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夫妻兩個人的世界是甜蜜的,但是當小夫妻迎接來一個小生命以後,那麼家庭會變得酸甜苦辣滋滋有味啦。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寶寶,會讓家庭變得充滿活力,充滿生活的氣息。
今日一個有趣的照片刷遍了朋友圈,產房的床上放著一個新生兒,旁邊站著一個醫生。很多人表示,這不是很正常嗎?哪裡有亮點?但是有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手,孩子的手還不停的拽著醫生的隔離衣。對於這樣有故事的照片有網友評論道:「寶寶:爸爸媽媽快拍照,就是她剪了我的臍帶」。
更有護士小姐姐也被小寶寶抓住了口罩,有網友調侃道:「寶寶:讓我看看你的在真實面目,我要記住你」。孩子這麼小怎麼就這麼「調皮搗蛋」呢?其實這樣的「調皮搗蛋」只是孩子的一種生理反應,神經學稱之為反射。
反射人人都有,當人用手指碰觸到尖銳物體或者是燙手的東西,手指就會迅速的收回來,這一動作被稱之為反射。剛出生的孩子可愛極啦。但是也讓爸爸媽媽費盡了心思,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爸爸媽媽的注意。而孩子的一舉一動往往很多都是由反射造成的。
01這些新生兒秘密你知嗎
1、抓握反射
對於新生兒寶寶,抓護士小姐姐口罩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反射,醫學上稱之為,抓握反射。當爸爸媽媽用手或者其他的物體觸碰到小寶寶的手掌時,寶寶的手會迅速抓取,然後數秒不會放開。
不僅僅是手掌,對於小寶寶的腳掌也是同樣的有效,當觸摸寶寶的腳掌時,寶寶的腳掌,腳趾也會出現類似的反射。
2、遊泳反射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反射條件。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活了這麼多年都沒有學會遊泳,難道當初剛生下來的時候,遊泳反射沒有鞏固好?
其實並非如此,遊泳反射:當寶寶以仰臥的姿勢躺在床上,然後拖住寶寶的肚子,這時候小寶寶就會做出,伸腿、抬頭、並且做出遊泳的姿勢。有人通過遊泳反射推論人類可能是從海洋走到陸地上的。
3、吞咽反射
牛頓被蘋果砸到了頭,產生了疑問,為什麼蘋果會往下落?那作為新生兒的爸爸媽媽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會喝奶?孩子會喝奶,完全是孩子一出生就自帶的功能,醫學上稱之為,吞咽反射。
4、吮吸反射、尋乳反射
孩子不用教導就會找媽媽喝奶,這也完全取決於寶寶自帶的功能吮吸反射和尋乳反射。即使將手指放進小寶寶嘴裡,寶寶就會自動的含住手指,並且有規律地吮吸。
5、擊劍反射
有不少新生兒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的時候寶寶的一隻手伸直,另外一隻手總是會收回來捲曲著?甚至有的媽媽為此專門請教了醫生。
其實這也是新生兒小寶寶的一種反射,當新生兒寶寶在仰臥的狀態下,寶寶的轉向哪一側,小寶寶就會伸直哪一側的手臂和腿,而收起另一隻手臂和腿,這樣的狀況類似於擊劍的動作,所以被稱為擊劍反射。在這並不是一種發育不好的現象。
6、巴賓斯基反射
在胎兒4到6個月的時間裡,新生兒寶寶會保留巴賓斯基反射。用手指或者火柴棍等鈍物從腳後跟向前划過新生兒足底外側邊緣,這個時候新生兒小寶寶的大腳趾會緩緩上翹,而其他腳趾則成扇形張開。
7、驚嚇反射
新生兒小寶寶也有驚嚇反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受到驚嚇以後回大哭大叫,當新生兒小寶寶受到突然出現的聲音或者是動作的情況下,小寶寶的四肢以及手指都會往外伸出並張開。
很多剛當爸爸媽媽的人不知道孩子的驚嚇反射,導致夜裡經常睡不好覺。醫生建議,如果夜裡孩子有這樣的反射時,家長可以考慮給孩子裹一個襁褓,保證寶寶不會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吵醒,以免影響小寶寶的睡眠。
8、踏步反射
在小的時候,父母是怎麼鍛鍊我們的走路能力的呢?很多人都見過當父母用手放在孩子腋下輔助孩子練習走路的情形。很多人有疑問跟寶寶「語言不通」,怎麼能教會走路呢?
其實這也是反射得一種,這種反射稱之為踏步反射,當爸爸媽媽把手放在新生兒小寶寶的腋下時並讓身體保持直立狀態,這時候再讓寶寶身體略微向前傾斜,並且讓他雙腳接觸到地板,你就能看到,寶寶的兩隻腳就會出現左右交互行走的動作。
9、擁抱反射
小時候經常跟父親玩的就是舉高高的遊戲,很多人不知道新生兒也對「舉高高」這一動作產生反應。
用手託住孩子的上半背部,然後突然下降一釐米,這個時候,新生兒小寶寶的手臂會出現,先曲後伸的擁抱狀,雙眼睜開的驚訝狀,但是這種反射往往都會導致孩子大哭。所以新生兒爸爸媽媽還是儘量不要去實驗,避免孩子哄不好。
10、手——心反射
當爸爸媽媽用手按住新生兒小寶寶的雙手手心時,寶寶會出現轉頭,曲頸並且張嘴的打哈欠狀。
新生兒小寶寶還有多達二十多種類似的反射,這些都是寶寶出生自帶的「功能」。這些反射能夠很好的幫助寶寶身體進行更好的協調發育工作。
然而這些反射會在寶寶四到六個月消失,寶寶成長的第一年神經系統快速的成熟,而這些反射中樞,由神經纖維發送到大腦皮層,再由大腦皮層控制這些反射,因此在後續的成長中,孩子的這些反射被陸續地取代。
這些新生兒反射,知道3個以上就算高手哦!
剛成為爸爸媽媽的人可以根據新生兒寶寶的這些反射來判斷寶寶的神經以及肢體是否發育良好。一旦出現問題應該及時請教醫生。雖然這些反射對於剛當爸爸媽媽的人來說很新奇,但是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也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