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條新聞是這樣的:
【教育部:堅決取消本科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文件要求,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綜合應用筆試、口試、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科學確定課堂問答、學術論文、調研報告、作業測評、階段性測試等過程考核比重。加強考試管理,嚴肅考試紀律,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
看完我只能對自己說一句,真是運氣不錯,躲過去了。否則我估計是畢業不了。
實不相瞞,我湊巧也上過大學,不僅如此,抽屜還保留了兩本證書,當年被認為十分重要的,英語四級和計算機二級。說到這個計算機二級,我都不記得是什麼內容,但考試的情景我倒是印象深刻,就是死記硬背。記得有一道特別神奇的題,十分具有年代感:先開主機,還是先開顯示器?不要說現在看,當時就能察覺到這完全是在糊弄人。前陣子還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2019 年全國職稱計算機考試,還在考 FrontPage 2000 網頁製作,Word 2003之類的東西。有網友吐槽自己學校用的某教材是1982年版本的。
我大學畢業十幾年了,聽到這些雖然不意外,但也略微有些震驚。近些年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如此迅猛,簡直火箭一樣的速度,我們的相關教育完全無動於衷。這件事就是,包括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麼回事,但還能在課堂上幾十年如一日地讀PPT。
說到上課讀PPT,也發現了新聞下面的評論,想不到這項了不得的技能並未失傳。今天應該還有大量只會念書稿或PPT的大學老師。這也是當年讓我十分震驚的事情,中學時候老師至少是在講解,有時給你現場解析題目。
中國大學擴招整整20年了,當年有個很流行的詞「軟著陸」,因為90年代一大波的國企下崗潮讓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國家決定讓更多年輕人都在校園裡緩一緩再說。當然,也可以有更正面的理由,國家需要更多的大學生。仔細一想,人才不人才的在接受市場的檢驗之前完全是未知數,多數年輕人的命運只不過一次宏觀層面的教育調控。
為什麼看到這個新聞我會覺得自己幸運逃過了一劫。因為只要智商正常的人在那樣的環境下就能明白,把時間花在任何地方都比花在認真學習上要強。很多專業的學科安排就十分不合理,有些必考科目完全就是為難人。正如這位也已經畢業的網友吐槽的那樣。
而即便看起來是本專業的東西,從教材到老師都是落後無比的。工作中我面試了無數個所謂市場營銷專業出來的,最有用的是自己在大學學會了PS技術或者剪輯。更不用說什麼工商管理了,什麼都不懂的大學生學企業管理?我知道,有少數幸運兒能遇到好大學好專業好老師,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這裡咱們就別爭了,大的樣本看,中國的大學就是混。
原本大家就是瞎混,那麼這種情況下「寬進寬出」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政策。因為大學再差,也能挖掘出一個好來,一個是文憑作為就業的敲門磚,另一個是大學四年時間充裕,優秀的學生應該多多看書學習,如果可以在四年裡自己掌握了一項技能,絕對比花時間去應付那些毫無用處的垃圾課程有價值。
這裡還有個問題。如果不能瞎混了,也就是這樣的政策嚴格執行,那麼也就給了一些人品低劣的老師尋租的機會。有些課的分數老師的評分是關鍵。正如我當年遇到只會讀PPT的老師,還是我們系副主任。這種情況學生能怎麼辦?
據說某些大學還有一定比例的「掛科率」要求。這種政治任務就更可怕了。哪怕所有人都學得不錯,最終好得掛幾個。
中國大學問題實在太多了。人在面對無能為力的大環境至少可以選擇一種消極的抵抗,又或者彼此都默認了一種潛在的規則。學校也不是不知道,但也沒什麼能力和動力去改,畢竟不是私立學校。學生通常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但至少也別拿垃圾來佔用自己的時間。這種共同形成的默契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這個新聞和最終的執行,到具體學校的執行情況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學四年一定要珍惜時間,踏踏實實積累一些技能,多看書多學習多看公眾號「吳主任」,之前就有個識貨的大學老師給學生們推薦了我的公眾號,可以說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十分負責任。希望廣大的大學老師和大學生朋友都學習起來。
除非你有某專業學術上的遠大理想,否則考試能混過去就混,要著眼於更實際的未來,為畢業之後更為真實和殘酷的世界作準備。
推薦閱讀:考個大學找份工作都不難,問題全在後面
上篇文章:她真的好喜歡他,但好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