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砥礪奮進,70年築夢前行。70年來,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各行各業都以多種形式展現著70年與新中國共成長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作為文博人的我們怎麼能落下?從今天起直至10月1日,讓我們一同回望北京文博事業的風雨兼程。
在波瀾壯闊的70年中,北京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和傳承地,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革命史料和紅色印記。它們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們感受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近日,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時間共同策劃推出「獻禮70年——揭秘紅色博物館」專題欄目,帶您探訪一處又一處紅色印記,重溫那些崢嶸歲月!敬請關注!
本期「獻禮70年——揭秘紅色博物館」中,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負責人郭淑萍、北京時間記者馮亮,帶領我們探秘平西情報聯絡站,感受紅色特工的諜戰往事。
在風景如畫的門頭溝妙峰山腳下,有一個質樸的灰磚小院。從對開的朱紅小門進去,迎面是一組巨型銅質浮雕,把情報人員當年秘密發送電波、喬裝臥底、運輸物資等情景刻畫得栩栩如生;浮雕上端,「勝似雄兵十萬」6個鎏金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燦燦生輝……這裡是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是北京第一家以情報戰線為主題的展館。
妙峰山地處平西抗日根據地前哨,從北平通往根據地的三條路線在此會合,這一帶山高林密,對以隱蔽為前提的情報工作最適合不過。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年代,秘密電波在這裡收發,情報在這裡接送,物資在這裡轉運。
當年,平西情報戰線上有一對夫妻王文和王鳳岐。農村婦女王鳳岐曾是遊擊隊長,為了掩護王文的秘密發報,組織安排她假裝王文的妻子來到北平城,最終由「假夫妻」變成了「真愛人」。他們被認為是電視劇《潛伏》的原型。
從1939年至1949年1月近10年時間,平西情報工作站秘密電波從未中斷。
在戰爭年代,情報站發揮了特有的作用,大批愛國青年、革命之士和國際友人都從這裡往來於根據地和敵佔區。為晉察冀根據地的建設、抗戰勝利和北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紀念這些平西地區隱蔽戰線上的英雄和事跡,2009年,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在妙峰山鎮澗溝村正式開館。
目前紀念館共有三個主題展廳,展廳內置有歷史照片、文字介紹及當年情報工作者使用過的手槍、刺刀等道具,展示妙峰山腳下澗溝村的平西情報聯絡站——這個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期間華北地區的重要情報聯絡樞紐。
更多精彩,敬請持續關注「獻禮70年——揭秘紅色博物館」系列,我們在博物館裡等您!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即可回看節目喲~
資料來源:北京時間、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
編輯:張旖旎
你 好 我 是 北 京 文 博
破 殼 於 北 京 市 文 物 局
我 正 在 招 募 心 靈 玩 伴
告 訴 我 那 會 是 你 嗎
文 博 圈 的 資 訊 小 喇 叭
滴 滴 答 滴 答
宣 宣 小 朋 友
和 宣 宣 一 起 說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