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畢業,學校要求發表一作 SCI 論文,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事情,而該要求卻讓湘雅醫學院八年制的學生對學校管理頓生質疑和不滿。湘雅醫學院臨時出通知,要求 2010 級、2011 級赴外交流學生及 2012 級全體學生發表一作 SCI 論文後才能畢業,這讓 2010~2012 級的學生陷入一個尷尬的處境。2010 級、2011 級、2012 級分別進入第 8、7、6 學年,
突然增設的畢業要求讓許多沒有準備的學生不得不延畢。2020 年本該是湘雅 2012 級學生的畢業季,面臨「一作 SCI」政策的全面放開加之今年疫情的影響,12 級學生按期畢業率不足 25%(扣除出國交流自動延畢的學生),湘雅八年制 2020 年線上盲審得 C 和 D(D 是完全不合格不能答辯)的人數打破全國八年制歷史記錄。這一局面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有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感慨。學校更新畢業政策,學生已臨近畢業,突然告訴學生要發文章,讓本無準備畢業的學生手足無措,如何應對?SCI 論文發表過程需要時間,對於醫學專業的人來說,即使科研順利,一篇 SCI 從開始設計實驗、投稿、修改、補實驗到最後接收,也至少需要 2~3 年,而接到此通知要求的 2010 級學生已是入學第 8 年——要想順利發表論文,延畢成了唯一的選擇。
該院對「一作 SCI 文章」的要求也缺乏清晰定義。不同類型(review、meta、article、letter)的文章哪些滿足畢業要求,教務工作者和領導意見不一,共一作、共通訊、第一通訊單位要求等也在不斷變更,這些細節問題都沒有明文規定,讓亟待畢業的學生常常一頭霧水,自己是否符合畢業要求還要多方求證才能確定。此外,
湘雅醫學八年制本身課程的時間安排就十分緊迫,臨床科研難以兼顧。八年制培訓過程大致為:大一大二學習相關課程,大三大四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大五大六臨床課程和科室輪轉,大七部分學生出國交流學習,部分在校內找好導師開始科研項目,這兩年科研時間還要兼顧畢業論文的寫作、SCI 論文的寫作與投稿、畢業前的招聘面試,臨床學習等。短短 2 年的科研生涯與 5+3+3(4)博士相比,工作量和科研水平自然參差不齊,時間緊迫導致論文質量下降,對標 MD 的培養路徑以 PhD 標準進行論文盲審,結果不甚理想。應屆畢業生不僅面臨實驗、文章、畢業的壓力,還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工作找早了如果論文沒有接收不能及時到籤約單位報導,造成毀約,影響學校信譽;但在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如果不提早找工作,好工作往往沒著落。
事實上,湘雅臨床八年制醫學生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八年制培養模式可能帶來的利弊權衡,更是當下混亂的醫學培養制度的縮影。當前,我國醫學培養模式包括:3 年制(專科)、5 年制(本科)、7 年制(本碩連讀)、臨床醫學 5+3 一體化、臨床醫學 8 年制(本博連讀)、4+4 學制等等。臨床 5+3 一體化免去考研時間,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臨床,畢業時四證合一(畢業證,學位證,規培證,執醫證),工作比較穩定;但也正因為偏重臨床,科研上沒有競爭優勢;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的提案中就涉及醫學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葛均波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國在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短板,我國的醫學教育在很多方面亟待理順」。由於醫學培養制度在亂局中積弊已久,模式培養不一,受認可程度不一,最後常常被貼上「科研科研不行,臨床臨床不行」的標籤。醫學生原本意氣風發迎來畢業季,私以為即將邁向人生巔峰,卻發現規培、專培豪華二連在前路等待著。醫生培養周期普遍較長,本科 5 年,碩士 3 年,博士 3~4 年,規培 3 年,專培 3 年。在此期間還有各種資格證需要考試,臨床工作繁忙之餘,還要抽出時間複習準備各種類型的考試,搞科研發論文。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卻時常面臨各種批判和質疑,專業型學生被質疑科研能力不行,學術型學生被質疑臨床能力不行。每一個懷揣著醫學夢想的有志青年畢業後,邁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會頓然發現「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醫生職業前期投入極大,門檻較高,投入產出比卻相較之下偏低——起步薪酬低,工作強度大,壓力大,執業環境風險高,沒太多的時間顧及家庭等。要想升職加薪,不僅要臨床做得好,還要科研能力強,看得了病人,發得了文章,才是一個合格醫生的基本素養。
許多臨床醫生迫於晉升壓力都要繼續搞科研,發論文。丁香園此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醫生和醫學生更喜歡給病人看病,八成以上的醫生做科研是為了晉升,極少數是因為興趣。
一位好醫生,臨床和科研應該齊頭並進,相互促進;但到了現實中,二者卻更像一對矛盾對立的關係而存在。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往往不擅長選課題,發表學術論文;而科研成就較多的高頭銜醫師卻臨床水平不足,在我國特有國情和培訓考核制度下,導致臨床與科研不可兼得的尷尬局面。針對混亂的醫學培養體系,葛均波院士提出建議,規範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使醫學教育同質化:今年 2 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 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旨在破除「SCI 至上」,樹立正確評價導向,推動高等院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破除「SCI 至上」「唯論文」並不是否定 SCI 和發論文,而是建立更加科學、公平、公正的綜合評價體系。
臨床與科研,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理應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不可獨立存在的。醫學培養模式如何真正破局?我們迫切需要找到一個可行之法。(責任編輯:Ivan、gyouza)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生物學霸(ID:ShengWuXueBa )。生物學霸是丁香園旗下科研資訊平臺,生醫領域頭部大號。最新科研資訊+滿滿科研乾貨,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