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看到的是證,我說起來都是淚」
圖說:從業8年多,包勍頎考了30多本證。
圖說:包勍頎想要科學、經濟、高效地運營他的機構。
圖說:養老機構的風險承擔能力有限,想要安全運營,既要科學管理,更要風險管控。
我們發現了一個神奇的養老院院長。
他從業8年多,考了30多本證。一溜證件排開來,照片上劍眉星目的「小鮮肉」慢慢變成了圓臉大叔。
院長證、管理人員證,他有;和養老服務搭邊的社工師證、養老護理員證、心理諮詢師證、統一需求評估員資格證,他也有;
醫療類證件他有——醫科大學畢業證、醫療急救證、性病愛滋病防治證;健康管理類證件他也有——公共營養師、老年健康管理師、廚師證,沒錯,真的是廚師證,養老院沒有廚子的時候院長頂班做飯;
數量最多的是消防類證件:消防上崗證、消防管理員初級證、消防管理員中級證。據說消防員不好考,院長縱橫考場很多年,唯一一次補考就發生在消防局;
此外還有安監部門發的安全員證,質監部門發的電梯安全管理員證,體育部門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證……
再這麼考下去,院長可以拿這些證件當撲克牌玩了。
身為「學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院長說:「你看到的是證,我說起來都是淚。」
考證不是養老院院長窮極無聊的人生愛好。管理一所養老院,這些證件所涉及的技能全都用得到。
上海樂緣養老院院長包勍頎,會看病、會護理、會配餐、會做心理諮詢;安靜的時候像宅男,全心全意網購養老院日用品;瘋狂的時候是衝鋒員,電梯停了水箱爆了監控攝像頭壞了,院長捋起袖子就能修;他給老人選尿布的要求是專業級的,跟裝修隊砍價的功夫那簡直是選手級的。
在房租、人力、物價成本水漲船高的年代,一家自負盈虧的養老院把院長拱成了飛天遁地的「學霸」。包勍頎想要科學、經濟、高效地運營他的機構:考出一副撲克牌的不是贏家,管理養老院十年不出事的才叫贏家。
廚子不在院長燒菜 護工不夠院長上手
半夜三點鐘,養老院的水箱爆了。值班人員一陣兵荒馬亂,條件反射式地「呼叫院長」。
住在院裡的包勍頎衝出門,打開手電,查水箱,關水閘。處理好水箱,馬上檢查隔壁的電梯。他腦子裡有個帳本譁啦啦翻動:「電梯被泡就完了,修一修30萬。」
包勍頎是有資質的「電梯安全管理員」,電梯的安全檢查和故障應急處置是他的日常工作,熟門熟路。
管理一家養老院,不知道要遭遇多少突發事故。所謂「技多不壓身」,有備無患是硬道理。比如消防安全,養老院從沒遇到過消防事故,但院長為了成為有實戰技能的消防員還是費了很大勁———付出了人生至今唯一一次「掛科」的代價。
「初級證和中級證既考理論又考操練,操練就是看你會不會用滅火器、消防栓之類的。」包勍頎打開養老院的室內消防栓,演示水帶、水槍的用法,
「扛水帶有點難度。初級培訓一個月,我的理論和操練成績都不錯;中級脫產培訓兩個月,本來很有信心,託大了,沒想到操練不合格,只好補考。」
按照消防要求,樂緣養老院至少要有5名具備消防資質的員工,底樓監控室亮出5名資質人員的證件,包勍頎是其中之一。「我考出專業資質,等於給院裡省人工啊,」遵照「員工不夠院長湊」的精神,包勍頎矢志不渝地考證,越來越像萬能替補。
