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雨散,潤色花開- 觀董其昌筆墨間氤氳造化

2021-01-07 合一書畫舍

在熠熠生輝的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師。

他首先用禪宗的派別來比喻歷代山水畫的分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他擅長書法,平淡古樸的筆觸仿佛清泉汩汩,令人心曠神怡,讚嘆不已。他衷愛繪畫,"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融所見、所讀、所思於所畫之中,宛如清風,雅致脫俗。他也是明代畫家中富貴清閒兩不誤的代表。

後世人可以從很多視角去解讀他,或好或壞,歷史的箇中緣由,又有誰能說得清呢。不管怎樣,董其昌確是以書畫聞名後世。今天,我們且以書畫藝術的角度來審視這位大師,希望也能做到見賢思齊。

董其昌 《仿古山水圖冊》之八

董其昌,明代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縣董家匯人,當官後遷至松江府華亭縣。

董其昌家境貧寒,家產僅薄田20畝。年輕時,董其昌一心走科舉入仕的道路,潛心研究經史著作,學習寫作八股文,但他卻屢試不中,直至萬曆十七年終於考中進士(35歲),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董其昌 《芳樹遙峰圖》

董其昌對書法藝術的追求,相傳是他17歲參加松江府會考的事情。當時他寫了一篇自己很滿意的八股文,志得意滿,以為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沒想到因為當時考官嫌他在試卷上的字寫得太難看,把文章稍遜一籌的第二名提升為第一名。此事使董其昌受了很大的刺激,從此以後他開始發憤學習書法,決心一雪前恥。

從師承上看,董其昌先以顏真卿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對鍾繇、王羲之的字體加以臨摹。集眾家之長於一身,然後自有變化。他強調師法古人,且要師意不師法,書法用筆古拙而清秀,自成意趣。

杜甫謁玄元皇帝廟詩董其昌

寫而優的董其昌也將他的筆墨認識貫徹到了他的繪畫之中。

他曾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繪畫用了書法的筆法,自然而然就多了書卷氣。

董翁不但注意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真山真水,還努力從前人的繪畫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王維、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繪畫都為他所推崇。更是把李思訓和王維視為"青綠"和"水墨"兩種畫法風格的始祖,因而有了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之論。

後人簡化理解"南北宗"之論,為南宗文人畫高雅,北派院體畫匠氣。也許這並非董翁本意。畫分南北只是畫法的一個區分,而從內涵上講,畫不必分南北,雅俗皆可共賞。

董其昌 《贈稼軒山水圖》
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之《趙孟詩意

《秋興八景圖》畫冊8開,作於萬曆四十八年。所選的這一幅繪遠山兀立,湖面平曠,近岸怪石突兀,古松參天,叢林之中,亭臺樓閣隱約可辨。水中兩舟蕩於湖心,一舟正揚帆待航。整幅畫設色淡雅,明潔自然。

《葑涇訪古圖》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是董其昌風格成熟期的作品,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筆致清秀。小橋溪水,村落人家,氣韻恬淡,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乾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古拙清秀。

《秋山黃葉圖》董其昌

董其昌一生出仕入仕數次,在東林黨閹黨政治鬥爭極其複雜的情況下,能夠明哲保身。也因為在湖光當督學時, 不肯接受賄賂而被當地勢力怨恨,發生了"民抄董宦"事件。

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古人恰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知興替,亦可以知得失。

朝書夕畫,恬淡人生。

喜歡關注,雅俗共賞!

