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聚焦脫貧故事,《一個都不能少》等20餘部電視劇忠實記錄脫貧路...

2020-12-13 正北方網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已吹響。時代主旋律下,一幅孕育良久的螢屏長卷也到了攻關階段。

3月16日,《一個都不能少》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這是今年第一部與觀眾見面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之後的播出表上,中國電視劇還將以更多真摯作品回應時代的重大主題,向世人講好「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3月10日下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網絡視頻會議,推進20多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調度工作。

重點劇目中,有創新類型的時代報告劇《脫貧十難》;有展現福建寧德「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山哈鬧海》;有聚焦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的《湘西紀事》;還有取自「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雪線》《楓葉紅了》《花繁葉茂》等。

脫貧攻堅正在啃最難啃的硬骨頭,相關電視劇創作亦如此。受疫情影響,一些劇集的進度被迫延後,正在安全前提下復工復產搶時間。會上,全國的製作單位、相關機構、播出平臺代表紛紛表示,將加緊製作、審查、播出進度;同時也注重在疫情期間進一步打磨細節,爭取把無數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脫貧故事更好地呈現給觀眾,給當下戰「疫」戰「貧」的人們鼓鼓士氣。

組織者、創作者、平臺方從各自崗位出發,努力奔赴同一目的地——用一部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脫貧路上的櫛風沐雨忠實記錄;為脫貧實踐背後的億萬人民和黨的十八大以來290多萬名扶貧幹部留下群英像;也為正奔跑在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的所有人積蓄以尺寸功積千秋功的精神動力。

從「弱鳥先飛」到「精準扶貧」,多樣的中國方案點亮劇集的核心競爭力

豐衣足食一直是中國人民最樸素的願望。所以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扶貧工作。可曾有一段時間,全國的減貧遇到瓶頸,戴貧困縣帽子的越扶越多。這一態勢何以扭轉,我們又為何有信心在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那一個個被中國大地銘記、為世界減貧脫貧事業做出貢獻的中國方案,便是答案的一部分,也是這20多部劇的核心競爭力。

畲族人管本族青年叫「山哈」,《山哈鬧海》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福建寧德的畲族青年。上世紀70年代末,雷恆水是需要關照的特困戶,故事尾聲,他不僅個人脫貧還帶領畲漢群眾實現共同富裕。劇情的精髓「因地制宜,弱鳥先飛,精準發力,滴水穿石」,正是烙印在福建寧德山海間的滾燙記憶。在《山哈鬧海》項目總負責人張衛看來,脫貧路上的寧德樣本和海洋文明、閩商文化,民族大團結場景,共同鑄就了新劇的根本氣質。

《湘西紀事》虛構了一個邊城縣,以土家族苗族群眾的脫貧經歷詮釋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主創不僅從「精準扶貧」理念的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汲取靈感,還把湖南全省的實踐融匯其中。劇裡主角有個隱藏的前傳,其父也曾是名扶貧幹部,不幸在修隧道時意外犧牲。對他來說,扶貧工作是繼承未竟的父志,更是在新時代黨的領導下走通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新路。

貴州黔北地區,一個楓香鎮,十裡不同天。「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的生活狀態。」《花繁葉茂》拍出了鄉親們的獲得感:自然風光旖旎的花茂村,在修路後打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遊品牌、農家樂品牌;植被珍稀的紙坊村,養蜂成了科學之選;在大地方村,不合格的煤礦被關停後,村幹部找到中草藥種植作為優化後的產業。

取材浙江下姜村的《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描述在致富路上汙染嚴重的窮山惡水蛻變為美麗鄉村的過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那兒初現雛形。

一方水土有一方的故事,每個脫貧故事的背後都傾注著頂層謀劃、中國智慧。而電視劇創作視野也隨這些實踐中來的創新扶貧舉措逐步打開。

貧困之態、扶貧之難、脫貧之志,酸甜苦辣裡展示世所罕見的奇蹟誕生之路

《一個都不能少》從易地扶貧搬遷講起,「一肥一瘦」兩村並一村,理念差製造戲劇張力,也是現實中脫貧難點之一,呈現的是脫貧之後不返貧的可持續發展命題。《楓葉紅了》的發生地曾是貧中之貧。內蒙古科右中旗,生態環境脆弱、沙化嚴重。劇裡的扶貧幹部,從挨家挨戶上門精準識別幫扶對象,到改變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引入合適的經濟作物提升產業,多管齊下,這才摘下戴了30餘年的貧困帽。

