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遷徒分布
朱氏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在臺灣省則排名第三十二位,人口約一千六百萬餘,佔全國人口的1%以上;
1.邾國遺民: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曹俠於邾。從此,曹姓的主支就從山東定陶古曹國一帶遷徙至山東鄒縣,在這裡開疆拓土,建立了歷史上的邾國及其分支小邾國。這支曹國遺民繼承了東夷邾氏族的蜘蛛圖騰,以國號為姓,自稱為邾氏。
早期的邾國,因國小勢微,對當時歷史的影響無足輕重,故而先秦經典對其記載語焉不詳。好在在現已散佚的先秦典籍《世本》中,曾詳細記載過早期邾國的世系。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人顏新吾在其《陋巷志》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根據這些有關邾國的一些斷簡殘篇、野史家譜,我們還可較清楚地勾勒出早期邾國的傳襲世系。
魯哀公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471年)邾隱公被越人俘虜,邾隱公之子、邾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國立為邾國君主之時,歷史已進入戰國時代。邾君何繼位後,同樣昏庸無道,邾國迅速沒落。邾國較清晰可考的連續世系,至此終結,戰國時的邾國,已經是名存實亡,甚至連國名也有變化,而改稱鄒國了。這個時期,邾國在各諸侯國的關係中,已遠沒了春秋時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極少有機會參與當時的重大政治、軍事活動。也正因為如此,邾與鄰國的國界已不甚分明,人們的國境觀念已被淡化。許多別國的文化貴族們紛紛遷徙到禮樂之邦魯國較近的邾國居住。與此同時,魯國的先進禮樂文化也擴展、傳播至邾,使邾國地區的文化有較大的發展,甚至能與魯國相提並論,形成了「鄒魯文化」或「鄒魯遺風」。
國破家亡之後,邾人被迫離開世世代代生逝世於斯的故國家園,開始從邾國向四方逃散。楚滅邾後,將亡國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員強迫遷離邾國,遷徙到楚國內地的邾城(今湖北黃岡黃州鄉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國遺民於此而得名,漢朝還於此設置了邾縣。邾亡後,大批邾國王族成員和普通邾人,則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為北面的齊、魯和西北中原諸國,在當時都是楚國的公開或潛在的敵人。其中,特別是邾國北鄰魯及齊國,更成為邾國遺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
邾國遺民的四處逃散,同時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緣種子撒向四方大地。亡國的陣痛孕育出許多新的生命。這些新生後的邾人子孫,具有強盛的生命力,他們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繁衍、裂變進而茂盛興昌。他們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國名「邾」為氏,另一部分則以另一國名「鄒」為氏,還有一部分以國名邾婁中的後一字「婁」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為氏的邾國後裔,最為興旺發達。
2.春秋時期:
春秋以前,作為後世朱氏主體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氏歷史舞臺自然都由發源於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佔領。這個時期有史可查的朱氏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開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還有朱汗漫和朱張。朱汗漫曾耗盡千金家財去學習屠龍技術,三年之後學有所成,但卻無用武之地。朱張則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隱士,屬於朱虎的後裔,孔子在《論語》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春秋戰國之世,諸侯混戰,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作為朱氏主體,剛從亡國陣痛中新生出來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過弱小,族姓太過稚嫩,根本無力在當時的中國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稱雄天下,甚至也沒有能夠獨當一面,雄霸一方。相反,這一階段的朱氏,大都湮沒於當時的歷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經典文獻中很難找到他們的蹤跡。而其他來源的幾支非曹姓朱氏,在戰國時期也衰微不振,默默無聞。
當然,朱氏整體的衰微,並不妨礙朱氏族姓中個別優秀人物的產生出現。正是根據文獻中的零星記錄和這少數人物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們才可以嘗試粗略地勾勒這個時期朱氏發展的大體脈絡和輪廓。據史籍記載,整個戰國時期的朱氏,見於典籍記載僅有四人,他們是:魏人朱亥和朱倉、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厲附。