相關焦點

  • 「化機在我求自由」——程大利的筆墨文心
    前來觀展的美術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無論是內在的氣息,還是外象的意境,以及具體的筆墨形式、詩意內涵,皆與程大利的心性、人格、學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說,詩情畫意的作品是好的,那麼更好的作品則是傳遞自然與生命信息的融為一體,而程大利的筆痕墨跡所追求與表達的正是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含蓄內美是程大利對藝術深層次的思考與追求。
  • 「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特展」將展,上博助陣「雲間三友」
    澎湃新聞獲悉,12月15日,地處上海松江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將舉辦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並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
  • 孫煒:《董其昌傳》結束了沒有一部董其昌個人傳記的歷史
    觀看董其昌的作品只是一個途徑,要想知道董其昌熱度背後的深意,我們也需要對他的生平有所了解。近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純粹出版,著名藝術媒體人孫煒所著的《董其昌傳》結束了國內外沒有一部董其昌個人傳記的局面,從藝術、歷史多個角度為我們還原了一位真實的董其昌。
  • 在仿古中創新——董其昌早期山水畫的獨特表達
    在文人的作品中,筆墨已明顯取得最高的地位,皴與點,獲得了特別的價值,而且看上去像以外加的方式貼到畫面上的,而不是本身從造型元素中生長出來的。宋代繪畫中陰陽相生的虛實關係,被明晚期筆墨中動靜之間的明暗關系所取代。不難發現,這幅畫也如同董其昌的絕大多數繪畫作品一般,沒有人類活動的跡象。
  • 董其昌:一把充滿爭議的「標尺」
    如明代朱謀垔編著的《畫史繪要》中稱:「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其作品處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 明代顧凝遠的《畫引》中認為:「自元末以迄國初畫家秀氣已略盡。至成、弘、嘉靖間復鍾於吾郡。名流輩出竟成一都會矣。至萬曆末而復衰,幸董宗伯起於雲間,才名道藝光嶽毓靈,誠開山祖也。」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其後董其昌仿倪改以衍自關仝的折帶皴和方平石為主,無紀年的《畫稿冊》中有數幅以此為主題,紀年作品亦有多幅反映倪瓚《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等用幹筆淡墨、橫皴墨苔造成的光影爍動效果,但筆觸趨於程序化、書法化,脫離寫形,追求純粹的筆墨趣味。
  • 廣東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書畫作品摭談
    後有董其昌跋尾:「魯公好道得屍解,米海嶽言之詳矣。至神仙隱逸,碑文必親撰而書之。立朝品行侃侃,今古貴重。其筆墨書宗「二王」,後制科之習不無蠶頭燕尾。餘獨以褚河南法臨此碑,欲脫其窠臼也。」清代中晚期,此冊曾為廣東著名藏家潘仕成(1804—1873)收藏,潘氏有跋言:「董香光麻姑仙壇,曩在吳石雲處,得小字臨本結構精嚴,為香光生平傑作,已刻入海山仙館藏真三集。
  • 高士奇與書畫作偽:臺北本董其昌《煙江疊嶂圖》何以系其摹本
    此現象董其昌在世時便已出現,1604年,董氏在贈友人楊玄蔭的《嘉樹垂陰圖》軸上自題透露54歲時已有贗品行世。 眾所周知,上博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皆藏有一幅董其昌《煙江疊嶂圖》,系兩岸有名的「雙包案」。兩者孰為真,孰為假?在此次董其昌書畫藝術國際研討會上,關於其畫作的真偽之辨,引得學界議論紛紛。 古書畫鑑定中,董其昌作品的真偽辨析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重點與難點。
  • 文彭行書七言聯與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群居閉口,獨坐防心。此副楹聯與文彭的「行書七言聯」相比,雖然在時間上要晚半個世紀,但董其昌是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一代著名書畫家,他的書風筆意安閒溫和,清新秀麗,自成一體,影響深遠,直至清代中期,康熙(玄燁)、乾隆(弘曆)都以董書為宗法。
  • 規模空前的董其昌大展初揭面紗,12月7日上博見