一部劇能展現的雖只一角,但連綴起來是幅恢弘長卷——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使得國內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七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絕不是輕輕鬆鬆取得的,如今脫貧攻堅戰的總攻更是沒有退路和彈性的硬仗。廣電總局策劃指導,江蘇牽頭承制,時代報告劇《脫貧十難》就是要把精準扶貧政策在中國大地上落地生根取得實效的艱難過程告訴觀眾,把一路走來的主要難題和盤託出。因為脫貧攻堅奔小康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終究要讓所有人理解扶貧大義、了解肩上重任;勝利在望未全功,也終究要靠所有人在緊要關頭繼續辛勤奮鬥、創造實幹。《脫貧十難》初定了十個「難點」故事,易地搬遷離鄉難、產業扶貧延續難、扶貧幹部樹威難、脫貧不易脫身難、愚昧意識根除難、城市幹部融入難、教育扶貧扶智難、誰是真貧識別難、面對懶惰扶志難、考核檢查過關難。預計今年第四季度,這部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反映大時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的時代報告劇將與觀眾見面。

貧困之態、扶貧之難、脫貧之志,當酸甜苦辣在劇中交織,「世所罕見的奇蹟」將有直觀而感性的體現;觀眾也更能掂出這話的分量——「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幫助那麼多人脫貧」。

動真情、講細節,讓一位位用「辛苦指數」換「幸福指數」的人物走進民心

有組數據振聾發聵又觸目驚心。黨的十八大以來,290多萬扶貧幹部奔赴戰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帶領群眾實幹脫貧;沒有硝煙的戰場上,700多名扶貧幹部倒在一線,用生命兌現黨旗下的誓言。

《湘西紀事》有清晰成長線的人物共16個,多嗎?編劇王成剛講了個細節。貧困縣裡有本「扶貧日記」,密密麻麻算著脫貧帳。縣委書記換了一任又一任,日記從未間斷。有的書記任滿了也不願走,國家級貧困縣縣委書記的位子一坐就是九年,他說「不脫貧不撤退」。縣裡摘帽那天,「扶貧日記」已寫滿厚厚六大本。一任接著一任幹,一代接著一代幹,幾十年的前赴後繼,才換來今天的決定性成就。

相似的傳承《雪線》裡也有。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生歐陽南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西藏建設。他還是青澀小夥時,老一輩援藏幹部引領著他。後來,援藏幹部馬如雲犧牲在塌方事故中,決定留在雪域高原幹終身的歐陽南成了別人的領路人。

《最美的鄉村》發生在北方,三個脫貧篇章包含農村「三改」、土地流轉、產業升級等重要課題。更有看點的是三個主角:鎮黨委副書記、新聞主播、返鄉創業大學生。三位在不同情勢下走進扶貧隊伍,走進不同縣域、村落。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還有些作品既展示脫貧攻堅成果,也有人們對過上更好日子的熱盼與思考。《溫暖的味道》裡,到石溝村掛職的「第一書記」拿到了綠色生態的考題。《尋找北極星》裡,新民居、糧食安全、基層黨建、選調生紮根基層等,都是新時代農村新風尚。在擁有天坑群的土地,「仰望星空」的細節尤為感人:每個從這裡出去上學的孩子,都會帶著一本書回來看他們的老師……

還有許多用「辛苦指數」換「幸福指數」的角色,他們是現實的高度濃縮。而拍出這些初心不忘、善作善成的了不起人與事,則是中國電視劇的意義。(記者 王彥)

