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在「千課萬人」小學美術「開放▪主題式」教學研討會上,浙江省特級教師朱國華、朱敬東團隊為全國的美術教師演繹了一場視覺盛宴「十裡紅妝」。
2008年,我第一次聽「十裡紅妝」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是我帶的本科生黃健君同學在浙江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執教。那是普通的課堂教學,遠不能與「千課萬人」活動中的美術「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大型視覺文化展示活動相比的。
我之所以將這類的課程歸於美術「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大型視覺文化展示活動,是因為,無論是呈現方式、課程設計、教學思路、學生表現、教師執教、學習評價等都無法以課堂教學來對應。
「十裡紅妝」作為浙江省寧波、紹興等地特有的婚俗文化,具有民俗學、社會學以及歷史、藝術、人類學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將這一主題納入小學美術「綜合▪探索」大型視覺文化展示活動,對於傳承中華傳統造物文化有著積極推進意義。
美術課程對於這一婚俗文化的傳承,必須以視覺造物文化的本質,從使用功能、物件造型技藝、紋飾蘊含的文化內涵等方面,挖掘我國民間工匠精湛的造物技藝在新時代對於人的發展起到的精神反思作用。
臺灣陳致豪先生對本大型視覺文化展示活動進行的點評,是非常到位的。從「人」「心意」兩個視角深刻分析本主題活動在今天所展示出來的現實意義。
小學生們對於這一主題文化的接觸、認識、初步理解所達成的價值認同的體驗過程,是中國傳統婚俗文化裡所展現出的視覺造物工藝文化的時代理解。小學生只要在活動裡達成了「認同」這一層級的價值理解,本主題活動一切努力就取得了成功。因為,在兩個小時的分主題探究活動裡,可以再深入探究的東西太多了,每個物件都可以遴選出來在常態課堂裡進行欣賞、分析、並利用替代性材料展開體現性活動。美術課程所承載的文化探析,還是要回到視覺造物的本體語言認識、理解的基礎上來,只要孩子們在體驗活動裡對於先人們造物文化智慧產生敬佩、感嘆、思考、研究性學習行為,本活動的成功之處就體現出來。
我國歷史上大批鄉土工匠所構成的民間工藝文化,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當下,這些民間工藝文化的形態早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所面臨的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的現實生活是「再見傳統」。在基礎美術課程裡以這些民間工藝文化元素所構成的大型視覺文化綜合探究活動,其重大的教育目標和意義是,由特級教師團隊在主題觀念下的文化選擇,走向落實在學生心靈中的文化自覺過程。
陳致豪老師評課思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