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種文獻,歷史跨度從先秦到民國,呈現古今紹興的文明演進和學術延昌,彰顯紹興歷史文脈的傳承有緒。這其中,有國家圖書館所藏的62種紹興歷代珍貴文獻,也有紹興圖書館所藏10種珍貴文獻。
11月3日,由中共紹興市委、紹興市人民政府、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文獻名邦,書香紹興」越地歷史文脈展,將在北京開幕。
對此,紹興地方文獻專家方俞明認為,整個中國,當得起「文獻名邦」四個字的城市並不多,紹興算一個。
國圖裡的海量紹興文獻
「早就知道有很多,沒想到這麼多。」 紹興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副研究館員唐微,用了「海量」來形容國家圖書館裡所珍藏的紹興文獻的數量。
即將在北京開幕的這場「文獻名邦,書香紹興」越地歷史文脈展,唐微是策劃人之一。她告訴記者,早在今年2月,作為展覽的具體執行方,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紹興圖書館就已經開始了籌備工作。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選書目。」唐微說,國家圖書館的紹興「三書」(名人著書、地方刻書、名家藏書)到底有多少?到目前也沒確切的數字。
「我們最早列出的書目,僅僅是國圖珍藏的就有300多種。這些古籍,很多是我們都沒見過的好本子,稱得上善本中的珍品,有些是孤本,有些是祖本。特別是有些宋刻本,不僅名家鈐印累累,部分還有清代大藏書家黃丕烈的題跋。黃丕烈的題跋本在業內赫赫有名。」唐微說,好中選優,是選書中最難的抉擇。
「以綿延2500多年之紹興文化史為基本框架,以歷史時代為經,以學術脈絡為綱,以古籍珍本為載體,力圖通過展示歷代先賢著書、郡人刻書、名家珍藏,來呈現古今紹興的文明演進和學術延昌,彰顯紹興歷史文脈的傳承有緒。」紹興圖書館館長王以儉告訴記者,這是他們為這場展覽定下的主基調。
遵循這個主基調,他們從中精選了157種文獻,又因場地所限,最後展出的是72種,其中62種是國家圖書館館藏的,10種是紹興圖書館館藏的。
「這72種展品,薈萃先秦至清末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紹興鄉邦文獻。其中宋元版6種,明刻26種,明清稿鈔本25種。兼具學術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及藝術價值的地方文獻珍籍善本,不乏稀見、罕傳之本,甚至海內孤本。」王以儉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多少代表了存世文獻的紹興高度。」被紹興圖書館聘為學術顧問的紹興地方文獻專家方俞明,是這場北京展覽的策展人。
在他眼中,整個中國,當得起「文獻名邦」四個字的城市並不多,紹興是一個。如果按舊時州、府之分,就學術綿延傳承和文獻珍本存世這兩塊而論,全國可與紹興一比的,大概只有蘇州。
越地文脈「埋伏」在文獻裡
紹興歷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著書、刻書、藏書事業的繁榮,與之有著密切關係。
用72種文獻,較為系統全面地梳理出一條越地歷史文脈,正是這場展覽的匠心所在。
方俞明告訴記者,他們按照時間軸,將這場展覽分成了6個篇章:先秦至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清至民國。且每一個篇章都配上了一句詩句。比如「越絕不絕尚有人」,對應的是先秦至兩漢,詩名出自張岱。再比如「一夜飛度鏡湖月」,就是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下的詩句,對應的是隋唐時代。
記者在採訪中留意到,這6個篇章,又依次細分為方志濫觴、浙學開山、永和流韻、魏晉風度、山陰真傳、唐詩之路、會稽志勝、越州六經、宋韻擷萃、六陵遺事、元人風雅、盛明華章、世家風範、陽明心學、蕺山宗傳、若耶衍芬、棗梨舊影、越中曲唱、浙東史脈、證人學脈等20多個節點。這裡面,既遵循了時間的脈絡,又凸顯了紹興文脈的地域特色,讓人一目了然。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學術主線。或者說,這條在文獻中整理出的越地文脈,每一個點都有文獻實物為依據,串聯而綿延不絕。
