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文旅智庫在人民日報社舉辦了首次智庫論壇「梧桐對話·智庫建設之道」。來自學術機構、大型企業、智庫、媒體等單位的20餘位代表共同探討了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質量建設智庫的路徑、目標和方法。人民文旅智庫理事長兼首席研究員吳若山主持論壇。
論壇上,吳若山詳細介紹了人民文旅智庫的定位、口號、組織架構和項目產品形態。他表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圍繞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出臺了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支持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人民日報旗下的智力研究機構,人民文旅智庫的成立趕上了我國智庫建設大發展的春天,契合了人民日報從紙媒向融媒、智媒發展升級的趨勢。立足於人民日報這樣的權威媒體,人民文旅智庫將牢牢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以「服務大局、開啟民智、引導輿論」為使命,以擔當「掌舵者的文旅情報顧問」為職責,薈萃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和領袖人物,依託旗下五個研究中心密切關注當今國際文化旅遊發展動向,並對我國文化旅遊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熱點和難點進行高質量研究,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產業界提供有預判力的發展建議,進而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文旅體驗。
關於人民文旅智庫LOGO的色調與圖案,吳若山也作了詳細介紹。他表示,藍色代表一種冷靜、理智、美麗、智慧與廣闊,人民文旅智庫LOGO選擇藍色調,表達了智庫生產高質量智力成果的態度與決心。智庫LOGO圖案為破冰船,詮釋了作為首家文旅融合新型智庫所承擔的三重使命:一是智庫將把塵封在「知識冰山」下更豐富、更深刻的世界介紹給大家。二是在文旅融合交匯期,智庫希望成為思想供給領域破冰前行的引領者。三是在中國走向世界的偉大航行中,智庫力爭為祖國這艘巨輪遠行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2018年中央作出組建文化和旅遊部的重大決策部署後,視野橫跨文化和旅遊的智庫建設相應提上了日程。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當前,我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正從「大布局」轉向「細深耕」,謀變、求新、智取是文化旅遊人共同的思考。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應探索和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旅遊發展理論。北京交通大學風景道與旅遊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餘青、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所長吳普等學者,聚焦「央媒辦智庫的優勢」議題,圍繞將人民日報的權威性平移到人民文旅智庫的路徑,人民文旅智庫如何構建自己的人民性、公正權威性和客觀性,智庫建設需要規避的問題等,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並提出對策:人民文旅智庫應立足人民視角、基於人文性,以高質量智力成果滿足黨和政府高質量的決策諮詢服務,助力文化和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
智庫的核心競爭力是思想創新。我國現有2000餘家智庫,冠名文旅字樣的智庫、研究院的機構也在不斷增多,但擁有智者遠謀能力、提供文旅部門決策迫切需要的智慧支持的智庫還較少。智庫發展如何擺脫有「庫」無「智」的形式主義?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若干意見》起草者之一李揚認為,智庫建設非朝夕之功,人民文旅智庫應準確把握智庫工作規律,注重夯實理論根基和實踐基礎,靜心躬耕文化旅遊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進而提出符合我國國情和世界形勢變化的議題以及解決思路和方案,高質量推進「智」與「庫」建設。「全國文化企業30強」之一的宋城演藝董事長、「千古情」系列總導演黃巧靈認為,人民文旅智庫要聚焦「文旅融合」這個時代命題,堅持學術研究、政策研究和產業分析相結合,既研究當前問題,又兼顧長期問題,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打通課題研究與產業實踐聯通的瓶頸,為文化和旅遊業提供有價值、有分量、有應用性的決策參考和智力產品,為推動文化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阿里集團飛豬政府事務部高級專家王立和中博文旅研究院院長、品橙旅遊CEO、中國旅遊協會旅遊營銷分會副會長王琢等專家聚焦「人民文旅智庫研究發力點和產品形態」議題,從研究領域、運行機制、跨界交流等方面,貢獻了各自智慧。大家一致表示,人民文旅智庫可通過對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持續生產系列高質量的智力產品,從而切實提高智庫在文化旅遊領域的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人民幸福影響力。
與會其他專家學者也都對智庫建設作了精彩發言。大家一致認為,人民文旅智庫有在文旅領域發揮高質量決策諮詢作用的強烈願望,研究隊伍也具備了這樣的工作能力,希望智庫能夠聚焦文化旅遊熱點難點問題,發出更多「人民聲音」、提出更多「人民方案」,為文化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持續貢獻智慧。吳若山表示,智庫將虛心接受與會專家的寶貴建議,始終以敬畏之心,尊重規律夯實智庫建設;始終以鑽研之心,培育智庫內容體系;始終以人民之心,服務人民幸福文旅所需。
據悉,人民文旅智庫下設五個研究中心和兩個職能辦公室,五個研究中心分別為政策研究中心、文旅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鄉村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文旅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務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