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大禹治水圖」
從遠古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筆者參觀徐州漢畫像石館時,被這裡展示的「大禹治水圖」漢畫所震撼。
「大禹治水圖」原石出土於山東臨沂地區,為高浮雕加陰線刻畫像,以橫幅長卷式由右向左展開畫面。
依次為:波浪滔天的洪水中捲入一人,旁邊一人伸手救援,大禹頭戴鬥笠、手持木耒而立;其右有二人和一幼兒,面對災難,驚懼的幼兒一手提包裹一手掩面而泣。最後有三人,其中一婦人懷抱嬰兒,此人為禹妻;另一老者作嘆息狀扶杖而立。此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大禹帶領民眾與洪水搏鬥的情景。
《史記·夏本紀》記載:堯帝時大水成災,百姓流離失所。堯命鯀(大禹之父)去治水,然而「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鯀被流放羽山。到舜帝時禹被派去治水,禹帶領民眾通過對地理的實地考察,實行了堙塞為輔、疏導為主的方針;並在其治水的1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疏通江河,興修了溝渠,發展了農業,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禹「功齊天地」而被舜選定為繼承人。
此漢畫為全景式構圖,既有對滔天洪水來勢的兇猛與民眾驚恐之狀的描繪,又有老者對大禹舍妻兒不顧而奮勇救災的渲染烘託,更有通過對大禹持耒傲然直立于波濤之中的堅定形象勾勒,表現出大禹臨危不懼、奮起抗爭、堅定自若的英勇氣概。此圖不僅是對大禹治水功績的讚頌,也謳歌了古代先民在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的抗爭意志,突出地展示了人們有決心、有能力改造自然和人定勝天的真理,這就是我國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
可以發現,漢代人在用各種方式教育世人,要以史為鑑;對當今盛世也有啟示,那就是要繼續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