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時尚「越位」,名牌搶了明星的風頭?
無論是韓劇《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還是電影《小時代》系列,時裝華服越來越成為當下影視劇中搶眼的視覺元素,有時甚至喧賓奪主。當名牌服飾像走馬燈一樣,在銀幕和螢屏上輪番過場時,某些影視劇的劇情故事或人物塑造卻成了似有若無的陪襯。
「面子」搶了「裡子」的風頭。最終,大片簡化為時裝秀或廣告片,成為一件洗熨一新的衣服,鮮亮平整,卻失去了立體的層次。
時尚必然越位?當我們回顧影史中那些明星與時尚的「天作之合」,就會發現,那一件件豔驚四座的服飾,都是專為影片、演員設計的「私人定製」,是時尚大師與導演靈感碰撞的結果,不僅符合片子的基調設定,而且使得角色和劇情都更為豐滿。在《蒂凡尼的早餐》、《埃及豔后》、《捉賊記》中,我們的目光始終聚焦在奧黛麗·赫本、伊莉莎白·泰勒、格蕾絲·凱莉身上,紀梵希、寶格麗等等諸多大牌配飾都是提亮、烘託的點睛妙筆,絕不會搶了主角的風頭。如何合理地運用時尚元素,讓今日淪為「畫片」的影視劇能重新「立」起來,這些經典作品也許給出了範例。
華服漸欲迷人眼,影視劇成時裝秀
在當下的一些影視作品中,最不缺的,就是時裝。
電影《小時代》在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裡,號稱出現了七八十個服裝品牌,演員們每換一個場景必換一套品牌服裝,甚至連校服都是錚亮的巴寶莉。自帶柔光的男女演員在沙發上盡情舒展身上那套 路易威登(LV)或菲拉格慕(FERRAGAMO),用慢動作品酒、扭頭、微笑,儼然是製作精良的時尚廣告。影片最後的壓軸就是一場T臺秀,直截了當道出了整部電影的實質:沒有劇情,沒有角色塑造,幾個俊男靚女在大銀幕這個時尚秀場上輪番走一遭,觀眾就心悅誠服了。
而本就打「視覺系」旗號的韓劇,更是把「時裝秀」策略貫徹到底。韓劇的主角由原先的「灰姑娘」、「草根青年」逐漸讓位給演藝明星、富二代,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後者可以理所當然地秀那些「貴到沒朋友」的時裝。在《來自星星的你》中,全智賢的一身大牌行頭從不重樣,連發箍、睡衣、拖鞋都是紀梵希、古奇新款輪流換。《繼承者們》裡的「長腿歐巴」更是個再完美不過的模特架子,羅德泰勒的西服、杜嘉班納的襯衫、保羅·史密斯的毛衣……一張張時尚標籤就好像金色亮片,能把再俗濫不過的劇情貼飾得華彩熠熠。
是有人審美出了問題嗎?人們對時尚、對服飾美的追求其實無可厚非,奧黛麗·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裡那一身紀梵希小黑裙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但是,小黑裙在影片中是女主角——一個渴望躋身名流,又難掩天真的拜金女——性格的外化託襯,是推動劇情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埃及豔后》中伊莉莎白·泰勒的寶格麗珠寶,不單是塑造艷后形象的添花妙筆,珠寶本身更被角色賦予了特殊的烙印,仿佛這款蛇形手鐲,就是為埃及豔后量身定製。然而,在當下影視劇「時尚炮彈」的狂轟濫炸中,五花八門的服飾像跑龍套一樣輪番過場,不僅分散了觀眾對劇情和角色的關注,也壓榨了任何一件時裝本身的魅力。
影視是一門立體的綜合藝術。通過場景、表演、剪輯、對白、音樂、技術特效等諸多元素的重重疊加,觀眾得以理解劇情的推動,與劇中角色感同身受,並且在放映結束後,在敘事留白的咀嚼中,品讀更深層次的意旨。所有這些藝術元素,都是一一咬合、相得益彰的。但今日的某些影視劇,在思想內涵上平平,卻大量使用華麗的畫面、震撼的音響來製造感官刺激,遮蓋並且淡化了其他和內容相關的環節。
叫人眼花繚亂的服裝,亦是其中的一種體現——當情節、人物都在華麗的換裝秀中弱化到似有若無,一部影視作品已經削去了它的多維稜面,充其量也只是一沓時裝畫片而已。而這種赤裸裸的炫耀,也背離了時尚的本質。時尚大師香奈兒認為一件外套並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生活態度和社會形態。赫本之子曾說,母親即使只是披著一個裝土豆的口袋,也能夠顯露出高雅的氣質,畢竟,時尚是靈魂的放大鏡。
