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人手上都會出現一些小水泡。
主要表現手機以半透明的方式存在,痒痒得難受,且越撓越癢,撓破了也沒啥事,等傷口乾涸了,就會脫皮。
嚴重還可能會繼發感染,讓手部腫脹、疼痛。
有的人即使用各種方法治療,總也去不了根,每年都犯。
在醫學上,「小水泡」又稱為「汗皰疹」。
主要分散或群集於手掌、手指側面及指端,少見於手背、足底。
汗皰疹不僅僅是一種皮膚病。
中醫認為,「汗皰疹」多是因內有蘊熱、脾失健運或陰虛內熱,汗出不暢所致。
所以說,出現這種「小水泡」,是一種溼疹,警惕溼氣重。
溼氣重的人,也會出現4種表現,自己對照一下!
1、頭重腳輕
如果溼氣一旦侵襲身體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頭沉重身體困重以及四肢無力,渾身不舒服的症狀,就感覺身體上附著重物一樣。
此外,還容易出現微微怕冷怕吹風,很容易流清鼻等溼氣重等表現。
2、舌頭出現「齒痕」
一旦發現舌頭邊緣有齒痕,此時,需警惕溼氣重。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一旦體內溼氣重,舌頭也會出現異樣。
此外,還會伴有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膩等,都說明體內有溼氣。
3、大便軟爛
一旦大便呈軟爛,不成形,且顏色發青,很容易粘在馬桶上,不能衝乾淨。
這說明體內溼氣比較重,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異常,此時就要抓緊祛溼
4、皮膚爆痘
皮膚爆痘,是溼氣向外反射的信號,會使毒氣在體內堆積,導致皮膚出油,出現爆痘的情況。
尤其是後背爆痘的人,多是溼氣重引起的。
夏季,三件事會加重體內溼氣,最好一個不做!
1、少吃冰
天氣一熱,人們喜歡吃冰淇淋,和冰啤酒。
但寒涼的食物,更會傷脾,導致脾運化失調,溼氣加重。
生冷食物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造成脾虛胃寒。
因此,溼氣重的人要少吃這樣的食物。
2、少吹空調
炎熱的夏季,很多人習慣在空調房間內呆著、
但屋裡屋外溫差大,很容易使體內溼氣加重。
猛吹空調,不僅不能解熱、解暑,反而可能會加重體內溼氣,甚至會誘發感冒。
3、少重口味
腸胃功能好壞,也關係到水分的代謝,影響體內的溼氣排出。
所以,想要腸胃好,溼氣不加重,要少吃重口味的食物。
如油膩、過鹹、太甜等,容易造成腸胃悶脹、導致溼氣重的食物。
提醒:祛除溼氣,堅持做好「四個一」!
1、多吃一物
山藥中含有澱粉酶等多種營養物質,可以健脾養胃,有助於人體消化。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健脾補益、滋精固腎、治諸百病,療五勞七傷」之說。
常食用可以健脾養胃,有助於脾胃消化吸收,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洩瀉等病症。
脾胃健康,溼氣自然會被代謝掉。
2、常飲一水
自己動手做,華花郎薏仁茶,泡水喝,可健脾祛溼,排毒,有益健康。
玉米須、薏仁、赤小豆、馬齒莧、華花郎、芡實、山楂、淡竹葉,炒熟裝入茶包,熱水衝泡,代茶飲,即可。
幾種搭配在一起,去除體內溼氣,效果尤佳,不妨試試。
3、養成一習
夏天泡腳也是很有必要的,夏天炎熱,經常吃冷飲,長期呆在空調底下,很多人體內寒
溼氣很重,艾葉泡腳也可以祛溼寒,還能改善睡眠。將艾葉加入適量水,大火燒開之後繼續煮十分鐘即可,一周2—3次,每次半小時左右。
夏天有腳臭的人也可以用艾葉泡腳,除臭效果不錯的。
4、常做一項運動
運動,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加速溼氣排出體外,緩解壓力。
夏季運動,可選擇一些有氧運動,如跑步、健走、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
缺乏運動的人,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進入惡性循環中,體內淤積溼氣越多,容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