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初一十五,許多人選擇去寺廟燒香拜神,藉此來表達對神明的敬畏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燒香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最早被用來祭祀上天,如《周禮》記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祭司將柴火點燃,通過冉冉升起的祥煙來向昊天上帝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隨著歷史的發展,自道教誕生以後,燒香也成為了一種供奉神明的的宗教行為。
道教認為香可以聞達十方無極世界,燒香可以溝通天地,是連接凡人與神仙的橋梁,「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燒香是供奉神明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每天早晨,值殿的道士會為道觀裡的每一尊神像虔誠地獻上三炷清香;高功法師在進行度亡科儀時,點燃清香可以攝召亡魂、救度幽靈:「以此真香攝召請,當願亡者悉遙聞。仗憑三寶力加持,此日今時 來赴會」;而對於普通信眾來說,燒香可以祈禱許願,希望神明保佑身體健康、事業有成、婚姻順利等等。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道觀燒香作為一種莊嚴的宗教行為,我們不單單要保持一顆虔誠的內心,另外有許多的「禁忌」需要遵守,千萬不能冒犯。
在拜神時一般燒三炷香,這是為了祀奉三清尊神,三清是道教神仙體系裡地位最高的三位神明,他們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在點香時,如果遇到明火,切不可用嘴去吹滅。在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中有如下說明:「太上教曰:夫燒香,不得以口齧香,靈禁至重。《登真隱訣》曰:夫朝奏之時,先烈火豐香,使一舉便到了,不宜綿綿翳翳。」燒香是把自己的願望向神明傳達的,如果用嘴吹香,口中的濁氣對神明不敬。最好用左手上香,三炷香依次插在香爐裡,注意間隔不要超過一寸寬,以表示「一寸」誠心。
去道觀燒香一般是每月的初一十五,然而在道教有一個「戊不朝真」的禁忌,意思就是說在每月的戊日,道觀裡不可以焚香、誦經、朝真,不能使用法器,也不進行齋醮科儀等。「戊日」指的是「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戊不朝真」在道教的多部文獻裡都有記載,如《玄都律文》中規定:「戊辰,戊戌日不得頌,正心守一念道,眼無妄視,口無妄言,心無妄念,耳無妄聽,違律奪算五十。」《道法會元》中記載:「法官及道士、俗人,六戊日而燒香、進章、上表、關申天曹者滅身。知而故犯者,殃及九祖,風刀萬劫不原,非配者滅三等。」
道教之所以有「戊不朝真」的禁忌,乃是因為戊處中宮,在五行中屬土,是古代皇權的象徵。《抱樸子》中記載:「天地逢戊則遷,出軍逢戊則傷,蛇逢戊不進,燕逢戊不銜泥」。所以戊日不可動土,動則衝犯了禁忌。後來道教將「戊日」列為不可以燒香誦經的日子,也是修行的道士們難得休息的日子。如果準備去道觀燒香,先查一下黃曆是不是戊日再出門。
燒香許願是一種表達內心期望的行為,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當人們在道觀的殿裡燒香拜神的時候,神明在供桌上方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假如你誠心的祈願,神明會幫助你達成願望。但是有一些願望千萬不可以許,如禍害他們的願、與神明做交易的願等等,因為這樣不但不會靈驗,還有損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