責任編輯:李元

相關焦點

  • 聚焦「脫貧攻堅」,如何講好一方水土的故事?
    近期,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做好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同時公布22部脫貧攻堅題材重點電視劇名單。這意味著,今年劇集市場的重點之一將聚焦「脫貧攻堅」這一主題。3月16日,央視率先開播扶貧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兩天後,《綠水青山帶笑顏》緊隨其後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用鏡頭記錄中國脫貧故事
    因團隊人員少,後期工作人員還得到拍攝現場兼做收卡、導卡工作。片中超過60%的篇幅都是怒語對話,而怒語語法與漢語語法不同,翻譯出來對口型時難度很大,為了把故事講得更鮮活,攝製組請了當地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鍾妹和大學生村官和健川充當翻譯。
  • 22部脫貧攻堅重點電視劇將陸續推出
    廣電總局在深入摸排各省、各主要影視機構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情況基礎上,綜合考慮選題立意、藝術品質、團隊實力、創作進展等因素,研究確定了22部脫貧攻堅題材重點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花繁葉茂》《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愛在青山綠水間》《尋找北極星》《好雨知時節》《遍地書香》《我的金山銀山》《楓葉紅了》《最美的鄉村》《日頭日頭照著我》《阿壩一家人》《落地生根》《我們的小康時代
  • 中國攝影藝術節: 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
    兩個主題展分別為: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和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其中,「一個也不能少——全國脫貧攻堅攝影展覽」用攝影展覽記錄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創舉,描繪當代中國發展以人為本的生動細節。「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從紀實的視角出發,真實再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聚焦武漢、輻射全國的戰疫影像,還原出一段不可磨滅的中國戰疫記憶,直擊心靈,飽含深情。
  • 脫貧攻堅,文學在記錄在鼓勁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或主動投身於脫貧攻堅,或用心記錄、用情書寫脫貧歷程,發揮了文學的鼓勁和記錄作用。本期聚焦脫貧攻堅題材文學作品,敬請關注。   這個位於長江水中央的沙洲,曾因盛產棉花和黃花梨富庶一方,卻受制於交通和資源,未能跟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時代步伐,逐漸陷入貧困。對朱朝敏來說,書寫百裡洲的扶貧故事,也是一段溯源故鄉的親近之旅。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有她童年的記憶,那裡的每一個人都輾轉在她的家族或朋友關係裡。不過,她並未停留在鄉愁的幻象裡,離鄉多年後再次以作家和扶貧幹部的身份踏上這片土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微妙距離感正好構成反思的空間。
  • 2020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網絡直播活動——走進古都大同
    央視網消息:7月30日下午,在小朋友們的一首《大同賦》的朗誦聲中,2020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的第二站正式啟程,以全景式網絡直播的方式,走進山西古都大同,講述脫貧故事,為2020決勝脫貧攻堅加油助力。
  •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小甜葉菊大力量 河埠村民增收不拐彎抹角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記者 劉夢雅)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充分展示黨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事業的偉大成就,講述扶貧一線的生動故事,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辦的「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線下活動——「鏡頭中的脫貧故事:走進贛州」 5月18日在江西省贛州市啟動,5月20日走進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
  • 「脫貧小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
    「脫貧小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新華社  作者:  2020-07-23 薩其拉圖說這是黨的好政策讓他發展起來的產業,邊說邊給我們拿來了他的
  • 【脫貧攻堅•感想談】聚焦脫貧攻堅後的河南村
    【脫貧攻堅•感想談】聚焦脫貧攻堅後的河南村 2020-12-21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扶貧故事:新時代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定檔1月10日
    劇中,滿腔熱血的年輕村支書濮泉生(羅晉飾)將與省電視臺記者沙鷗(袁姍姍飾)攜手,譜寫一段築夢綠水青山的扶貧故事。突破傳統方式,向「新」而行《江山如此多嬌》在主旋律劇的拍攝和探索上堅持創新,致力於打造中國首部全景式聚焦「精準扶貧」的國民勵志大劇。
  • 《楓葉紅了》:脫貧現實場景的藝術化轉換-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重點扶持推出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楓葉紅了》接檔京產劇《什剎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後,觀眾反響熱烈。《楓葉紅了》以草原群眾脫貧摘帽、改變生活面貌的故事作為選題入口,以點帶面地展開一幅艱辛、曲折而又壯美的畫卷,它聚焦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裡」,從鏡頭表達、內容表達、內涵表達等各個層面,有力地探索了脫貧攻堅影像的創新突破。    《楓葉紅了》將故事設定在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巴圖查幹嘎查(村)。