□華麗風
《埃及豔后》(1962) 寶格麗
1962年在羅馬拍攝《埃及豔后》的時候,伊莉莎白·泰勒戴著有名的「蛇表」,拍下了下面這張照片。這款黃金鑲鑽蛇形腕錶就記錄下了寶格麗Serpenti系列在1960年代最美豔的誘惑氣場。而後,該系列轉為自然元素加以風格化的表現,簡潔括約,成為該品牌1970年代早期的核心主題。
伊莉莎白·泰勒曾經說過,她出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母親手上的婚戒,從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位世界級美女一生對珠寶的狂熱迷戀。價值連城、碩大無比的珠寶成為她造型的標誌之一。Bulgari(寶格麗)是泰勒唯一認識的義大利詞彙。
泰勒的寶格麗祖母綠項鍊見證了泰勒與理察·伯頓的愛情。在羅馬拍攝《埃及豔后》時,理察·伯頓為泰勒買下這款項鍊,項鍊的吊墜還可以作為胸針佩戴。
2012年,「寶格麗125年義大利經典設計藝術展」在上海舉辦,600件精品作品中,就有伊莉莎白·泰勒私人珍藏的數件品牌珠寶,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理察·伯頓贈與「艷后」的那枚重達23.44克拉的八角階梯切割祖母綠鑽石胸針。
《捉賊記》(1955) 克裡斯汀·迪奧
1947年,克裡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推出了著名的「新風貌(NewLook)」系列。迪奧的「新風貌」對當時的女性來說可能就是「自由」的另一個代名詞。誇張地說,是迪奧的「新風貌」真正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有了「新風貌」,戰爭遺留在女性身上的保守和呆板逐漸褪去,女性重拾起對美的追求,仿佛整個世界都再次華麗起來。因此,「新風貌」成了戰後的女性時尚標記。
1951年,一場在威尼斯舉辦的豪華化妝舞會中,迪奧給畫家達利的夫人以及歌星戴西設計了晚裝,獲得極大好評。這個舞會後來被希區柯克拍成了電影《捉賊記》,並成了「新風貌」系列服飾的免費廣告片。
《欲望都市》(2008、2010) 普拉達、迪奧等
說到現代時尚劇的開山鼻祖當屬《欲望都市》莫屬。如今的《緋聞女孩》、《小時代》,在《欲望都市》面前都是晚輩了。《欲望都市》最早是在1998年以電視劇的形式第一次出現在美國人的視線中。在當時,對已然以開放的形象自居的美國來說,也是第一次有如此直白片名的電視劇。以紐約為背景,電視劇講述4個女性好友各自在紐約的生活,亮點絕對是大膽開放的大聊特聊,由此該劇被美國大眾所熟悉並喜愛。到了2008年,它第一次被搬上了大銀幕,從此掀起了全球的「閨蜜時尚」主題的作品浪潮。隨著它的成功,時隔兩年,電影《欲望都市2》不但氣勢不減,反而來得更為華麗與霸氣。普拉達、迪奧、巴寶莉、馬諾洛、杜嘉班納、芬迪等國際知名大牌都先後出現在兩部電影中。
□淑女範
《蒂凡尼的早餐》(1961) 紀梵希
1961年,奧黛麗·赫本穿著設計師好友休伯特·紀梵希專門為她設計的黑色裙裝,戴著黑色的長手套和蒂凡尼珍珠項鍊,綰著高高的髮髻,一手拿著咖啡杯,一手捧著羊角包,走進《蒂凡尼的早餐》的鏡頭,成就了電影史上那條著名的「小黑裙」。事實上,影星奧黛麗·赫本正是紀梵希品牌創始人休伯特·紀梵希的靈感繆斯,兩人的合作可謂20世紀60年代電影明星和服裝設計師的一個夢之隊。他們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打造的一系列經典形象,尤其是那款小黑裙,是任何時尚百科全書和時裝編年史上不容略過的佳作。
赫本之子在回憶錄裡這樣說:「休伯特經常開玩笑說,母親即使只是披著一個裝土豆的口袋,也能夠顯露出高雅的氣質。然而正是這個詼諧的傢伙為母親設計出了那條經典的黑色連衣裙。那簡直就是一件靈魂放大鏡,它看起來仿佛是保守風格的禮品包裝材料,卻能夠完美展示母親內心的品質——平凡中的高貴。當母親穿著這條裙子出現在全世界面前時,不論是中年婦女,還是年輕的姑娘,都想擁有這樣的裙子。」
除此之外,紀梵希為赫本在《龍鳳配》、《下午之愛》、《千面麗人》、《巴黎熱情似火》等影片中設計的戲服,都證明了時裝和電影明星的聯合,無疑是「1+1>2」的完美結合。
《了不起的蓋茨比》(2013) 普拉達&蒂凡尼
