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期高校的藝術教育做出了明確要求,《意見》指出:各高校要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教學計劃,每位學生必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才能畢業。並且要求部屬高校從今年秋季開始實施。
眾所周知,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曲)等等藝術教育課程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容。目前,藝術課程在初中、高中幾近虛設,在全日制大學、自考、廣電等國民教育序列中幾乎一片空白是不爭的事實。雖然我國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從頂尖大學到普通高職院校,形成了完整的學歷教育體系,但專業劃分過細和就業壓力前置,導致大多數青年學子把精力過早過多投入到專業化學習和職業規劃的社會洪流中。
高校藝術公共課程空白,學生們即使有接受藝術教育的意願,卻出現了有時間沒課程(中學階段有課程沒時間)的怪象,所以無論是主觀意願還是客觀條件,都與接受藝術教育基本無緣。享受藝術教育目前還是屬於專業藝術院校那金字塔尖一小部分學子的特權,其他層級的學生還享受不到藝術課程設置的紅利,年輕一代與藝術教育的疏遠感普遍存在。
作為美育的最重要和最主要載體,藝術教育的缺失造就盲從西方藝術和西方潮流。在科技主義和實用主義至上的商業社會裡,在利益、效益最大化和人文主義缺失的社會進程中,如何用高雅,起碼是不庸俗的藝術教育塑造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提升美育的層次是一個看似無形實則迫切的課題。
可以說,當前美育的意向需求與藝術教育的現實匱乏是一對突出的矛盾。處於一個富裕起來的社會階段,精神需求不斷加強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的根本特徵。人人擁有藝術教育的權利,人人需要藝術教育,因為除了物質,人還是一個精神存在。藝術能夠塑造美麗心靈,培養高尚情操,豐富生命韻律,拓寬人生廣度和寬度。從宏觀角度看能提升國民素質,引導建立正確價值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特別在我們這樣一個有悠久藝術發展歷史和完備藝術體系的國度裡,重視藝術教育就是重視藝術的傳承發展,重視文化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重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
早在春秋時代實行的六藝課程中,「樂」和「書」就包含了樸素的藝術教育和美育觀,近代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更是表達了通過設置藝術課程,進行藝術教育實現以美育人的宏願。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往往同時具有高超的藝術修養,雖然藝術素養並不好用具體數據衡量評價,但從眾多的個案中可以看出藝術和美的追求對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終對於推動現實成就有著切實作用。
美育缺乏的現實後果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拜物教、金錢至上、商業為先的社會浮躁和急躁氛圍,如今,經濟和文化上的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仍然存在,藝術的作用更多偏向於形而上,美育很多時候並不能以利潤的方式短期見效,甚至是不能以物質方式回報,所以,是否重視人文藝術教育,是否重視美育是一個選擇性問題。
當前,在社會飛速發展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對於三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年輕大學生們,沒有高尚的情操教育,沒有美育的思想武裝,他們的思想陣地就會被低俗、醜陋和過度的物慾佔領。美育之於代際精神品格和意識形態的功能需要受到更大的關注。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做了每位學生藝術課程最低修滿2分的底線性規定,本次《意見》雖然沒有做進一步要求,但這是一個良好、積極的開端。當然,意見的出臺除了明確要求還需要具體的措施,比如藝術門類往往是實踐類課程,作為藝術公共課,需要實踐到哪一步;再比如配套教材、師資、場地和資金如何保證等等。筆者認為國家應該把美育當做一項系統性工程,以藝術課程建設為切入點付長期之功。從1999年提出「素質教育」理念,把藝術教育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對待,到今天把藝術教育納為高等教育公共課,希望美育不再是寫在大綱裡的一個詞彙而已。
相較於其他藝術學科,美術教育具有形象化、易開設、接近大眾等先天性優點,因此美術學科承擔美育的任務可謂重中之重。意見的出臺對於拓寬美術教育受眾和美術教育領域是一個契機,也將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中擔崗首當其衝的角色。希望經過幾年的實施,美術與其他藝術課程能夠在高校結出壯碩的美麗果實,不僅讓年輕一代藝術素養有切實的提高,更能在他們的心裡播下美的種子。我們期盼該意見的出臺對於青年藝術教育和國民美育提升會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編 | 葉芳芳 蹡蹡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