朱倉是戰國魏惠王時代(公元前369~前319年)的一個謀士,曾為魏王獻上一計,使齊國將魏國留在齊國作人質的太子放回魏國,事見《戰國策》。朱厲附是戰國莒穆公之臣,雖然不為莒穆公重用,但卻以德報怨,為君殉死,事見《萬姓統譜》。朱英則是戰國末年楚國觀津人(今山東觀城),楚相春申君的門客和知己朋友。曾以「無妄」之論勸春申君殺李園以絕後患。春申君不聽,朱英恐禍及其身,遂逃隱山林不知所在。事見《戰國策》與《史記》。
在戰國朱氏中,最著名的人物當推魏國人朱亥。朱亥本是開封市的一個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聘閒為勇士。魏安釐王二十年甲辰(公元前257年)他與信陵君策劃竊符救趙。在與魏將軍晉鄙合符時,朱亥用袖中所藏二十公斤重的大鐵錐將晉鄙打死,奪權代將,遂解邯鄲之圍。
此外,還有一些見載於朱氏族譜上的戰國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譜中的楚上官大夫朱勝、丞相府參軍朱章,念茲堂《黃金園朱氏六修支譜》中韓魏上將軍朱隆,吳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
戰國之世,(曹姓)朱氏主要有四大支:一支留居沛國相縣,並出仕附近的魯、莒、齊國,如沛國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厲附等即是;一支居吳國也即今江蘇蘇州一帶,形成吳郡朱氏的前身;另一支則是居於魏國的那一支,以朱倉、朱亥為代表;再有一支則是楚國的那支朱氏,以朱英為代表。朱氏最初發源於今河南東部淮陽古朱襄氏故地和山東西南部鄒縣一帶,此後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在全國各地轉輾遷徙,到隋唐時期形成所謂朱氏十一大派,即山東、吳郡、廬陵、鄱陽、建陽、曲江、南陽、冀州、汴梁、揚州、濮陽等朱氏十三望。
時至今日,隨著族姓的日益壯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發展更加迅速。據有關方面的統計,朱氏現已成為一個擁有人口數千萬,在全國一百大姓中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朱氏族人已廣泛分布於全國每省市,其中最集中的為江蘇、雲南等省。此外,隨著國門的打開,朱氏還走向海外,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鮮半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南亞,其次是美洲和歐洲。
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姓氏之一,朱氏族群在歷史上的遷徙,基本上與整個中華民族的遷徙、移民歷史同步。可以說,朱氏的遷徙軌跡,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中華民族的移民軌跡。
中華歷史上的移民,總體上呈由北向南遷徙的態勢,朱氏在歷史上的遷徙軌跡,總體上也是由北向南遷徙。朱氏最原始的發源地有兩個:一是在今河南淮陽,這是遠古時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東鄒縣一帶,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朱氏的遷徙早在上古時代就已經開始。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遷徙到江南甚至遠至西南地區。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支南遷的朱氏族人,把他們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帶到了南方。於是古人把中國南方稱為「朱方」,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還把南方生長的一種赤色樹木叫做「朱木」。這些都是朱氏氏族南遷的歷史痕跡。
當年朱氏的一位肇姓始祖堯帝的兒子丹朱被舜帝打敗,他的一部分子孫為了逃避舜帝的迫害打擊,就曾向南方遷徙,一直到達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的「蒼梧之野」。這支南遷的朱氏把他們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帶到了蒼梧,因此《山海經》有丹朱葬於蒼梧的記載。今天,中國西南地區多朱氏,很可能就與此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是朱氏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據史籍記載,曹姓朱氏在邾子國滅亡之後,開始大規模向外遷移:邾國君主和一部分被俘的邾國王室成員被強迫離開世代居住的邾國故地,遷徙到當時的楚國內地邾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黃岡縣一帶。邾城即因邾國遺民而得名,漢朝還於此設置了邾縣。大批邾國王族成員和普通邾人,則在國破家亡之後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為北面的齊、魯和西北中原諸國,在當時都是楚國的公開或潛在的敵人。其中,特別是邾國北鄰魯及齊國,更成為邾國遺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據史籍記載,小邾國的後裔朱氏則有一部分南逃到閶門,成為後世吳郡朱氏的祖先。邾國遺民的四處逃散,便把曹姓朱氏的血緣種子,撒向四方大地。他們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繁衍、裂變進而茂盛興昌。