在2013新版《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裡,設計師繆西婭·普拉達設計了40套戲服。
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正因為那些美得令人分心的普拉達華服和蒂凡尼復古飾品,把1920年代美國紐約的上流社會襯託得更加紙醉金迷。不知從何時起,現代的時尚領域總是追求各個年代的復古元素,這當然和時尚永在循環不無關係。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定義的那個「黃金年代」。但隨著2013版《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映,這一股華麗復古風颳得更為徹底。我們看到上海的爵士酒吧一夜之間都變成了20年代的紐約。主題派對裡的場景、音樂,應服裝要求打扮的人們,這一切讓人有轉換時空的錯覺。「蓋茨比」主題的婚禮也變成了全球範圍內的一大熱門。這就是電影的魅力。2013年4月,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蒂凡尼旗艦店也煥然一新,整個店面風格和櫥窗設計完全以《了不起的蓋茨比》為靈感進行了超奢華打造,並且以電影為設計靈感的珠寶系列也同時上市。為同期上映的電影起到最浪漫的宣傳效果。
這是一個前後被翻拍過多次的小說作品。但不同的年代用不同的方式來演繹同樣的經典,是無法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孰高孰低的。2013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至少可以被稱為一場視覺盛宴。
□簡潔
《薄伽丘70》(1962)/《時尚先鋒香奈兒》(2009) 香奈兒
設計師可可·香奈兒為義大利和法國合拍的電影《薄伽丘70》設計了戲服。四大名導,四大美人,四個故事。電影的一大亮點,就是女主演之一羅密·施奈德在影片中演繹了經典香奈兒套裝。
到了2009年,香奈兒自己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銀幕。在時尚界也屬一大盛事。電影《時尚先鋒香奈兒》以可可·香奈兒女士本人的名字為電影名,更有向她本人的一生傳奇致敬的意味。影片總透露著些許女權主義色彩,正如香奈兒這個品牌多年來給人的品牌形象。
《低俗小說》(1994) 阿瑪尼
這是昆汀·塔倫蒂諾1994年的作品。危機四伏之中,過了氣的「熱舞王子」約翰·屈伏塔再度出山,和烏瑪·瑟曼大跳扭腰舞,曖昧妖豔,被奉為1990年代最經典的鏡頭。鏡頭裡兩位影星衣著簡單,每個細節都充斥著一股美國黑幫式的酷勁,那些蓬鬆的捲髮、冶豔的妝容、尖跟船型高跟鞋、大氣硬朗的尼質女大衣,還有黑裝配仔褲……身穿白色襯衫和黑色九分微喇褲的烏瑪·瑟曼體現出1990年代簡潔中性風格的時髦範兒。
如果你知道,這一切漂亮流暢的服裝線條,是由喬治·阿瑪尼本人精心打造,會不會再去重溫一遍那些個經典鏡頭呢?
《安妮·霍爾》(1977) 拉夫·勞倫
我們看伍迪·艾倫的電影總是為了看他怎麼講故事。似乎每一部他的電影都能達到同一個效果,那就是輕鬆看片,認真思考。《安妮·霍爾》放到今天也是美國文藝青年的最愛。
在電影中,黛安娜·基頓的圓點領帶、黑色馬甲、卡其色長褲和禮帽構成了懶散俏皮的學院派形象,這個歷史性的設計出自拉夫·勞倫(RalphLauren)之手,並掀起一波時尚潮流,隨後蔻依、賽琳等品牌也相繼跟風。拉夫·勞倫可以算是美國極具代表性的經典美式風格,也是少數多年一直保持同一種風格的主流時裝品牌。
□前衛
《白日美人》(1967) 羅傑·維威耶
1967年,凱薩琳·德納芙,穿著羅傑·維威耶(RogerVivier)的銀扣皮鞋,在名垂影史的《白日美人》中有過經典演出。隨著這部電影的成功,女主角的造型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那雙在電影裡出盡風頭的鞋子,後來被稱為「維威耶美人」(BelleVivier)。設計師將大大的方形銀扣綴在鞋頭前端,革新傳統的皮鞋設計。雖然近代出現了不少類似的設計,但要知道在上世紀60年代,是沒有設計師會這樣裝上鞋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