」
「知道!」
劉邦正色說:「打獵,追逐獵物的是獵狗,但是發現野獸蹤跡,指揮獵狗的卻是人。你們各位衝鋒陷陣,攻城掠地,好比獵狗,是有功之狗;至於說到丞相蕭何,是發號施令,制定大政方針的人,是有功之人。況且,各位一個人獨自跟著我,最多的也不過幾個人,而蕭何將家族子弟全部都送到戰場上,這樣的功勞還小嗎?」
【歷史遺蹟】
風雨滄桑造律臺
造律臺坐落在永城市酇城鎮,此地漢屬沛國酇地,為西漢丞相蕭何的封地。蕭何當年「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封為酇侯。他在這裡築高臺,於臺上研造了治國安邦的大法,即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典——《治漢律典》。造律臺,作為歷史文物,作為永城人民崇敬先賢、重法遵律、警示後代的見證,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蕭何墓
蕭何墓坐落在今博望鎮謝家井辦事處杜家槽村內,離縣城三裡,坐西朝東,墓前有三間房的祠堂,有塑像,墓上有幾株古樹。墓前有三通石碑,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城固知縣減應桐所立,寫著「漢相國蕭公諱何神·墓;另一通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立,寫著:漢丞相酇侯蕭公墓,此碑高大氣派;最後一通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城固縣事李煒等人所立。
碑文較長,大意是:漢中為高祖發祥之地,駐軍漢王城,蕭何等眾臣率軍民築堰壘渠,引水澆田,百姓士卒足食豐衣,至今近2000年,渠堰尚在,惠澤及民,為紀念蕭何之功德,李知事(知縣)倡導,數百名鄉紳富戶捐錢物,修蕭何墓陵園,以供後人祭奠。拜謁先賢墓冢,緬懷豐功偉績,心中豁然開朗:蕭何死後雖遠葬長陵,可純樸厚道的漢中城固百姓,為紀念他在此地興修水利、造福民眾的大恩大德,修衣冠墓、蓋蕭公祠,敬立神位,
【歷史啟示】
蕭何自損形象:大智若愚免殺身之禍
官場上多變,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想立身於此,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異,有時候就不能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人屢見不鮮;過於方正、深得人心而引來殺身之禍者,史書上不勝枚舉。因此,官場上不要處處顯露自己的聰明。必要時不但要把自己的聰明歸於別人,而且要善於自損形象,要做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樣子來。寧可當時吃點虧,或者遭人唾罵,也要保全自己,避免殺身之禍。 蕭何計誅韓信後,劉邦對他更加恩寵,除對蕭何加封外,還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國的護衛,真是封邑進爵,聖眷日隆。眾賓客紛紛道賀,喜氣盈庭。蕭何也非常高興。這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弔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東陵侯。秦亡後隱居郭外家中種瓜,味極甘美,時人故號東陵瓜。蕭何入關,聞知賢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計議,獲益匪淺。今天,他見蕭何仍未領會他的意思,便說:「公勿喜樂,從此後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說道:「主上南徵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恍然大悟,猛然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聖,力辭封邑,並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帝劉邦十分高興,獎勵有加。
劉邦親自率兵徵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麼?」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劉邦聽後,總是默不作聲。來使回報蕭何,蕭何亦未識漢帝何意。一日,蕭何偶爾問及門客,一門客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了。」蕭何大駭,忙問其故。那門客接著說:「公位到百官之首,還有什麼職位可以再封給你呢?況且您一入關就深得百姓的愛戴,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百姓都擁護您,您還再想盡方法為民辦事,以此安撫百姓。現在皇上所以幾次問您的起居動向,就是害怕您藉助關中的民望有什麼不軌行動啊!試想,一旦您乘虛號召,閉關自守,豈非將皇上置於進不能戰,退無可歸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賤價強買民間田宅,故意讓百姓罵您、怨恨您,製造些壞名聲,這樣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會對您放心。」蕭何長嘆一聲,說:「我怎麼能去剝削百姓,做貪官汙吏呢!」門客說:「您真是對別人明白,對自己糊塗啊!」
蕭何何嘗不明白,對於一般的小官吏,漢帝並不怕他們有野心。所以一有貪贓枉法行為,必遭嚴懲。對於自己這樣的大臣,漢帝主要是防止他們有野心,對於貪贓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輕重了。為了釋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蕭何不得已違心地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汙名節。不久,蕭何的所作所為就被人密報給了劉邦。果然,劉邦聽後,像沒有發生什麼事一樣,並不查問。當劉邦從前線凱旋歸來時,百姓攔路上書,控告蕭相國強奪、賤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劉邦回到長安後,蕭何去見他時,劉邦笑著把百姓的上書交給蕭何,意味深長地說:「你身為相國,竟然也和百姓爭利!你就是這樣「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謝罪去吧!」劉邦表面上讓蕭何向百姓認錯,補償田價,可內心裡卻暗自高興,對蕭何的懷疑也逐漸消失。
正是由於蕭何處處小心謹慎,夾起尾巴做人,才得以消災免禍,既大有作為,又獨善其身,真正稱得上是一代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