與此同時,許多非曹姓朱氏也因為避難、徵戰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國間遷徙。如丹朱後裔朱氏有一支遷到沛國相縣,構成沛國朱氏的一個組成部分;宋國後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宋國遷江蘇碭山,然後再遷河南宛縣。
3.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朱氏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江蘇、洞南、安徽、湖北一帶。其中,安徽江蘇交界的沛國朱氏和吳郡朱氏,都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
4.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朱氏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遷徙。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太平時期因做官、經商、求學、避難、婚姻等原因而產生的各種正常的小規模移民;一種是由國家政策實行的強制性小規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規模的。
小規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氏在漢朝的分布更加廣泛。據記載,當時在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國主要省份,就都有朱氏族人分布。但這個時期朱氏相對集中並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國朱氏、吳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陽朱氏、都昌朱氏等數支。
漢朝朱氏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國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東朱氏向陝西地區的遷徙。當年西漢歷代皇帝為了護衛五陵地區的漢朝皇帝陵園,實行從全國各地向陝西皇陵地區的強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國各地的大族豪強。當時參加這一移民的朱氏,最著名的有兩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陝西西安),形成杜陵朱氏,後裔有漢哀帝(公元前6~前1年)時丞相朱博;另一支則居守平陵(今陝西鹹陽),後來發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優秀人物朱雲。
5.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朱氏有一部分向東南吳國地區遷徙,另有一部分則向西南蜀國地區遷徙。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大動亂和大遷徙的時期,也是朱氏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遷徙的時期。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仍呈自華北向東南遷徙的態勢。因五胡亂華,中原戰亂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區的漢族朱氏在「永嘉之亂」後大規模向東南地區移民;而原來居住於江南的朱氏,則由江蘇原居地繼續向周圍地區發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國北方地區的胡人少數民族渴濁渾氏開始進入中原地區,改姓朱氏,加入中華朱氏的隊伍。
這個時期,漢族朱氏在全國的分布比兩漢時期更加廠泛,但又相對集中於東南部的江浙地區,形成了朱氏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少數民族朱氏,則相對集中在河南的南陽、洛陽等地。
6.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的太平盛世,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有新的變化,即由原來的自華北向東南遷徙轉變成多方位的移民。這個時期,朱氏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規模移民。這使得朱氏在全國的分布更加廣泛。這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朱氏自華北向東南的遷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區,出現了幾支較大的朱氏族群:一支是割據北京數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譙郡朱氏,一支是後梁皇族朱溫家族。
