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提筆想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中有些忐忑。上海教育部門花了這麼大力氣,做了這麼多準備工作,終於決定要推廣公益性的免費晚託班了,而本人卻在這裡提什麼「收費」,豈不是討人嫌?可晚託班在恢復過程中,的確還有不少難題待破。而收費,可能就是最為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
公益的難題
「晚託班」,一直是家長、學校、教育部門、社會心頭的一個「結」。早些年,本市的小學都設有晚託班,按物價部門的規定,每人每月繳納7元管理費。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晚託班成了清理亂收費的對象。
大概是在2006年,本市物價部門取消了每月7元錢的「晚託班管理費」。錢不能收了,學生放學後也不能在學校呆了。學校省事不少,卻讓家長犯難了——下午3:30以後,孩子到哪裡去?
在此後許多年裡,因為有廣泛而強烈的需求,各類五花八門的晚託班應運而生:
首先是「肥」了一批社會辦學機構。有的社會辦學機構會派出車輛候在校門口,專門把學生接過去。培訓費加上車輛接送費,收費不菲,一個月上千的不在少數。這也引來不少家長的抱怨,以前每月7元錢,大多數家長願意支付;現在沒有了晚託班,只得轉投社會上的高價班,路途遠,而且安全係數下降。
有些家長「自謀出路」,組成一個託管聯盟,幾個家庭輪流開放自家客廳,以互助形式進行相互託管。有的學校引入了慈善機構資助的公益免費晚託班,滿足了部分學生家長的需求。不過,也只是杯水車薪。
也有些學校的老師憑覺悟做事,看到不少學生3點半放學後不是馬上回家,而是到處遊蕩,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自主辦起了晚託班,把一群「小搗蛋」圈在學校裡,但費用一概不收。
此番全市公辦小學晚託班重新「回歸」,市教委對其定位是「看護經費由政府埋單、不能變相為集體補課或開興趣班」。開學兩周,根據據媒體調查,受訪家長几乎全部支持,老師則大多反對,部分小學感到很為難。
如何辦長久
目前多數教師的看護補貼為每節課10—20元,有些教師甚至一次看護的補貼僅為10元,看護服務成為不少教師的新負擔。家長們因自己要奔事業,工作崗位離不開,把孩子託管在學校,卻要求老師在下班後還要無怨無悔付出時間和精力看護學生,確實說不過去。
社區是否願意接手公益性質的晚託班呢?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太願意的,因為許多社區本身的經費就比較緊張,人員也很有限。一旦涉足晚託班,相關工作人員的下班時間可能會被無限制延長。而請社區志願者擔負看護之責,這支隊伍是否人員充足,能否長久堅持,也是未知數。
即便一些學校想辦法解決了晚託班看護問題,不少家長隨即提出更高要求:晚託班光看護還不夠。現在學業減負了,孩子們做完功課後,晚託班裡能否開些興趣班?這就更難辦了。師資哪裡來?興趣班課時費誰出?
收費又何妨
上海小學晚託班「復出」,政府部門給予投入,是件大好事,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體現。但好事要辦得更好,相關部門還需更多了解家長們的需求,了解學校、教師、社區的實際困難,不要讓「收費」成為卡住好事的最後一道坎。
事實上,社會管理和服務領域的許多問題,都涉及到這個問題——錢從哪裡來?不少政府部門並不差錢,但是許多事情並不是把錢大筆投下去,就能換得老百姓滿意。
再說,哪些社會服務需要政府「兜底」和「全包」的,哪些屬於市場行為,需要界定清楚,否則會引發不公平。小朋友的晚託班、老年人的日託服務、白領午餐如此,文化類服務也是如此……全免費、全公益固然好,但政府的財力能否長久支撐?政府「全買單」就代表了公平和惠民?在許多時候,老百姓還是願意掏錢購買服務的。關鍵是,這錢要付得值。
其實,晚託班收費又何妨?如果試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家長對看護的需求比預想中的大,看護人員資源實在緊缺,那麼採取政府埋單為主、家長貼一塊的方式,也是可行的吧?
否則,如果因為經費的問題,晚託班又一次關閉,受損失的還是家長們。當然,事先要通過收集家委會意見或召開「聽證會」等途徑,充分聽取民意,尋求上佳方案。
針對不少家長希望晚託班更有「含金量」的要求,政府部門也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一些資質好、有活力的社會組織,開設興趣班或其他豐富多彩的活動,遵循「公益性+成本性收費」原則,並無不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