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大禹治水圖」給今天的啟示

2020-12-20 搜狐網

  漢畫像石「大禹治水圖」

  從遠古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筆者參觀徐州漢畫像石館時,被這裡展示的「大禹治水圖」漢畫所震撼。

  「大禹治水圖」原石出土於山東臨沂地區,為高浮雕加陰線刻畫像,以橫幅長卷式由右向左展開畫面。

依次為:波浪滔天的洪水中捲入一人,旁邊一人伸手救援,大禹頭戴鬥笠、手持木耒而立;其右有二人和一幼兒,面對災難,驚懼的幼兒一手提包裹一手掩面而泣。最後有三人,其中一婦人懷抱嬰兒,此人為禹妻;另一老者作嘆息狀扶杖而立。此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大禹帶領民眾與洪水搏鬥的情景。

  《史記·夏本紀》記載:堯帝時大水成災,百姓流離失所。堯命鯀(大禹之父)去治水,然而「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鯀被流放羽山。到舜帝時禹被派去治水,禹帶領民眾通過對地理的實地考察,實行了堙塞為輔、疏導為主的方針;並在其治水的1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疏通江河,興修了溝渠,發展了農業,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禹「功齊天地」而被舜選定為繼承人。

  此漢畫為全景式構圖,既有對滔天洪水來勢的兇猛與民眾驚恐之狀的描繪,又有老者對大禹舍妻兒不顧而奮勇救災的渲染烘託,更有通過對大禹持耒傲然直立于波濤之中的堅定形象勾勒,表現出大禹臨危不懼、奮起抗爭、堅定自若的英勇氣概。此圖不僅是對大禹治水功績的讚頌,也謳歌了古代先民在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的抗爭意志,突出地展示了人們有決心、有能力改造自然和人定勝天的真理,這就是我國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