7.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宋元時期是朱氏歷史上又一個遷徙較頻繁的時期。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又恢復了華北向東南的縱向遷徙態勢。由於五代中原戰亂和宋朝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區的朱氏再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東南江浙地區,其次是廣大江南地區。而原居江浙一帶的朱氏,又向閩粵、嶺南一帶遷徙。這個時期較重要的朱氏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縣黃墩、經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陽一帶的移民。
8.明、清時期:
明清時代是朱氏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更加頻繁,更加複雜,遷徙的方向也由原來的自北向南縱向遷移,改為自中國內地向四周輻射和各地交叉式的遷移。這個時期,一個最值得重視的現象就是明朝鳳陽朱氏由鳳陽經南京、北京向全國各地的大遷徙。明朝建立以後,大封皇族鳳陽朱氏子弟到全國各地為王,這支享有各種特權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發展,到明末已發展到數十萬人口,遍布全國各地。
明朝政府實行「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大批朱氏成員也參加了這一移民運動,因而形成了朱氏歷史上的一次自東向西的橫向移民。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區和江西地區的朱氏遷到湖南、湖北、廣東地區,而許多原居湖南、湖北、廣東地區的朱氏又向四川地區遷移。這一移民運動一直持續到清朝。與此同時,朱氏的遷徙還有這樣幾種大的趨勢:一是一部分山西朱氏在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奉政府之命從山西大槐樹下出發,移民到山東地區;一是一部分江蘇、江西和內地朱氏奉命自內地隨軍人居西南的雲貴地區。
明朝滅亡後,作為國姓的朱氏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規模地遷徙。這一次的遷徙也是向四方輻射,但與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遷移不同,朱氏這次的遷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區、由內地到邊遠地區、由大陸向海外地區遷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開始,整個朱氏族姓都隨著鳳陽朱氏的衰落而進入了一個蕭條和滯緩的時代。可以說,有清一代,是朱氏歷史發展中的低潮階段。當此之時,朱氏過去的輝煌一去不復再現,既沒形成漢晉軍武巨族,也沒有出現過朱熹式的偉大文化名人更沒有產生像明朝帝王那樣的至尊家族。這時的朱氏,基本上處於一種壓抑的衰微不振狀態。然而,就是在這種高壓環境下,仍有許多優秀的朱氏子孫,他們不求在政治、軍事上發展,卻將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於學問和文化的研究與創作之中,並作出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當年滿(清)王朝在對漢族實行高壓政策的同時,又掀起一股埋頭故紙考證的樸學之風,以轉移士人們的視線,消磨人們的鬥志。而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一位朱氏家族成員順天大興人(今北京大興)朱筠。據姚名達《朱筠年譜》記載,順天大興朱氏遷自浙江蕭山,而蕭山朱氏興起於南宋初期。他們的開基祖原是中州人(今河南),宋朝南渡時因戰亂從中州南遷至浙江蕭山,定居於蕭山七都朱村橋。而大興朱氏這一支有名字可稽的最早始祖名叫朱福三,約為南宋後期人,他又從蕭山七都朱村橋遷徙至蕭山越寨。
朱福三生子朱進八,朱進八傳朱寧二,朱寧二傳子朱德三。朱,德三約當明朝洪武至永樂時候,又自蕭山越寨定居於蕭山黃閣河,形成蕭山黃閣河朱氏。朱福三之後,蕭山朱氏朱筠這一支的直系傳遞世系依次是:朱公六、朱常二、朱登大、朱丙十一。
據家譜稱,蕭山朱氏自始祖朱福三到第八代朱丙十一,世代都是:耕地種田的普通農民,他們因文化素質不高,所以後人僅記得他{們的排行,而不記得名字。直到第九代以後,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變。朱丙十一生子朱長十六,名應龍,字近山,生於明嘉靖年間,、逝世於萬曆年間。朱應龍生子朱曾七,名道聰,字懷山。朱道聰的小子排行叫朱英三十二,名尚純,字日章,明朝末年當過漕河遊擊的小官職。朱尚綱生子朱雄二十四,名必名,字顯之,即是著名學者朱筠的曾祖父、大興朱氏的始遷祖。
朱必名大概像其名字一樣是一個頗有抱負大志的人。他在清朝初年遠離蕭山家鄉,北遊京師,謀求新的發展。據稱他到北京後「結交賢豪」,「數次擁有千金,後來又散之」,到自己逝世時,竟無錢棺斂,就葬在北京。這樣,他的這一支蕭山朱氏便從此在順天大興定居下來。朱必名娶妻白氏,生子登俊。朱登俊年輕喪父,卻頗能發奮圖強,終於在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當上了湖北長陽知縣,從此開大興朱氏筮仕官宦的先河。蕭山遷大興的這支朱氏,從此興盛起來。