比如先秦至兩漢板塊的「方志濫觴」,以《越絕書》開篇,因為這是一部關於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向來被視作我國地方志鼻祖。這部書的作者是會稽人袁康、吳平,展出的是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陳塏刻本。
宋代板塊中的「越州六經」,是本次展覽的重中之重。唐初時,經、注、疏義各自單行,書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到了南宋,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司開始將三者匯而合刻。當時,兩浙東路官署設在紹興,而紹興古稱越州,故有越州本六經之稱。越州六經,現尚有五經存世,均藏國家圖書館。此次展出兩部,都是國寶級的珍品。一部《禮記正義》,是宋紹熙三年(1192),黃唐在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任上主持刊刻的。卷末有黃唐跋文,講述了該書的刊刻淵源。另一部是宋慶元六年(1200)沈作賓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春秋左傳正義》。
明代板塊裡的「世家風範」,講的是明代的名門望族,選了兩家為代表:陶望齡家族的會稽陶氏,和張岱家族的山陰張氏。「若耶衍芬」,說的是名重一時的浙東派藏書:會稽鈕氏世學樓和山陰祁氏澹生堂。
「國圖的這些寶貝,多深藏在善本庫裡,不輕易對外開放。在籌備這場展覽的過程中,我們沒能看到原書,見到的只是書目以及國圖方面提供的相關書影。」紹興圖書館歷史文獻部施婧嫻博士告訴記者,即使如此,他們查閱工具書,根據前人的考證,動手為每部書編撰簡單說明。他們笑稱這是一項「挖寶」工作。
「最終入展的72種文獻,每一種都有紹興元素,或是紹興人的著述,或是紹興人的刻本,或在藏書時與紹興有淵源。」施婧嫻說,每次新發現、新解讀出紹興先賢的一個題跋、一個鈐印,都令他們興奮不已。
文獻背後的故事
除了版本之珍稀、罕見,這最後入展的72種文獻,幾乎每一種的背後都有讓人為之動容的故事,且多與紹興人有關,或發生在紹興。
宋乾道紹興府刻宋元明遞修本《論衡》,卷末有一篇黃丕烈題跋手跡。方俞明告訴記者,這段黃跋的背後,是紹興歷史上好官刻書、印書的故事。
「此書為兩浙經史之學的開山之祖王充的傳世名著,宋乾道三年(1167)洪适刻於紹興府蓬萊閣。洪适是江西鄱陽人,與弟洪遵、洪邁並稱『三洪』,都是宋代著名的學者。乾道元年洪适始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在紹五年間,為越地文獻的傳承作出了貢獻,他翻刻了《越絕書》《論衡》等不少紹興人著述。其後,此書書板殘損嚴重,文字漫漶,元代紹興路總管宋文瓚為之修版補刻,重新印刷,並請王冕的老師大儒韓性撰寫了一篇補序。入明以後,此書書板統一收歸南京國子監,曾經錢謙益評閱圈點,黃丕烈題跋收藏。書板遞修和印本收藏,皆故事豐富。」
而唐代虞世南的這部明鈔本《北堂書鈔》,背後隱藏著一個紹興藏書家周星詒的故事。
「這部《北堂書鈔》是虞世南存世作品中唯一一部編輯類書。世知虞世南是位大書法家,實際上,他還是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博學能文。」方俞明告訴記者,這個版本是目前存世的最好的一個鈔本。「虞世南的這部《北堂書鈔》,此前都沒有刻本,都是以鈔本的形式流傳的。到明萬曆年間,江蘇常熟人陳禹謨刻過一個刻本,雖然他也是以鈔本為底本刻的,但是刻的過程中刪改竄亂了很多內容,所以他的刻本,某種程度上是在毀書,故後人有『刊刻之功,不贖竄亂之過』的評論。此後,有學者想找早期的好鈔本,試圖呈現這部書的本來面貌。故很多名家都藏過或校過這個本子,比如孫星衍、顧廣圻、何元錫、陳徵芝、周星詒、譚獻、傅以禮、葉昌熾。」
