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你下載了英語學習智能課堂App,艱難地熟悉完所有模塊後,就再也不想打開它了……
多少次,你報了在線大班課,關閉攝像頭聽了第一堂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多少次,你慶幸地想,「只是沒堅持下來!還不算太糟!」
可是,世界上所有的失敗,難道不都是半途而廢嗎?
更何況,很多時候,你聽完第一節課就放棄,連半途都沒達到……
半途而廢,分幾步?
我是學霸山丘的合伙人雪琪老師,主要負責課程設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生學習期間,教授時常會提醒我們說,在做教學設計時要細之又細,想了再想。很多我們覺得好像顯而易見的事情,並不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教學設計,要把學生心理考慮得細緻入微。當我把視角聚焦,我發現學生們的很多「簡單」行為,在理清了行為背後的邏輯之後,就變得一點都不簡單。
比如,「半途而廢」,就不是很容易呢!才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我詳細拆解了它的每一個步驟,如下:
1. 基於已有經驗積累,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決策;2. 嘗試執行決策;3. 由惰性導致執行不利,開始動搖決策,產生抉擇偏差;4. 缺乏正向反饋,認為自己的信息和經驗(做抉擇前的既有經驗,以及本次嘗試獲得的新信息)有誤差,決定放棄。至此,抉擇偏差達成。5. 意識到抉擇偏差導致的決策失誤,悔而晚矣。每一次你半途而廢之前,都經歷了無數次這樣那樣的小糾結和小後悔吧?
舉個活生生的慄子,
1. 根據自己對健康生活的了解,決定開始健身,練出馬甲線(自己對健康生活的了解=已有經驗,決定健身=做決策);2. 健身卡,決定每周去健身房四次(執行);3. 健身第三次,就開始覺得好累啊,好酸痛啊,不想去了,覺得自己也沒有練得很好(累,酸痛=惰性,小抱怨小糾結=開始動搖,不想去了=抉擇偏差);4. 覺得也沒有成效,「自己不是這塊料,我不可能成功 ,再也不要去了!」(沒有成效=缺乏正向反饋,自我毫無根據的負面評價=經驗誤差,不去了=放棄);5. 「夏天到了,別人的馬甲線好漂亮啊,我是不是當初再堅持一下就好了?」(後悔自己的決策失誤)這樣的決策失誤,是不是時不時就會出現,阻礙我們達到本來可以達到的小目標呢?
為什麼我們會半途而廢?
答案很簡單,惰性+抉擇偏差。
惰性這件事大家都懂,下一篇文章裡我們會再來詳細聊聊,抉擇偏差是怎麼回事。
很多的「半途而廢」,就是抉擇偏差的結果。
在學霸山丘教研組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和團隊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力圖從課程設計角度,最大限度的杜絕決策偏差的產生,讓學生們在學習的路徑上持之以恆,不要半途而廢。
結合我自己多年的求學、工作經驗,我經常會跳出課程本身去想:哪些內容是適合大班 lecture 的?為什麼這個課程要設置成小班 seminar 的形式?什麼內容更適合放在講義和作業裡,讓學生自行預習和復盤?
課程設計並不容易,功夫都下在學生和家長們看不見的地方。
舉個例子,老師們識別到孩子們的「惰性」可能開始幹擾學習了,就立刻提醒孩子,這個是最好的師生互動模式嗎?不是的。
通過課程的設計,儘可能引導孩子在課時內、自習時集中精神,來不及去「犯懶」,才是更優解。
教研團隊研發課程大綱時,會根據每個年齡段孩子的不同需求,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採用靈活的形式、豐富的教學技巧,來引導孩子專注學習。我們用超小班的形式,確保老師可以給孩子們足夠的關注。
再舉個例子,老師們如何給孩子們恰當的鼓勵、贊同等等,也就是正向反饋?越多越好嗎?也不是的。
正向反饋在教學中及其重要,因為一旦缺乏,孩子們很容易缺乏積極性,認為學習沒有成就感。
但過多的鼓勵、讚許同樣不可取,因為孩子們會喪失對自己學習進度的正確判斷。
因此,我和教研團隊在設計課程時,會格外關注自身給孩子的反饋頻率,也會靈活採取比如點頭、微笑、複述、口頭誇獎、成就激勵(比如我們會給筆記優秀的同學發獎學金)等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正向反饋。
我們基於對學生心理的細緻揣摩,和對國際學校學生和教學模式的了解,設計出了 10 門學生們最需要的課。
這些課所教的,是國際/雙語學校默認學生們需要掌握,但大家可能無從學起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基礎語法、科學分科預備基礎。
在一個假期的休息或儲備後,我誠摯邀請同學們來學霸山丘,感受我們的超小班導師課程。我們的導師會帶你系統性架構國際學校所需的知識體系,阻絕一切「半途而廢」!
我為學霸山丘老學員預留了 3 張體驗卡;關注我們的新朋友,也可獲 1 張體驗卡,大家可加我們客服總管小石老師的微信領取。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甄選設計,國際/雙語學校最需要的 10 門課,都有那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