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作為 Evernote 的中國品牌,入華 6 年的印象筆記,終於如願成為了 「一家獨立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
首次擁有產品研發自主權的印象筆記在各大應用市場陸續發布了全新 app,並於 8 月 1 日,在最新的 iOS 版本中推出了 「首個中國獨佔功能」——印象筆記 · 剪貼板。
印象筆記是如何從一家矽谷在華分支,變成獨立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獨立後的印象筆記又將如何實現 「印象更新」?在 8 月 3 日的印象筆記六周年活動上,印象筆記給出了回答。
微軟和 IBM 可以視為外企進入中國的 1.0 版本,將中國當作一個銷售市場;Evernote、領英是 2.0,具有 VIE 架構,管理團隊向海外總部報告;而 3.0 版本則要求企業首先一定是本地企業,絕對獨立,從而實現迅速決策。
——印象筆記投資方代表 紅杉寬帶數字基金合伙人 徐全利
自 2012 年 5 月,Evernote 以 「印象筆記」 的身份進入中國市場後,其本土化進程一直發展緩慢。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印象筆記只是基於 VIE 架構的 Evernote 全球子公司,並不擁有產品研發自主權,如果要根據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產品優化,就必須讓美國的工程師修改代碼。這讓印象筆記團隊意識到全球一致的產品思路難以靈活服務中國用戶的需求。
和大多數在華矽谷公司一樣,無獨立決策權是印象筆記遇到的來自母公司的阻力;但不同的是,在 Evernote 的股東結構中,有來自中國背景的投資人,他們比母公司的決策層更懂中國市場,也更理解中國運營團隊面臨的困境。
從 2015 年下半年開始,Evernote CEO 聶坤瑞(Chris O』Neill)與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就 「如何讓印象筆記更加中國化」 進行了反覆探討,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在股權方面可以探討一個獨立的框架。
「不僅是本地化,更要做一家真正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這是矽谷公司在中國市場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在歷經了 32 個月漫長的利益平衡博弈後,2018 年 6 月 6 日,獨立運營近 6 年的印象筆記宣布重組, Evernote 作為智慧財產權和全部原始碼提供者,和紅杉寬帶、印象筆記構成三方均等的股權結構。
印象筆記是工具,更是高價值的信息和知識的基礎平臺。
——印象筆記 CEO 唐毅
在宣布獨立之前,印象筆記曾在自己的品牌公眾號上推送過一篇名為《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大象想和你聊聊天》的文章,目的在於搜集中國用戶的使用反饋。
在重組為獨立實體並擁有產品研發自主權後,印象筆記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上線全新的 app,而是招了第一個產品經理(沒錯,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印象筆記之前竟是沒有產品經理的),表示要把欠了中國用戶 6 年的功能一一補上。
除了已經上線的 「首個中國獨佔功能」Widget 剪裁功能,Markdown 編輯器、電腦端密碼鎖等全新功能也會在本月內進行公測。印象筆記團隊表示,更多針對中國用戶研發的功能將在未來產品迭代中逐漸面世。
產品之外,印象筆記也有了更多本土化的運營策略:
在這次活動上,印象筆記並沒有透露現在的的用戶數量及增長情況,唐毅表示 「部分原因是目前還未達到理想中的服務數量 」。如何盈利仍是這家剛剛宣布獨立的中國創業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