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八月中旬,即將迎來開學季,很多大學新生早已按捺不住。
有網友日前發布一則「大學新生開學必備品」的微博,以手寫的方式列出了軍訓必備、開學必帶、可在校園商店買的東西、在校需要網購的以及必備藥品等五大類68樣物品,引發熱議。不少新生跟帖大讚貼心,也有網友評論,「這是去山區上學的節奏嗎」、「一大堆違章電器」、「除了通知書和必要證件,再帶張卡(銀行卡)就全搞定了!」這也勾起了部分網友對當年的回憶,感嘆時代變化大。
網友曬大學新生開學必備品 圖片來源微博
那就讓我們看看不同年代大一新生報到都帶點啥吧。
60、70年代 樸素的隨身物品
「無非是些被褥衣物之類的,不用開什麼介紹信或者證明,憑一份錄取通知書就行了。但是當時剛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物資奇缺,湊夠一副上學的行頭對很多家庭來說也不容易。」70高齡的江建國老人回憶起當年大學報到情境說,他在1964年從大連市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1978年考入暨南大學的崔愛國說,「當時行李箱還沒普及,不少同學都拿著『彩虹色』的網兜去報到,網兜裡必定有三件套:紅雙喜的瓷臉盆、淡黃色印有牡丹花的『國民床單』、磕磕碰碰露出黑色底色的茶缸子涼水杯。」
80年代-90年代初 遷糧食關係自帶糧票
「我哪會兒需要自帶床上用品,一般是在校園購買,還有些生活用品,遷出戶口學校會發糧票,每月33斤,報到時要帶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1988年考入廣西大學的莫祖勝回憶說。「好像就帶了床被子,再就是日常衣物,背個包就去上大學了。」1991年考入黑龍江大學的王鋒說,「除了遷戶口外,那時還得遷糧食關係,自帶一個月的糧票,因為考的是本省的大學,所以帶地方糧票就行了,考到外省的同學,還要帶全國糧票。大概到1993年、1994年左右糧票才取消。」
90年代中期-2000年初 銀行卡是王道
「我們不需要被褥,學校統一發,一些生活必須品在校園可以買到,帶銀行卡就行。我報到時還帶了聽英語和廣播用的單放機,日記本和好幾個版本的字典。」1996年由北京考去蘭州大學的賈暉回憶。「我考上那年趕上學費上漲,什麼都要花錢,隨身帶點現金還有張存款1萬元的儲蓄卡,拖一大行李箱,除了衣物還有一些學習用品、CD機之類的。」 2000年從南方考到北京郵電大學的熊利明說。
2010年後 個性化的物品逐漸流行
「我帶了錄取通知書等必帶的證件、錢和銀行卡、幾本自己的愛書和畫本、手機、電腦、行李箱(簡單的一些衣物、必備品)。很多生活用品、季節性衣服都是來北京之後再買的。」2013年從山東考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張玲玉說。2012入讀中央民族大學的盛懷來家境比較殷實,他說大一報到時除了帶蘋果手機、筆記本、ipad等「蘋果三件套」之外,酷愛打網球的他還特意帶來一塊網球拍。(本文部分採訪者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