樂緣養老院是公辦民營機構,運營方自負盈虧。包勍頎作為機構投資人和運營者,每一筆錢都花得精打細算。機構2012年11月開業,四層樓不是整體裝修統一開放,而是住滿一層再開一層;聘人也不是按照滿員預算,而是用多少聘多少。在「墾荒期」,院長這個萬能替補是哪裡需要放哪裡,廚子不在,院長燒菜;護工不
夠,院長上手。養老院在所有走廊和公共區域都安裝了監控攝像頭,攝像頭用久了會有磨損,比如感光元件老化,導致監控畫面模糊———在聘用電氣工程師以前,維修攝像頭的事情都是包勍頎做的。
情懷不能當飯吃 風控才是「王道」
樂緣養老院面積6000平方米,床位200張,是上海為數不多願意接受失智失能老人的養老院。管理這樣一家機構,最大的風險來自於人。
最常見的突發事故是臨床急救,比如老人心跳驟停,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黃金施救時間只有幾分鐘。包勍頎專門接受過醫療急救訓練,只要他在場,必是急救第一人選。院裡員工培訓,他親自上場教護理員怎麼做心肺復甦。
生死一線幾分鐘,足夠看盡人間悲歡。養老院有過一個病危老人,包勍頎建議家屬把老人送往醫院,家屬沒答應。老人有一天心跳驟停,
「120」趕到現場,救了5分鐘後停止了動作,因為家屬提出別再繼續。包勍頎看不下去,衝上去繼續施救,急救人員在他要求之下重新出手,但是來不及了,人還是沒了。
不知道一個人的離開確切地發生在哪一刻,在那一刻是不是沒有拼盡全力。總想拼盡全力,這大概是行醫出身的人的職業慣性。
老人住進養老院,家屬容易有「全權託付」的心態———老人有任何三長兩短,養老院都要負責。「把每個老人都照顧得好好的,對養老院來說既是主觀意願也是工作目標。但現實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意外,不是我們能完全掌控的。」包勍頎說,養老機構的風險承擔能力有限,想要安全運營,既要科學管理,更要風險管控。
包勍頎把自己練成了籤合同和買保險的專家。養老院對每個入住老人都要進行身體、精神等各方面的考察,確認機構的義務邊界,籤訂風險防範書。包勍頎會向家屬和老人逐條解釋合同條款,合同文書經常一看就是一個小時。比如前兩年入住的翟先生(化名),體檢顯示有抑鬱傾向,老人的合同中寫道,他的日常生活存在三大風險:猝死,骨折,自殺或傷人。由於年齡增長和身體機能退化,猝死和骨折的風險對多數老人都存在。自殺或傷人傾向則是翟先生所特有的——抑鬱症發作時患者可能變得非常狂躁,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容易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
養老院有一套保險組合,機構有機構責任險,老人有兩套意外險,家屬和養老院出資購買兩個不同保險公司的意外險,「機構買的那份保險,保費20元,80歲以下可以買10份,80歲以上的最多買3份,我給每個老人都買足了份額。」
服務行業的人喜歡談情懷,但其實沒有誰是靠情懷活著的。對養老機構來說,「先小人,後君子」的契約制度才是生存之基。
包勍頎有兩家養老院,收費水平比較高、有穩定利潤的樂緣養老院是第二家,第一家位於桂林西街,公辦民營的湖南養老院,運營8年還在虧損。湖南養老院主要收住支付水平偏低的老人,收費標準多年沒有調整。8年間物價和人力成本飛漲,最近養老院租房合同到期,包勍頎接到新的租金價碼,心裡是這個反應:不如我把養老院送給你,你僱我來做管理?