  • 一個極貧鄉的脫貧自述
    2016年9月,我因「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發展薄弱、貧困程度深」三個指標被評定為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由省級領導掛帥指揮攻堅。面對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深深熱愛著這片熱土的幹部群眾緊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出列目標,凝心聚力、盡銳出戰、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勢要拔掉根植已久的窮根,摘掉貧困的帽子,撕掉貧困的標籤,昂首闊步小康社會,實現我的華麗轉身。
  • 聚焦脫貧攻堅 展示奮進中國——2020年「新春走基層」活動暨「脫貧...
    新華社石家莊1月7日電(記者胡璐)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活動7日在河北張家口市康保縣啟動。全國廣大新聞記者將深入踐行「四力」要求,聚焦脫貧攻堅主題,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進群眾心坎裡,展示好奮進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溫暖的中國。  「新春走基層」活動已進入第10個年頭,成為新聞戰線的年度重要行動、響亮新聞品牌。
  • 決勝2020|講好脫貧故事 凝聚攻堅力量——「決勝2020」網絡主題...
    中國網信網 趙娟 攝一個個真實的鏡頭,一次次難忘的體驗,數天時間裡,網媒記者們朝出夕歸,累並快樂著,沒有一個人掉隊。身體力行,講好脫貧故事脫貧攻堅一線的故事總是生動鮮活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好脫貧攻堅主題報導?網媒記者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 新邵縣坪上鎮:脫貧質量「回頭看」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紅網時刻4月26日訊(通訊員 顏石嫻)「現在用水用電方面都有保障嗎?」「全家人已經購買了醫療保險吧?」「掛靠的產業分紅收入有多少?」連日來,新邵縣坪上鎮抽調80餘名幫扶幹部組成8個核查小組40個小分隊,由黨政班子成員帶組包村,進到43個村居開展交叉式、拉網式、全覆蓋脫貧質量「回頭看」,查問題、列清單、定措施、抓整改,確保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 展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壯麗畫卷
    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安徽省委網信辦承辦的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安徽站)舉行,來自中央及安徽省級的12家媒體15名編輯記者,先後深入宿州市碭山縣、亳州市利辛縣和蚌埠市懷遠縣,進企業、入鄉村、訪社區,用心觀察、用筆記錄、用鏡頭捕捉,通過全媒體報導方式,挖掘基層實踐的好經驗,聚焦鄉村振興的好成效,展現「摘帽」群眾的好風貌,深層次、多角度展開一幅江淮大地決勝脫貧攻堅的壯麗畫卷
  • 探索新路促增收 生活更上一層樓(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
    核心閱讀  黑龍江省樺川縣多措並舉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在壯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探索致富新路;發揮資源優勢,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戶持續增收;實行積分激勵,樹立脫貧典型,開展技能培訓,扶志又扶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決勝2020|網媒記者行走陝寧大地 感受脫貧巨變 譜寫攻堅故事
    活動中,來自8家中央新聞網站、相關省區主要網絡媒體的記者編輯們深入陝西和寧夏進行實地採訪,親身感受所到之處各地脫貧攻堅新變化新成果,用心用情講好各地脫貧攻堅精彩故事。在陝西西鄉縣田河村,52歲的賈順江面對記者鏡頭欣喜地說起他家的新變化。在寧夏鹽池縣皖記溝村,68歲的王愛國笑著說出同樣的心情,「我們家現在有20多隻羊,一隻成年的羊可以賣到2000元。」這些肺腑之言,飽含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採訪途中,前往賈順江家的路都是窄窄的盤山路,車子開不到賈順江家門口,記者們下了車還要再走個幾百米。
  • 作家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 記述脫貧好故事
    《永和人家的故事》 作家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作家李迪於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離世,這位長年奔赴一線取材的作家此前傾情採寫的反映農村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徵集活動開始了
    一、活動主題圍繞「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主題,以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受益者、見證者為對象,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講述、記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的脫貧攻堅故事。脫貧攻堅故事類文字作品應突出領導幹部扛實責任、扶貧幹部真情幫扶、社會人士親情相助、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脫貧群眾感激黨恩等五個方面的內容,著重挖掘整理全省各地發生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優秀故事,每篇故事可插圖1-2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