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的中山路
中山路,一座城市的繁華春夢,曾經獨家歸屬一條街道和她締造的長達百年商圈。
這條街最早被人為地分割成兩段:南段叫斐迭裡街,北段叫山東街。規劃這座城市的德國人認為,只有歐人區才配擁有德文街名,就像他們只願意將亨利親王街(今廣西路)打造成青島最佳商業街一樣。那時,亨利親王街上的醫藥商店、吉利百貨公司閃光耀目,斐迭裡街上的青島俱樂部、亨寶商業大廈可圈可點,很讓營造歐版商業街的德國人稱心如意。
可是天枰很快出現傾斜。隨著大鮑島華商生意的日漸火爆,山東街地價節節攀升,甚至趕超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的無敵海景房。精於算計的德國人不得不承認,山東街商圈擴張神速,非歐人區所能及。亨利親王街最終只落下個德國建築街的名聲,人們記得醫藥商店是座漂亮的紅房子,而不在乎它是當時最好的西藥零售商。從青島邁開城市化腳步就初顯王者之氣的中山路,用事實證明了青島商圈的重心所在,根基所在。
商圈本是掘金地。聲勢日大的中山路玩起滾雪球遊戲後,華商們無不把敏銳眼光投向中山路一帶,置地產,辦商號,發家致富,做大做強。中山路也吸引著一批批赤手空拳的淘金客,打拼奮鬥,從這浩浩洪流中提煉熔鑄著城市的為商之道。青島最輝煌的老字號,春和樓、謙祥益、亨得利、盛錫福、青島咖啡,哪一家離得了中山路商圈這棵大樹的庇護?海泊路鞋業一條街,天津路旅館一條街,濰縣路雜貨一條街,無不是中山路商業大旗下的得力幹將。1930年代的中山路華商,涉及綢布、洋服、百貨、雜貨、食料、水果、菸草、電器、木材、染料、土產、金銀器、藥品、文具、書籍、照相、銀行、理髮等25個行業,幾乎無所不包。
從那時起,中山路在老青島人心目中就有了市中心的崇高位置,到中山路購物,也被稱作逛街裡。青島童謠曰:「一二一,上街裡,買鉛筆,買橡皮,再買一個泥老虎,呱嘎呱嘎兩毛五」。對孩子們來說,逛街裡等於過節。對這座以商港聞名的城市而言,中山路這個「老街裡」, 不僅是一條商業街,更是一個商業圈。
被稱為黃金十年的1930年代,中山路可謂風華正茂。國貨公司高舉民族品牌大旗,而建築、格局乃至服務接軌西方,堪稱中山路商圈新地標。六層樓的亞當斯大廈率先打破建築不可超出三層的定規,瞄準上海大都會,欲與先施、惠羅一比高低。
商業升級,金融登場。1929年山東街改名為中山路後,以交通銀行為基準坐標,大陸銀行、中國銀行、金城銀行等民族金融機構,如同一個個巨人站立起來。中山路金融街的閃亮登場,終結了正金、朝鮮、滙豐、麥加利等外資銀行館陶路上「北霸天」的壟斷史,成就了睥睨青島乃至山東資本市場的金融高地。
要問早年最時髦的娛樂消費是什麼,看電影準排第一。青島最早的電影院在中山路,最早的有聲電影也是在中山路上映。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山路上的福祿壽電影院、山東大戲院、華樂大戲院,佔據島上高端影院半壁江山。中山路上的大影院都是首輪影院,也就是專搞大片首映的。每當最新海報華麗出張,好萊塢明星們便會成為時尚男女們的焦點話題,自然也就少不了穿著入時的摩登女郎,洋傘、太陽鏡、吊帶短裙,讓中山路成為老青島看美女的最佳所在。
商圈向來包容萬象,集商業、金融、娛樂於一體的中山路,文脈流長。從早期各大報社、書局等文化機構全線駐紮,到改革開放後文物商店、環球文體、工藝美術集體亮相,古籍、新華、外文三大書店從南到北一字排開,讓中山路的文化消費遠遠超過了一隻鉛筆一塊橡皮的初級水平,儼然是一條傳遞書香的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