「這樣的機構,要是搭上個經濟糾紛,賠掉一筆錢,那還有活頭嗎?」包勍頎說,對於眾多「活在溫飽線附近」的養老機構,風控才是「王道」。
「我想自殺」「你這想法蠻有意思」
養老院定期檢查老人的藥物,包勍頎格外注意每個人的枕頭——老人如果私藏藥物,十有八九在枕頭裡。被「抓包」最多的是安眠藥,有些老人有睡眠障礙,不儲備點安眠藥就沒有安全感;有的老人有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總想著服藥自殺。
有老人被查出過藏了32粒安眠藥,包勍頎嚇得不輕,「那號藥一次服用35粒以上就有很大危險。」當事老人有精神類疾病,養老院醫師開藥都嚴格控制用量,老人哪來的藥呢?一問,家屬在外面配的。
養老院於是找家屬談話,「入住合同上白紙黑字說好了,精神藥物進養老院一定要通過我們,怎麼能聽信老人一面之詞,說失眠就給配安眠藥?」
「開養老院,越做越怕,總覺得每個地方每個細節都包藏風險。」樂緣養老院開建之後,包勍頎一家三口直接住進了養老院,時刻準備著被員工呼叫。
包勍頎畢業於醫科大學,家裡開著醫療器械公司,跨行做養老很大原因是受到祖母的觸動。包勍頎的祖母晚年被確診為失智症,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住進養老院以後,上廁所都分不清男女間,常常被工作人員綁起來。家裡人找不到專業的養老院或照護機構,只好把老人接回去。
「老年痴呆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我老了病了,我不希望被綁起來。」現在自己的養老院接收失智失能老人,包勍頎深知照顧這類老人有多煩難,工作人員不僅要有專業的技能,還要有超常的耐心,而疲勞、退縮、煩躁甚至在不被注意時胡亂應付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他像個盯自習的班主任,半夜醒來常常四處查房,看護理員是不是守規矩。
跟著包勍頎參觀養老院,遇到個老先生,他從手邊小袋子裡掏出醫保本:「那天坐車,司機剎車太快,害我撞到前面,腿受傷啦,剛剛出去配藥去了!」
我們信以為真,包勍頎把老人哄回去,搖搖頭:「不是這樣,他是失智老人,剛剛說的都是自己的幻想,明天該讓心理醫生跟他聊聊了。」
換個樓面,進到一間三人間,阿姨們拉著包勍頎,繪聲繪色地告狀:「樓下那個誰今天又來了,坐到我們床上,趕都趕不走,真是煩死了。」包勍頎跟她們商量:「給你們裝個密碼鎖好嗎,密碼只有你們知道,關上門別人進不來。」
我們以為這是哄人,包勍頎說這回是真的,樓下有個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把別人的房間錯記成自己的,一天要跑好幾趟,「老人願意走動不能攔著,只好給被『騷擾』的房間裝鎖。」仔細一看,院裡真有幾個房間的門把手安了密碼鎖。
包勍頎陪老人陪得很多,看上去是有一搭沒一搭在聊天,其實住在院長身體裡的醫生和心理諮詢師開啟了工作模式,「觀察他們的體表、體質和心理狀況。」
有的老人說:「包院長,活著沒意思,想死。」
那個瞬間,心理諮詢師接收到了老人發出的求救信號:我不想死。
包勍頎回答:「你這想法蠻有意思,你跟我說說,你想怎麼做?」
「準備跳樓。」
「跳樓很難看的,頭著地,遺體告別會都辦不了。」
「有道理。那麼吃安眠藥。」
「安眠藥沒什麼用,被發現了要洗胃,特別難受。」
……
幾個回合,一場小小的「自殺幹預」已經完成。包勍頎解釋:「說要自殺的人可能真的會自殺,這點很重要。但是,當他告訴別人他想自殺,其實是不自覺地在求救。懂點這方面的知識,就能接得住話頭。」
「我要娶你做老婆」
一年半以前,85歲的老肖(化名)住進樂緣養老院。老人家當時剛從醫院出來,臥床不起,皮包骨頭,不吃飯不喝水。醫生建議家裡人準備後事,家屬找到養老院想要「臨終關懷」服務。
包勍頎破例收了這個老人。最開始,護理員試著給老肖餵米湯,包勍頎在邊上觀察。老人如果沒反應,換個人再來。換到一名40多歲的女護理員,她開口說話時,老肖眼球動了一動,包勍頎知道了:「就是她了,這個老人歸她護理。」
