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這個一家獨大到能佔據近70%的份額的市場還能如此熱鬧,真是讓人出乎意料。
儘管360和百度新年還未開戰,但是二三梯隊顯然已經沉不住氣。搜狗「被收購」搜搜,阿里雲搜索「被上線」,(即刻就算了),然後,多年潛水的微軟必應也漸漸回歸公眾視野,被傳出近期將有大動作。而伴隨這個消息的,是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沈向洋(Harry Shum)在新年首度開腔,稱現在已經「到了可以投入更多力量在全球尤其是中國來推廣搜索的時間。」擺出要捋起袖子大幹一把的姿態。
不過,在說必應之前,還是先來看下Bing在Google主導下的美國市場是怎麼玩的。
就在Google逐步降低了社交搜索的重要性,並更專注於其知識圖譜業務時,Bing選擇押寶社交搜索,首先做的,便是最大程度利用同Facebook的合作夥伴關係。當初那筆2.4億美元的投資如今已經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沈向洋甚至還戲稱,「我們還後悔當初沒多投點!」
現在,Bing整合Facebook的數據已經大大增加,不僅會從Facebook中整合用戶「喜歡」的內容,以及從用戶資料網頁中搜索居住地等信息,還會包括共享的照片、和搜索關鍵詞有關的好友評論或業界專家的觀點等等。而另外, Bing也給Facebook自家的搜索提供一些技術支持,比如搜索框裡關鍵字補足以及搜索結果的補充。
而除了Facebook之外,其他主流社交網站幾乎也都和Bing達成了合作,包括Twitter、Foursquare,甚至還有Pinterest。
「微軟本身沒有社交網絡,所以相對比較開放,會整合很多社交網站的信息,雖然部分開放的數據谷歌也可以拿到,但是合作夥伴的關係讓Bing對非公開數據的共享更便利。」
雖然剛開始也是和Google一樣,把社交搜索的內容整合在網頁搜索結果中,但是Bing後來還是選擇以邊欄的形式單獨呈現社交搜索結果,原因就在於社交搜索目前還不太成熟,而且社交信息太碎片化,融合到網頁搜索中會影響用戶體驗。「社交搜索的信號還不夠強,不足以整合到最主要的結果中,不過融合肯定是趨勢,我們也很想搞清楚social社區對於搜索結果到底有什麼影響。」
而在Google大力推進的知識圖譜搜索上,Bing也有自己的考慮。在Bing三欄布局中,網頁搜索和社交搜索中間就是知識搜索。它包括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Entity,如人、地、事,還有一個部分是它們之間的關係。
沈向洋說,用戶對知識搜索的期望比網頁搜索高很多,後者只是簡單地排序,沒有對錯,但是前者會讓用戶覺得,搜索提供的就是正確的結果,這就難以避免爭論性。他舉例說,搜索Longest river in China,答案不會有疑義,但是如果搜索「Longest river in India」,到底指的是流經印度最長的河流,還是印度境內最長的河流,這還引起了他和一位印度同事的爭論。
這就對數據的積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看本身知識量有多大,詞條的內容有多豐富,還涉及到正確性。而沈向洋說,Bing現有詞條超過了3億條。
知識搜索需要用戶成為整個搜索的一部分,不過就算有了知識的東西,怎麼把知識的結果展示出來,還涉及到數據挖掘的問題,比如知識搜索底部提供的「People also search for」,就會需要根據用戶同時搜索的關鍵詞進行數據挖掘。
「和Google相比,兩者的差異還是在於最早的時候決定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現在,真正喜歡用Bing的人變多了,就是說它真是存在差異化,因為這個東西就是Bing有,去其他搜尋引擎就沒有。微軟追求的不是能給Bing增加多少流量,而是希望能夠增加一些Bing fans。」沈向洋說。
不過,問題也來了,差異化發展是有效果的,但是它真的能幫助落後的Bing走多遠呢?