晚清紹興藏書家周星詒,在福建為官期間,得知虞世南這部《北堂書鈔》有明鈔本落在福州的信息,但一直遍尋不著。後來,福州陳氏帶經堂書散出時,周星詒通過譚獻幫助終於得到此書,為此特意將自己的藏書室命名為「書鈔閣」,來表達他的狂喜之情。
「夢寐以求的一部書終於到手了,這種喜悅外人是無法理解的。」方俞明告訴記者,他們在這部明鈔本上還看到了「周星詒校並跋」。後來,周星詒因抵償公款急需,把自己的藏書整體售予蘇州蔣家,此書即到了蔣鳳藻的手裡。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魏晉名士逸聞趣事、玄言清談的筆記體小說,它不是紹興人寫的,但方俞明還是將它放在了「魏晉風度」的板塊。
「《世說新語》中有很多篇幅記載的是會稽郡人物和風物,比如東床坦腹、蘭亭修禊、東山高臥、雪夜訪戴、道韞詠絮,這些最能體現魏晉風度的內容,都在裡面。」方俞明說。
「這個明嘉靖十四年(1535)袁褧嘉趣堂刻本,雖然不是最早的,但是最好的版本之一。明代版本,首先高看嘉靖本。而嘉趣堂刻本,又是嘉靖刻本中的巔峰。」唐微也補充說,方俞明還在這個本子上發現了未被國家圖書館記錄的兩個藏書印,並證實是蕭山人毛奇齡的,無意間又為這本書增加了一種紹興元素。
重塑城市文化體系的探索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而文化主要通過文獻來體現、傳承與弘揚。」對於這場展覽的舉辦,王以儉認為,這是紹興積極重塑城市文化體系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方俞明看來,這種有益探索具體呈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文獻的呈現。這些原汁原味的古籍走出深閨,以文獻的原真面貌與公眾見面,非常難得。同時,文獻上的各種紹興元素增加了貼近性。譬如,唐微發現徐渭《四聲猿》的明刻本,所有的目錄只將其著錄為明延閣刻本,仔細考證下去,發現這是明代的山陰人李廷謨刻的。紹興歷史上不乏藏書家,但把書刻得這麼精美,這還是第一次發現。
其次,是文化的呈現。「越地綿延傳承的學術與血脈,都體現在這場展覽中;紹興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文化事件,以及歷代名人和名人群,很多可以在這場展覽裡找到。比如蘭亭雅集、六陵遺事,這些文化事件都將以文獻的形式呈現出來。」方俞明說。
此外,還有山水風物的呈現。「這次展覽也體現了文旅結合。每個板塊都巧妙融進了一張緊扣各板塊主題的紹興舊方志中山水名勝精美版畫插圖。從會稽山、蘭亭、鏡湖、臥龍山、稽山書院,到蕺山書院,以稽山鏡水為大背景,部分呈現歷代文人眼中的越地美景和地方風物。」方俞明說,為了更豐富地呈現,他們還找來了幾張名畫作點綴,有唐代王學浩的《夢遊天姥圖》長卷,有宋代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拓本,還有清代山陰人範松的《放翁快閣圖》橫幅等。
「紹興,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地位獨特。歷代紹興士子賢達著書立說,為我們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獻典籍。這些作品是紹興深厚文化的重要見證。因種種原因,這些文獻典籍絕大部分藏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公藏單位。」王以儉提出,我們應該像全國大多數城市一樣,整理出版一套比較完整的歷史文獻叢書,彰顯、傳承、弘揚紹興歷史文脈。
為此,王以儉還曾專門起草了關於啟動我市歷史文獻整理出版工作的建議,作為市政協所開展的重塑紹興城市文化體系課題子報告。他認為,十分有必要對紹興歷史上所有紹興人原創的作品進行重新梳理,編輯出版大型叢書《紹興大典》,使之成為紹興的「四庫全書」。
來源:越牛新聞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50萬高清圖片。
查看實物、關注市場,是最佳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