  可以發現,漢代人在用各種方式教育世人,要以史為鑑;對當今盛世也有啟示,那就是要繼續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漢畫:一座巨大的無字碑——讀《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
    漢畫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恆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海內外的藝術家、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探討。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不了解其背景與內容,就圖式、喪葬、意義等方面的解釋總是淺顯的。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所著的《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一書,討論的正是漢畫的歷史背景與真實內容。全書總錄211條故事,名為故事,實為研究,是對漢畫內容來源的清晰梳理。
  • 乾隆3D列印大禹治水圖?清朝工藝竟然能和21世紀媲美,還情有獨鍾
    大禹治水圖局部乾隆因何對於大禹治水圖這麼情有獨鍾?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一直是藝術創作的熱門主題。熱愛藝術的乾隆皇帝,也命清廷畫師臨摹前人畫作,完成這幅場面盛大,構圖飽滿,引人入勝的《大禹治水圖》。孔子曾說:「仁者樂山,仁者壽。」所以說乾隆喜歡《大禹治水圖》並將它立體化。
  • 禹城:禹興與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興,得名於大禹治水而興,版圖又神似麒麟,這些古老又有些神秘的元素深深吸引著我,通過考究發現,新生的禹興街道雖然年輕,但與悠久的上古歷史傳說有著不解之緣。禹興街道揚帆造型禹城是一個有著濃厚歷史文化背景的古城,是大禹治水的功成之地。
  • 韓蘭成:詮釋漢畫 靜聽石「語」
    「泱泱漢畫,美在何處?這是一種強悍的藝術,表現了統一民族形成時期的豪氣;這是一種生命的藝術,生死的輪迴在此得到了展示;這是一種壯闊的藝術,顯示了漢代人博大的胸襟;這是一種古拙的藝術,中國畫的技法在此起步。」
  • 587件漢畫拓片亮相北京「中國漢畫大展」
    漢畫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功用,既「昭盛德」,又「傳既往」。這些漢畫的出現,表現了他們對於死後世界的憧憬,希望在其死後能夠享受到和生前一樣的富貴生活,更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由中國漢畫學會主辦的「中國漢畫大展」於3月12日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
  • 大禹治水,發人深省的答案。也是成功的關鍵
    大禹治水從大禹治水,看孩子如何正確對待網絡大禹治水對性教育的啟迪性教育也是這樣,在時代開放的今天,&34;的傳播無所不在,可能有的人認為我誇大其詞,其實不然。直白的&34;人們可以抵禦住,但是&34;卻是無孔不入的,根本無法制止。
  • 【語文】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大禹治水》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導入課文1、講故事,引入課題:《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這些神話故事都歌頌了真、善、美,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其中的一個動人的傳說——《大禹治水》。(板書課題,齊讀課題)2、我這兒還有一段關於「禹」的三字經:禹能幹,治洪水,過家門,而不入。
  • 「青少年心理專題」孩子的教育與大禹治水的啟示
    本文共1401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文 | 胡長春圖 | 網絡由於青春期本身的情緒波動性特點,我們會發現很多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比如情緒問題、厭學問題、極端行為(自傷、自殺)問題等等。這也是我們目前處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現實,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大禹治水的方法,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青少年的很多問題如同洪水他們心裡如同有一股洶湧的洪流,需要宣洩,他們嚮往自由,不想被約束,不想被控制,想要衝垮各種大壩,也就是父母的各種限制。
  • 《漢風高揚·翟衛民題跋漢畫拓片展》昨在濟寧首展
    昨在上午,《漢風高揚·翟衛民題跋漢畫拓片展》在濟寧藝術劇院展廳(原太白中路市群藝館)開展,來自北京、瀋陽、濟南、石家莊、合肥、淮北、德州等地以及濟寧本地的書法篆刻家與愛好者約200人出席開展儀式,頗具規模的100件漢畫拓片題跋小品,令觀眾感到震撼,也贏得如潮的觀眾好評。
  •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圍繞著大禹是神話還是歷史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一個多世紀了,在考古工作快速發展的今天,大禹與大禹的傳說以及與大禹治水的歷史逐漸呈現出來。山東寧陽區域是古河水大陸澤「九河」區域,也是文獻中記載大禹治水時導水入海的地方。《史記·五帝本紀》說大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東巡狩至於岱宗。有學者認為,這些地點均在山東的肥城、泰山一帶。通常認為,遂國是禹的後裔,青銅器遂公盨的發現,不僅可以證實遂國重德的記載,也說明了遂國是大禹治水的遂氏。
  • 大禹治水的前世今生
    在世界古文明社會的發展歷史中廣泛流傳著洪水的傳說, 而在諸多的傳說之中, 東方的大禹治水和西方的諾亞方舟最具影響力。但疑古學派進而否定大禹治水的真實性甚至否定大禹的存在,就有失偏頗了。那麼,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域在哪兒呢?大禹真的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嗎?在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交通不便的情況下, 大禹是不可能走遍大半個中國的。大禹治水的活動範圍不出今天的豫東、魯西南地區。
  • 大禹治水發生在哪一時期?大禹治水成功的秘訣與外部環境相關
    「大禹治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大禹這個人嗎,大禹又是怎麼治理洪水的?下面就以史料、考古結合的探究方式,來向大家講述「大禹治水」的整個經過。「大禹治水」發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一時期正是堯帝、舜帝統治的時期。
  • 大禹治水不是神話,專家情景再現大禹治水全過程!
    大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魚為了能夠治理黃河水患,三過家門,這種精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大禹治水流傳了幾千年,但現在很多人認為大禹治水是一個神話,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專家們還原了大禹治水的場景。這次大洪水被專家認定為大禹治水中的大洪水。更重要的是,黃河流域的發現,為歷史上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帶隊研究的南京師範大學教師吳慶龍在黃河上遊積石峽考察時,偶爾看到一堆雜物,他們也發現了大量沉積物。這一重大發現讓專家們喜出望外。專家推測,一場地震引發了大規模的山體滑坡,堵塞黃河長達6至9個月。
  • 大禹治水的地點是哪裡?
    個人傾向大禹治水這個傳說如果真實存在,應該在山西和河南境內。因為在唐安史之亂之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中原地區,傳說的治水地點,很有可能是威脅到了中原地區的安全。為了保護中原,組織了治水。否則治水的意義不大。而傳統上的中原大體在洛陽附近區域,也包括山西的部分區域。
  • 大禹治水的畫像裡,他總是拿把「叉子」?這東西怎麼治水?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研究出治水策略,大禹付出了很多。幾千年來,大禹當年的治水精神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圖騰之一。為了紀念大禹,後人也塑了石像、畫了圖。 不過,令人很是疑惑的是,在這些畫像上,大禹的手裡總是拿著一把「叉子」,難道叉子都可以用來治水嗎?這叉子又怎麼治水呢?
  • 大禹治水時,用的是什麼工具?很多人見過卻不認識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有名的神話故事,近年來歷史學家也有論證,證明這是事實,而不是神話。4000多年前,黃河泛濫,洪水滔天,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當時的部落首領是堯,於是他命令鯀治理洪水。從漢代到現在,人們畫了許多大禹治水的畫來表達對他的讚美。但畫中大禹手裡拿的是什麼呢?鐵鍬不是鐵鍬,撓鉤不是撓鉤。這種東西其實叫耒耜(音念磊寺),是那個時候人們用來翻土耕種用的農具。
  •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哪條河流?
    和今天一樣,古時的自然界也變化無常,各種自然災害威脅著人的生存,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治水英雄也數不勝數,例如大禹、西門豹、範仲淹、孫叔敖等等,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那麼他究竟治理哪條河流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大禹治水的故事。
  • 大禹治水有所不為人知的內幕
    大禹想像圖《史記·夏本紀》曰:「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大禹治水《史記·夏本紀》曰:「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世人都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頌揚一心為公,大公無私的品德。
  • 國博館刊︱孫機:《漢畫解讀》中收錄的拓片是否可信
    馮其庸先生逐幅題評,劉輝撰寫說明文字的《漢畫解讀》一書,收錄拓片凡一百幅,皆被定為「漢畫」。它們的題材相當廣泛。馮先生說:「從這百幅畫中,已可領略到漢代生活的豐富多彩。」但其中卻沒有一幅是從明確的考古發掘品上拓下來的。本書交代出處時,不是說「蕭縣散存」,就是說「蕭縣民間藏」、「淮北市民間藏」等等。按安徽蕭縣確曾發掘過一批漢墓,見載於《蕭縣漢墓》一書。
  • 大禹治水真的發生過嗎?
    我們今天由實入虛、從考古說到神話傳說。故事先從青海省東南部一個叫民和縣的地方說起。這個地方位於西寧市以東,靠近甘肅的方向,地處黃河上遊。縣裡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小盆地——黃河在它的北面,叫官亭盆地。這裡是一個只有500多人口的土家族小村莊,叫喇家村。從上世紀70年代起,村民在田間地頭就不時地發現一些陶器石器之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