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到現在將近四年半了。
在我身邊,有兩個兩個孩子的家庭,年紀最小相差2歲,差距最大的有20歲,大孩子已經讀大一了。
最近兩三年,家長的抱怨逐漸多了起來,焦點在於兩個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
今天是「6.1兒童節」,家長要給孩子們買禮物、買新衣服,有的家長還要帶孩子們出去吃個飯,慶祝一番。
這時,也是最令家長們頭疼的時候,處理不好,兩個孩子又要「吵翻了天」,家裡也要落個「雞犬不寧」。
有的家庭隨著二孩一天天長大,父母操碎了心,也平息不了孩子間的矛盾。這種情況下,多數父母會選擇「大讓小」。
那麼,孩子是怎麼看的呢?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憑什麼跟我爭吃的?搶玩具?不聽話?
弟弟(妹妹):我小,哥哥(姐姐)憑什麼不讓著我?還要打我?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胎化政策下的孩子,身邊圍繞著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所有人眼裡的寶,是前所未有被寵溺大了的。
在他們心裡,家裡好吃的是我的,家裡的玩具也是我的,家裡的小人書還是我的……
突然「憑空」冒出來一個分享我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東西的小人,本來就不是心甘情願的。
自己一個不願意,就要受到家長的指責和打壓。
時間一長,大孩心理健康就會出現問題:要不就變得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對所有家庭成員大喊大叫起來;要不就變得寡言少語,不愛與人交流。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把自己「藏起來」,疏遠所有的人,變得性格孤僻。
根源在哪裡?在家長。
二孩能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家長期盼已久的結果,加上客觀原因,二孩確實就是小。
那麼,家長會把更多關注的目光和愛,投射到二孩身上,也是人之常情。
我們經常聽生了二胎的父母說,「不知咋啦,就是愛小的」,「愛小的就是比愛大的還愛」。
舐犢之情溢於言表,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恃寵而驕,不懂的分享什麼給大孩。
不少二孩覺得有家長撐腰,性格蠻橫、霸道、自私,一旦願望不能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個別性格偏激、極端的孩子,在發脾氣噙著淚水的眼裡,會冒出暴戾的目光。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他的心裡只有自己,沒有父母、沒有兄弟姐妹,更別說其他人了。
根源又在哪裡?在父母。
這裡所說的家長,既包括孩子的父母,也包括孩子祖父祖母輩的老人。
生二胎,從大人的角度講,是想讓大孩多個伴,長大後相互有個照應,多一個孩子,家庭就多一份天倫之樂,將來自己老了需要照顧時,孩子少一分負擔。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父母該想的都想到了,可惜的是,我們沒做到。所以,造成了大孩委屈,二孩不滿意的結果。
如果不加以改變,既害了家長,更害了孩子。
怎麼改變呢?
首先,家長要把你們當時想要二孩的真實想法,告訴給兩個孩子,讓他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的至親至愛,除了家長還有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
小的時候,家長照顧你們一起成長,長大了你們要替家長好好地相互照顧。
其次,家長要告訴大孩,你多個弟弟(妹妹)多好啊,不是誰家都可以有的幸福!弟弟(妹妹)比你小,你就是小大人。你小的時候,大人讓著你,你是不是也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呢?
同樣的道理,也要講給二孩聽。哥哥(姐姐)也還是孩子,總是讓著你多不容易,你是不是也該讓讓他(她)呢?
要循循善誘,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曾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經驗。
當兩個孩子搶玩具時,她把玩具給了大孩說,你是不是把玩具先給弟弟玩,你去拿一個別的你喜歡的玩具玩。
有可能大孩不同意,那麼金伯莉·布雷恩就拿一個別的弟弟喜歡的玩具,給弟弟玩。
如果大孩選擇把玩具先給二孩玩,那就獎勵大孩。反之亦然。
她是讓孩子來選擇,怎麼處理搶玩具的事情。
總有一天,兩個孩子會相互謙讓,不再搶了。這時,家長要不失時機地同時給兩個孩子以獎勵,並講清楚獎勵的原因。
用不了多久,孩子的好性格就養成了。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父母千萬不要為了化解矛盾,選擇把孩子分別讓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或自己養。
這種笨辦法,暫時看似沒有了矛盾,家長也不鬧心了。其實,矛盾沒有解決,還在那裡放著;孩子的壞毛病還沒有改,也在那裡放著。
孩子長大後,家長得不到你想要的孩子間的親近,甚至家長也得不到。
這時,你才發現,你們的初衷開了花結了果。但是,不是你想要的。
因為,那些「心結」還沒解開。所以,只要有可能,孩子必須由父母帶著養大,父母的角色,無人能替代!
父母既然有權選擇讓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也必須有責讓他們獲得不偏向的教育和公平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