朱登俊後來又做過四川珙縣知縣,最後官至中書舍人,直至去世。他元配何氏,生子文炯;繼配馮氏,生子文炳。朱文炳(公元1696~1764年),字豹採,即朱筠的生父。朱文炳因父親的關係,自小便走讀書做官的路,是順天府學生、國子監貢生。然而這位年輕人滿懷一身才學和大志,到三十多歲卻連個舉人也沒考上。後來試八旗教習期滿,才做了個陝西鹹寧知縣,不久又改為(幸攵皿)知縣,但數年後又因為公正剛直丟了官,回到了順天大興家裡。朱文炳娶舉人徐某之女,共生四子六女,四子是:朱堂、朱垣、朱筠、朱碴。朱文炳先生因為自己在科舉和仕途上都不得志,罷職回家後,便將全部希望都投到了兒子們身上,親自對他們進行教導和培養。功夫不負苦心人,朱文炳的四個兒子,後來終於個個都中了舉人,步人了仕途。其中,長子朱堂,字冠山,官任陝西大荔縣縣丞;次子朱垣,字維豐,又字仲君,號冬泉居士,清朝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進士,官至山東濟陽長清知縣;四子朱(王奎),字石君,號南崖,清朝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進士,官任山西巡撫、撫仁閣大學士,逝世後諡號「文正」。而四人當中,最著名的又首推朱筠。
朱筠(公元1729~1781年),字竹君,一字美叔,號笥河,學者稱為笥河先生。他是進士出身,歷任侍讀學士、順天鄉試同考官、安徽學政。是他,首先上書向大清朝廷建議,從《永樂大典》中搜輯古佚之書、纂修《四庫全書》。後來,他的建議被採納,他也充任《四庫全書》纂修官,並與修《日下舊聞考》。他還鼓勵、培養一大批當時的士大夫進行輯佚和考據工作。在他的首倡和率領下,隨著有《四庫全書》編纂工作的開展,便形成中國文化史上的乾嘉樸學考據之風。而乾、嘉以來著名的樸學家洪亮吉、孫星衍、江藩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儘管朱筠本人著述不多,但卻被史學家們公推為「乾嘉樸學的開國元勳」、「乾嘉樸學家的領袖」。
朱筠生二子:長子朱錫卣,官任福建鹽場大使;次子朱錫庚,官任山西候補直隸州知州。
朱筠、朱蝰兄弟的傑出成就,使蕭山朱氏順天大興分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宗族一躍而為舉世聞名的望族。
據朱駿聲《朱氏支譜序》記載,江蘇元和(今江蘇蘇州)朱氏望出吳郡,源於崑山,是當地有名的世家大族。該族可知的最早祖先為唐末人朱茲。朱茲生四子,其中次子叫朱瓊,三子叫朱承厚。朱承厚的曾孫叫朱昱,朱昱的後裔遷居睢陽(今河南商丘),到宋朝產生了朱貫。朱貫,字貫道,官至兵部郎中,與當時丞相杜祁等相交,號稱「睢陽五老」,為當時的大名士。朱貫的第五代孫朱子榮,南宋初年官直秘閣。史稱當朱子榮年輕時,正值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中原離亂。他為避兵亂,遂南逃東吳,居常熟。朱子榮生子朱大有,又從常熟遷居吳城(今江蘇蘇州)。朱大有傳到第三世,便是元朝大學者朱德潤,又從蘇州遷到崑山(今江蘇崑山)。朱德潤(公元1294~1365年),字澤民,善書札和山水畫。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公元1321年)出任徵東儒學提舉,倍受皇帝寵信。後又曾任浙江省照磨,參議國事。他是當時有名的學者、畫家。所著有《存復齋文集》、《古玉圖》等傳世,傳見《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
崑山朱氏自朱德潤之後,一直長盛不衰。朱德潤之子朱吉(公元1342~1422年),字季寧,明洪武初官任戶科給事中,後升中書舍人、湖廣僉事,為一時著名書法家和學者。朱吉生三子:定安、章安、永安,都「善筆札,皆清修篤學,不墜其家聲」。其中,朱定安,字士隆,工古篆。朱永安,字士常,博學工詩,善於真草書法,著有《尚志齋稿》。兄弟三人均在《崑山人物誌》上有傳。朱永安生子朱夏,字南,號勉齋,隱居鄉裡,教授為業。朱夏娶鄭氏,生四子:器、文、質、彬。其中,以次子朱文一支最盛。朱文(公元1444~1511年),字天昭,一字天章,明朝成化二十年甲辰(公元1484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湖廣按察副使。朱文娶工部侍郎王永和,孫女為妻,生有六子:希周、希召、希韓、希富、希呂、希馮。
崑山朱氏傳到朱希周時,又自崑山回遷至蘇州吳趨裡,是為回遷蘇外朱氏始祖。朱希周(公元1463~1546年),字懋忠,號玉峰,明朝弘治九年丙辰(公元1496年)進士第一名,累官至禮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去世後贈太子少保,諡號「恭靖」。朱希周的高中狀元和傑出成就,為蘇州朱氏開了一個極好的先兆。
特別應該重視的是,明清時期以鳳陽朱氏為代表的朱氏族人,已經開始由中國大陸向臺灣省及海外第一次大規模地遷徙。如明初建文帝向海外的逃亡,明末朱氏族人向臺灣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朝鮮、南洋地區的大規模移民。
近代以來,朱氏的遷徙更加頻繁複雜,遷徙的路線、方向更加繁多,其中最值得重視的遷徙,一是全國各地廣大朱氏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集中;二是隨著國民黨政權的退守臺灣省而產生的大陸朱氏再一次大規模遷入臺灣省;三是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而出現的大批中國朱氏向歐美及世界各國的開拓性遷移。(待續)
發稿聯繫電話:
北京市:朱 強13901367303
北京市:朱景玲13718562749
北京市:朱家勝13910310998
電子雜誌稿郵箱:
cctvzhuqiang@126.com
649716270@QQ.com
中華朱氏宗親文化研究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
草場地3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