根據comScore近期發布的報告,2013年1月,Google在美國核心搜索市場的份額為67%,Bing排名第二為16.5%,使用Bing的雅虎搜索位列第三為12.1%。
沈向洋就此表示,Bing已經佔到了30%的份額。但是無論如何計算,Google67%的份額,都佔據著絕對壟斷的地位,而且Bing的30%份額裡,還包含著梅姐對其與雅虎「互換份額」的不滿。
Bing這麼多年苦苦追趕,微軟這麼多年投入,都只是在及其艱難地縮小與Google的差距, 而且在搜索這麼成熟的市場,擴展新用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作為一個後來者,Bing只能靠從別人手中搶份額,這也就註定了Bing無法擺脫Google的陰影——至少目前是這個樣子。
「Bing在微軟也經歷了很痛苦的歷程,我們還是走得慢了一點。因為用戶行為等都已經被Google走到了前面。」沈向洋說。
「Google到底創新了什麼?搜索它也不是第一個做,廣告它也不是第一個做。但是這些(真正的創新者)年輕人都慢慢忘了,只有我們還記得。」話裡有幾分不甘,然而聽起來更多的卻是「花落去」的無奈。
整個溝通會上的情形也是如此。無論是拿Bing it on 的結果舉例,說明有多少用戶會在盲測的情況下選擇Bing;打趣Google搜索中的不準確案例;搬出比爾蓋茨的話來側面證明Bing的體驗比Google好等等,在雙方勝負已分的情況下,這種帶些「其實我XX方面做的好多了」的不服氣似的比較,只會加深Bing追趕者的印記——你很難想像Google會在自己的發布會上如此高頻率的提及Bing,並誇耀自己哪些方面做的比對方好吧。
此外,30%這個看起來還比較體面的數字,微軟拿得也並不穩當,因為其中包含的雅虎搜索12.1%的份額正逐漸變得微妙,而變數正來自前Google高管、雅虎新CEO梅耶爾。根據雅虎與微軟的協議,雙方的合作期限為10年,期間雅虎搜索的後端技術將換成Bing,而雅虎則負責全球廣告銷售等前端業務,廣告收入近九成歸雅虎:Bing獲得了份額,雅虎獲得了收入。
而如今,隨著雅虎掌權人的更換,這一合作已然出現了裂縫。梅姐已經公開表示和Bing合作效果不佳,而昨日更有報導稱,雅虎已經同Google籤署了「全球性、非獨家」的協議,今後將在雅虎的各個資產和一些聯合贊助的網站中使用Google的AdSense for Content和AdMob服務展示廣告。這無疑給雅虎和Bing的合作埋下了隱患。
雖然合約為十年,但是沈向洋也表示,這個合約其實是5年+5年的形式,也就是說,到了明年,雙方將會面臨合同的更新問題。沈向洋表示,當初談好的條件包括搜索要足夠好、變現要足夠多等,但是從現在來看,梅耶爾顯然是對這筆交易不甚滿意的,她甚至公開表示,雙方達成聯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希望共同提升份額,而不是互換市場份額——微軟和雅虎的份額幾乎和達成合作協議時進行了對調,當時微軟的份額為12%,雅虎為16%。
而微軟希望繼續這份合同的意願顯然要強烈得多,沈向洋引用微軟搜索業務負責人陸奇的話說,就在梅耶爾生孩子的前一天,他下面的團隊還給她做過匯報,希望雙方能繼續合作。
當然,雅虎和谷歌達成這份「全球性、非獨家」協議的原因,倒不一定是為了到時的合作鋪路,也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從微軟這爭取更大的利益,但是無論是哪種原因,Bing想要再保持乃至增加這30%的份額,都不會這麼輕鬆了。
在中國:瞄準英文搜索招徠合作
如果說Bing在美國仍然如履薄冰,那麼它在中國的搜索品牌「必應」的表現簡直是悄無聲息,連沈向洋都不得不用「非常小」 來形容Bing的市場份額流量。
「我們一直想的很清楚,但是,決心不夠大,投入不夠多。還有就是出於微軟的全球考慮。做搜索總要先打造一個平臺,不可能每個國家都花大力氣去做,總要有一個好的產品通用,當初選擇的是打美國,現在覺得產品質量已經做到一定程度,到了可以投入更多力量在全球尤其是中國來推廣搜索的時間。所以覺得可以進入中國了。」
不過,相比美國,國內搜索的格局更為複雜多變,百度的一家獨大、360的異軍突起,搜狗的多年蓄力,搜搜的母體資本,甚至還有國家隊的參與,必應要起來的難度比起美國恐怕只大不小。
而沈向洋手裡握的兩張牌,一張就是「差異化」,但是和Bing選擇的與Google拼技術產品差異化不同,面對技術產品都不過爾爾的百度,必應也入鄉隨俗,談到的更多的是市場切入的差異化——中國的英文搜索。他稱,目前中國擁有近6000萬對英文搜索存在需求的網際網路用戶,而根據艾瑞的數據,有80%的搜尋引擎用戶表明他們需要英文搜索(國際網際網路內容),16%的用戶則嚴重依賴英文搜索。
在必應的設想中,中國的國際網際網路搜索需求約為10%-20%,隨著谷歌在中國份額的不斷縮水,必應只要把這個細分市場抓在手中,起碼可以嘗試著朝第二的方向努力一把了。
而且,從搜索結果上來看,在必應上英文搜索的體驗也更好,比如知識搜索已經和國內90多家網站達成合作,但是目前仍然僅支持英文搜索。不過,Bing主打的社交搜索在國內還沒有很明確的計劃。沈向洋表示,社交搜索在美國都還處於早期的階段,雖然和Facebook、Twitter都有很好的關係,都是仍在適應,如果急於推出,也沒有什麼好的效果。「我們在中國也是很開放的。我們也歡迎合作夥伴。」
而第二張牌,就是提供「方便的搜索」,即讓必應成為用戶可以優先接觸到的搜尋引擎。
這就不得不談到微軟的系統優勢了。在Windows8裡,除去Bing應用已經佔據Win8主屏最重要的位置,還已經有了好幾個都和Bing相關的應用,包括地圖、news社區等。
而和大型網站的搜索框內置、和第三方的合作等,必應顯然也都希望能儘快推進。必應兩年前和百度在英文搜索上合作過,但合作在6個月之後結束了,現在仍對中國的其他合作夥伴保持開放。沈向洋甚至表示,「中國搜索公司如果要和Bing談英文搜索結果合作,都可以來談。」
在會上,沈向洋還透露,不久後會在中國推出自己的廣告產品,這會不會成為必應的第三張牌呢,或者,這位之前大部分時間待在美國的微軟華人高管,還有什麼其他的後手?這些我們尚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市場的搜索格局仍將在混戰之中。
Well,Welcome back to China,Harry,and 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