「老人願意接受你的護理,是你和他交流的第一步。」養老院給老肖制定了一份護理計劃,最開始是鼻飼,餵流質,一小時一次,每次20毫升,慢慢加量到一次100毫升。後來老肖一天能進食1.5升流質,「食譜」馬上升級,加入米粉、藕粉之類的半流質食物。
五個月以後,老肖睜開了眼睛。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能說話了。他開口第一句話是對護理員說的:「我要娶你做老婆。」
一直到現在,老肖的身體狀況都很穩定。
這樣的案例有點奇特,可遇不可求。但是奇特的事情也包含常規的道理,「食慾和性慾都是生命力的標誌,任何人只要還能表現出這些欲望,就值得拼一把。」
「考社工證,學習社會工作的那套方法,讓我學會『共情』,面對每個不同的老年人個體,懷著同理心去認識他們。」包勍頎說,公共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心理諮詢師、養老護理員等等專業培訓,使得他在做個體服務時有更多可以調用的技能。
所以在考證這件事上,包勍頎「推己及人」,希望養老院的員工都能持有雙證或者多證,「員工技能多了,個人收入能有提高,院裡少聘幾個人,人力開銷也能省點。」
包勍頎對培訓執著到什麼程度呢?他開第一家養老院的時候,曾派出4名優秀員工到日本接受免費的「介護培訓」,他自己也跟過去學了幾個月。只不過,故事的結局比較悲傷———院長學成回國,護理員們決定留在日本,「那時候我們的護理員工資800元一月,日本包吃包住,每月工資折合人民幣2萬。日本很缺老年護理員,老從國外招人。」
「所以說呀,講起來都是淚。」
養老院長「雙11」剁手記錄
採訪樂緣養老院院長包勍頎,老是聽到手機裡傳來阿里旺旺的提示音,我們以為是自己「雙11」下單太多產生了幻覺,直到包勍頎亮出他的淘寶購物記錄:「待發貨」7件,「待收貨」62件,「待評價」42件———是他的手機在響。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剁手買家」嗎?趁著購物節買了一整年的垃圾袋;趁著超市打折搶購了幾十套洗髮水;養老院裡洗衣機雖然夠用但是降價時候必須屯兩臺!
今年「雙11」包勍頎花了十多萬,不完整購物清單是這樣的:辦公櫃一個、洗衣機兩臺、42吋彩電1臺、遙控器12個、監控攝像頭13個、垃圾袋2000元、抽紙2箱、廁紙盒7個、手消毒器10臺、木耳銀
耳紅豆綠豆之類南北貨幾十袋、速凍獅子頭10袋、醬油2瓶、笊籬2把……
從辦公室到監控室,從廚房到廁所,從臥室到客廳,這是一次精心實施的搶購,比如垃圾袋,包勍頎算好了要買齊養老院一年的用量,2000元垃圾袋分了好幾波下單,巧妙「拆單」用足各種「滿減」折扣券。
「養老院是微利機構,想要活得好,要麼開源,要麼節流。」包勍頎說,公辦民營養老院在定價方面有諸多約束,「開源」空間小,只好努力「節流」,這年頭「節流」怎麼能不懂網購?
院長簡直得了節流強迫症。新買兩臺洗衣機並不是馬上要用,只是「充實倉庫庫存」。洗衣機在養老機構屬於易耗品,一年壞兩臺是正常損耗。按包勍頎的說法,200張床位的機構一年「只壞兩臺」洗衣機是管理能力的體現。
「失智失能老人的衣服比一般的衣服難洗,清洗之前有個預處理
環節,主要是檢查和清除異物,完了之後對上衣褲子、內衣外衣、淺色深色衣物簡單分類,按照洗衣機的性能和容量投放清洗。」包勍頎解釋,洗衣機使用屬於養老院管理中非常細節的部分,工作人員如果不按要求作預處理或者粗暴投洗,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但是時間久了機器的損耗周期能說明問題。
養老院的樓道裝有全封閉的落地窗,窗子之內加裝了一道安全護欄。四樓的護欄正在裝修,材料是包勍頎網購的,裝修隊是他網上找來的。說起來裝修隊和養老院也是老交情了,4年前第一次到養老院,看到四層樓6000平米空間,是一筆好生意。結果包勍頎讓他們先在某個樓層的一小段走廊「試點安裝」,試用下來效果不錯,才把整個樓面都裝修了———忙完了準備換樓層,包勍頎讓緩一緩:「我沒錢了,等我有錢了再裝。」修一層「等一等」,修到現在第4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