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反映韓國子女教育問題的韓劇《天空之城》大火。無獨有偶,韓國電視臺製作了一部主題類似的紀錄片——《學習的背叛》,比《天空之城》更加真實接地氣,也更加反映了韓國教育競爭的殘酷。
前兩天,這部紀錄片登上了熱搜,連經歷了中國高考洗禮的網友都表示:太可怕了!
........................................
一、
在韓國,也流行著這麼一個詞「四當五落」:就是說,你每天睡四個小時,就很接近自己的理想大學,但是如果睡5個小時,那你就會落榜。
為了能考上好的大學,韓國的高考生每天在課桌前的時間有十幾個小時。
所以,記錄片一開始就拋出了這句大家常聽到的話:「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
但這是真的嗎?
紀錄片的主人公之一,是一個名叫葉媛的女孩子,在她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瘋狂的學習。
凌晨2點,葉媛並沒有結束學習,對於她來說,凌晨2點睡覺,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而她每天的學習時間卻達到了10小時。
為了在高中入學考試裡取得好成績,她會把整本書都背下來,然後在空白紙上默寫,之後再整理出全部的概要。
就這樣一遍一遍地寫,一直寫到自己不看都能下筆如有神為止。
就是這樣高強度的學習,才16歲的她,握筆的手早已磨出了老繭。
這樣高強度長時間的書寫,手也會累到僵硬沒力,無法再握住筆,她便像韓國很多的孩子一樣,拿來一個橡皮筋把筆綁在手上,即使手指沒有力氣,還可以靠著手腕的力氣繼續寫字。
就是這樣密密麻麻的任務,讓葉媛在給自己制定學習規劃的時候,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進行了限制!
而她每天留給自己的睡覺時間不到3小時,只能靠著5、6罐咖啡續命。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問,不就是個中考嗎?有必要這麼拼嗎?
還真有!她的理想是成為醫生,醫生在韓國的地位貌似很高,而想上醫大,第一步就是先去一個好的私立高中。
而想進入這樣的私立高中,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在入學前,提前兩年以上學習高中的課程。
終於,中考結束,葉媛被夢想的高中錄取了!可能很多孩子都會趁此假期好好放鬆一番,然而對於葉媛來說,她的苦學生涯並未結束。剛放假,她又一腳踏入了補習班的苦海——整個假期,葉媛都是早上8點出門,晚上11點回家,重複著這樣機械、枯燥又疲憊的日常。
「大家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別人擁有的發動機也與我的不同。考入高中只是考入大學的開始罷了。」葉媛雖然還是個16歲的孩子,但是她的思想卻比同齡人成熟很多。
入學心儀的中學,似乎並沒有給葉媛帶來多少喜悅,反而給了她更多的煎熬。
在初中,每次數學都考第一的她,迎來高中生涯的第一份「殘酷暴擊」,在395名考生中,她只排了313名。
這種現實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該如何克服,又是葉媛將要面對的新的難題。
二、
而這樣的絕望,記錄片的另一個高三主人公——明基,比葉媛感受到了更加強烈的痛苦。
明基就讀的是科學高中,這所高中致力於培養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分為外語、科學、國際、藝術、體育等,錄取門檻相當高,只有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才能就讀。
鏡頭裡,站著就能睡著的學生,側面反映出了這些學生平時的學習壓力有多大。
這所高中的學生,英語和數學的平均成績,比普通中學要高40多分,學費也貴得可怕,是有名的貴族學校。
明基一入校,就傻眼了,因為他的同學們在初中的時候就完成了所有的高中課程,早就把明基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更尷尬的是他的身份,他是作為社會關懷對象錄取進來的。而這個社會關懷對象呢,說白了,就是給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的入學機會。
既然家庭困難,這些孩子們肯定是沒錢去補習了,功課落別人一大截也是常有的事。
這所學校裡大部分的同學會直言不諱:我們學校裡成績差的都是社會關懷對象。
這句話在這些因為家庭貧困、卻靠著自身努力進入高中的學生聽來,應該心裡很不好受吧。但這就是現實。
三、
在韓國,還有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拼盡了全力、耗盡了心血只求能上名校的考生,他們正掙扎在韓國大大小小的各個城市,各個角落。
現實卻往往比他們想像的更加殘酷。根據電視臺的統計,即使像葉媛、明基這樣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學生,由於出生在不同的地區,對他們的高考成績的影響也非常大。
就拿首爾大學來說,首爾本地的學生的錄取數要比其他地區多得多。對於這種教育不平衡的現象,葉媛無奈地表示:「同樣的路,有人坐KTX(韓國的高鐵),30分鐘就能到,我們卻要3個小時。雖然也能去,但是特別麻煩。」
除了地域的影響,爸媽的收入水平和孩子的高考成績也是掛鈎的。高收入的孩子,早早上了高質量的補習班,並一直有高質量的課外輔導。據統計,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分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了43分!
而且,根據統計,月收入612萬韓元以上的家庭,孩子的升學率為44.6%,月收入在194萬韓元一下的家庭,孩子的升學率只有13.8%。
也就是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進入名牌大學的升學率要比低收入家庭高出約30%。
除了「家庭收入」因素,還有一樣東西,有錢也買不到,被上流社會牢牢抓在手裡——「情報」。
對韓國學生來說,考大學,不僅僅是在高考那天奔赴考場那麼簡單。參加哪種招生、去哪些學校面試、準備哪些材料...都需要細細斟酌。好比手握一副卡牌,牌面大小固然重要,但如何出牌才是關鍵。
居住在首爾江南區的一位母親,與其他家長組成了特別的「高考小分隊」,媽媽們在小圈子裡交換招生信息,分享值得信賴的私教老師。如果哪位媽媽把信息洩漏出去,將會被毫不留情地驅逐出群。
在韓國,高考已不是學生之間的競爭,而是家庭、階層之間的競爭。像「江南媽媽」這樣的特權階層,正在通過教育壟斷的方式,進一步鞏固自己及家庭的利益。
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的話,在韓國,像明基一樣想靠著自身努力翻身的孩子,也會漸漸沒有立足之地了,寒門可能真的再難出貴子。
四、
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等名校畢業生在社會各個部門佔據要職,進了名校就意味著擁有了良好的人脈關係,半隻腳踏入了上流社會。
同時,在很多韓國家長的心中,能否考上名校,不僅關乎孩子的前途,甚至還影響婚姻,「從名牌大學畢業,在相親時才能找到合適的對象。」
韓國的高考內容比中國的內容多很多。韓國市場小,社會層級也少,留給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和創業空間也小很多。不僅高考殘酷,畢業後的生存更殘酷。
相對而言,雖然我國的高考同樣激烈,但是我國的階級固化沒有那麼嚴重,寒門出貴子的概率還是比韓國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