    董其昌「筆墨論」的提出,翻開了文人畫史的新篇章,造就其於畫史上集其大成、自出機軸、承上啟下的重大歷史性意義。其後,清四高僧、四王吳惲、金陵畫派、新安畫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畫壇,大都在其理論影響之下而成就,形成了一個群體性的文人畫創作高潮。
  • 花開時節動京城——花中之王牡丹花,在國畫中長這樣
    牡丹花高貴的氣質,以及奼紫嫣紅的花色在歷代的繪畫作品中都是給人富貴祥和之感,畫中的牡丹花與海棠、綬帶鳥的組合,不僅濃淡相宜,而且象徵著富貴花開、福壽雙全的美好寓意,非常適合作為家居或一些公共場所裝飾的藝術品。丁珂的《富貴雙壽》質地高潔,自成一家,具有顯著的意象追求與風格創新。
  • 「雲間三友」重回故地!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來襲
    2020年12月15日,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覽名為:「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展期將跨年持續至2021年3月15日,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
  • 董其昌的繪畫之路:是發家致富還是藝術大師?
    董其昌 酒德頌 八屏 網絡圖片而在做了九年京官之後,董其昌宣布「奉旨以編修養病」。其實他沒生什麼病,只是個人主動求退。為什麼呢?董其昌山水畫 網絡圖片退隱期間,董其昌在松江的小日子過得可謂如魚得水、精彩紛呈。他將大把時間投入到書畫的創作和研究中,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書畫大家。地方官吏、士大夫、豪門富商都紛至沓來,請他寫字作畫、鑑賞文物。本來出身寒門的董其昌,地位與財富空前高漲起來。
  • 【精品推薦】董其昌解角圖
    董其昌擅於山水畫,師法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畫作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
  • 山水情深融筆墨:著名畫家楊金書作品賞析
    為什麼山水畫創作,需要師古人和師造化,更要「中得心源」?中國山水畫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和成熟,形成的美學思想、繪畫理論、筆墨語言,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我們通過學習,借鑑前人的筆墨語言、意境營造,構圖處理和審美追求,提高我們表現自然、抒發情感的能力。
  • 孫煒×李燕×王曉文:一代宗師董其昌
    作為中國書畫史上承前啟後、影響巨大的一代大家,董其昌工詩文、善書畫、精鑑藏,藝術成就極高,他的書法作品更是中國古代藝術長河中的瑰寶。近日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純粹出版,著名藝術媒體人孫煒所著的《董其昌傳》是國內第一本描寫董其昌的人物傳記,從歷史、藝術多個層面解讀了董其昌一生。
  • 筆墨隨緣——韓振剛太行山寫生系列作品展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北京睿德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媒體支持:書畫頻道、雅昌藝術網、騰訊網、搜狐網、鳳凰網今日頭條、北京時間、中國美術家網、在藝直播等前言張鵬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裡,山水造化永遠是仁者和智者的精神母體
  • 講座|潘公凱:中國畫的筆墨並非孤立,而是個人修為的表徵
    潘公凱對話:大眾雖然不太能完全欣賞中國畫,但應有看懂的期望澎湃新聞:明代董其昌的筆墨水平和眼界都有相當成就,但是他和倪雲林或是八大的作品相比總稍顯欠缺,原因何在?對於現代轉型來說,如果人格沒有達到很高的境界,是否對中國筆墨的發展就差一點點?潘公凱:人格理想的表徵系統,是指筆墨和人格之間的關係。你舉的董其昌的例子是非常到位的。前不久我到日本國立美術館看了「董其昌與董其昌的時代」這個展覽,展出的是日本人收藏的明代大家作品,董其昌的八尺書法旁邊掛著的是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的作品。
  • 筆墨雄厚 意境迷離:畫家曹鑫山水作品賞析
    登太行觀夫層峰勝狀,滿目風光一望盡收,浩浩蕩蕩,橫無涯際,西起西山之野、東接燕山之鬢、達王屋、臨黃河、銜高原、跨平原。綿延千裡登臨方識其遠,巖壑幽危山寺隱隱,訪禪始知其幽,天外蒼石欲墜、峭壁懸崖倚空、層巒疊嶂似遊於畫中、古松謖謖若叫清風、山峰如臥蜿蜒龍行於華北皇天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