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攜手推出「未來講堂」古詩詞名家誦讀系列活動,邀請百位名家誦讀賞析百首經典古詩詞,把最經典的古詩詞與最優美的聲音有機結合,讓廣大青少年感受古詩詞的力量與芬芳,在吟誦鑑賞中志存高遠、陶冶情操。讓我們傳承經典,引領未來!
今天,由國家一級演員瞿弦和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明朝詩人于謙的作品《石灰吟》。
點擊收看
石灰吟
作者|于謙(明) 誦讀|瞿弦和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撰稿人|馮傾城
作者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著名詩人、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為瓦剌俘去,于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捍衛了北京,功炳史冊。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為人剛直清廉,招致奸臣忌恨。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闢,徐有貞、石亨等誣陷于謙,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孝宗追諡肅愍,明神宗改諡忠肅。其詩多為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之作。有《於忠肅公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據說于謙寫此詩時才十二歲。相傳從小刻苦學習、志向遠大的于謙,某天在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烈火焚燒後,竟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稍加思索便創作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詠物詩。此詩不僅是石灰的寫照,更寄寓了他的人生追求。
詩中第一句「千錘萬鑿出深山」,寫開採石灰石非常艱難,要經過無數次錘擊開鑿,才能自深山開採而出。第二句「烈火焚燒若等閒」,寫煉製時,石灰石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平常事。「若等閒」三字,表面寫燒鍊石灰石,實是寫愛國志士無論遭受多麼艱苦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閒。
第三句「粉骨碎身渾不怕」,寫將青黑色的石灰石,煅燒成一堆雪白的石灰粉。「粉骨碎身」 形容得極其形象傳神,也是詩人在表述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想法。「渾不怕」,指毫不懼怕,表達了詩人為了國家民族萬死不辭的精神。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間」,寫石灰石經過燒煉成灰後,在人間留下了一片潔白。此處詩人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詩人于謙為官廉正,救災賑荒,保家衛國,深受百姓愛戴,歷經磨難,曾平反冤獄。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鐵蹄再次蹂躪統治。但英宗復闢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此詩成了于謙的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刻畫。
此詩運用象徵手法,借物喻人,以詩言志,借吟石灰的燒煉過程,表白自己勇於自我犧牲,不怕粉身碎骨,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高尚精神。全詩下筆豪邁,質樸自然,字字鏗鏘,正氣凜然,給人以深深的啟迪和無比的勇氣,激勵著中華兒女的大無畏精神和捍衛國家民族的熱忱。
誦讀人介紹
瞿弦和,國家一級演員。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現顧問),現為中國詩歌學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主任,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十一屆委員。中國十大演播家之一,「70年70人」傑出演播藝術家。曾獲首屆中國話劇金獅表演獎,文化部優秀話劇工作者稱號。主演話劇幾十部,多次為國家大型晚會擔任主持人。
原標題:《未來講堂|于謙《石灰吟》 誦讀:瞿弦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