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金融基礎——訪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

2020-12-08 中國經濟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呈明顯下行趨勢。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金融應該發揮哪些重要作用?金融業如何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以高質量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資源配置格局轉型,金融信號要「明確」

記者: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金融如何發揮作用?

李揚:用金融的眼光看,發展格局的轉型實際上是資源配置格局的轉型。在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中,我們要更多地利用國內的資源。

金融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在傳統體制下,資源配置的機制是「錢跟物走」;在市場經濟下,配置機制變為「物跟錢走」。這就是「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的含義。血脈通,增長才順暢。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資源配置需要有準確靈敏的信號。市場經濟條件下,引導資源配置的主要信號是「三率」,即人民幣匯率、利率、國債收益率。進一步推進「三率」的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適配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

匯率決定的是資源和市場在國內外配置的比較優勢,關乎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應當說,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當下匯率的波動基本上反映了資源在國內和國外之間配置的比較優勢,今後還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方向並進一步完善。

利率的水平及結構,決定了在國內哪些地區、哪些部門、哪些機構應當優先使用資金。近年來,金融改革深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也取得較大進展。如,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推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對貸款優惠利率的決定機制進行了改革。這些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資金使用者和提供者獲得更加準確的信號,以明確資金配置方向。目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在進行中。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基準利率的形成機制還不夠完善,有效的利率體系尚待形成。

國債收益率曲線則涉及所有金融產品的定價問題。國債收益率曲線描述的是某一時點上一組上市交易的國債收益率和其所餘期限之間的相互關係,它構成了全部金融產品的定價基礎。目前,我國國債的發行數量和種類還不夠充足,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仍然分割,市場流動性不強,使得我國尚未形成有效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是我國深化金融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務,其關鍵是金融部門和財政部門密切配合與合作。

三方面深化改革,夯實「雙循環」的金融基礎

記者:從金融改革的角度看,要從哪些方面著力深化改革,來夯實「雙循環」的金融基礎?

李揚:金融改革涉及領域很多,僅從最重要的方面進行討論,資金流動的載體有三,一是機構,二是市場,三是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機構迅速發展。按資產總量計算,2008年我國資產總額達82萬億元,相當於美國的五分之一;到了2019年,已達387萬億元,接近美國的60%。然而,中國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的比重太高,而商業銀行是風險厭惡型金融機構。技術上說,能夠從事風險投資活動的機構主要是基金、證券、VC、PE、租賃、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我國此類機構佔比很低,規模不及美國的30%。這意味著我國目前的金融機構體系,尚無足夠動力支持有一定風險的調整資源配置的經濟活動。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另一類問題是保險和養老金髮展不足,其規模僅及美國的10%。此類機構發展不足,將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這兩類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果得不到充分發展,將很難克服我國資本市場由散戶主導的不利局面。

資金流動的第二個載體是市場,主要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轉型要向更加有效、更具創新性、更加綠色的方向發展,需要通過資本市場中的投資交易活動來甄別發展方向。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中美金融體系比較研究發現,我國資本市場中傳統企業多、工業企業多、中等企業多,而美國是創新型企業多、高新科技企業多、大企業多。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與上市的審批制有關。審批制偏好重資產,關注企業歷史表現和過去的盈利狀況。而高新科技企業初期大多是輕資產,利潤大都不高甚至沒有利潤,而且此類企業的投入中智慧財產權佔比較高,較難上市。

可喜的是,這種局面正在得到改善。近年來我國註冊制改革成效初顯。科創板作為增量改革試點,率先實行註冊制,總結了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並在創業板的「存量+增量」註冊制改革中初現端倪,主板也可借鑑。一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包容度顯著提升,企業上市周期大幅縮短,可預期性明顯增強,市場各方評價總體較為積極。

最後是產品。金融改革要進一步深化,豐富產品是必要的一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總之,抓住機構、市場和產品這三個關鍵環節下功夫,「雙循環」的金融基礎就夯實了。

防範金融風險,用好金融科技

記者:中央提出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其中就包括「穩金融」。當前「穩金融」有哪些問題要重點解決?如何做好金融防風險?

李揚:穩金融,既涉及金融自身的穩定,同時也涉及金融作為一種主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助力實現其他的「穩」和其他的「保」。因此「穩金融」是個綜合性任務。

現在全球央行都在「放水」,很多國家把防範風險置於政策優先順序的末端。但我國始終繃緊風險管理的弦,依然保持戰略定力和正常的貨幣政策框架,防止風險過度積累。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都比較嚴峻,宏觀調控尤其需要下好先手棋。目前來說,我國的貨幣政策基本做到了這一點。不過,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我們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這兩個支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為此,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來全面改造傳統金融業,即大力發展金融科技。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是從「兩頭在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轉換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要讓這個轉換有效率,一方面要支持高新科技全面產業化,另一方面金融業自身也要用高新科技來改造。目前,金融科技運用到銀行貸款領域,已經在相當程度上破解了小微企業貸款難困局。

但同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較,我們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最近比較了中、美、英等國的金融科技發展狀況發現,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存在三大動力,即市場拉動、技術驅動和制度保障。研究發現,美國幾乎是所有新金融科技的發源地,英國則是運用金融科技制度保障最完善的國家,而中國則是明顯的市場拉動。如果我們不能在金融科技的技術開發上奮起直追,不能在投資者保護等關鍵環節上形成有效的制度體系,金融科技發展遲早會遇到技術瓶頸和制度瓶頸,導致喪失市場優勢。因此,用金融科技手段全面轉換和改造金融和實體經濟特別重要。

此外,還要繼續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在進行中美金融實力比較研究時我們發現:廣義的金融基礎設施不僅指金融運行的硬體設施,還包括制度安排,如支付體系、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以及由金融監管、信息服務、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職能、投資者保護制度組成的金融安全網等。過去我們只關注有形金融基礎設施,忽略了無形金融基礎設施,在這方面差距更大,需要更加重視,進一步完善。(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惠春)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社科院院長謝伏瞻等12人獲增選為社科院學部委員
    9月25日,《光明日報》第09版刊發的「中國社會科學院2018年新增選學部委員公告」,公布了中國社科院院長謝伏瞻等12名2018年新增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名單。根據上述公告,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增選的12名學部委員(按學部以姓氏筆劃為序)分別為:劉躍進、陳眾議、趙汀陽、馮時、陳星燦、彭衛、謝伏瞻、潘家華、孫憲忠、陳甦、邢廣程、張宇燕。這12名新增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當中,十九屆中央委員謝伏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靈魂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專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訪新加坡...
    新華社新加坡9月8日電專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新華社記者蔡蜀亞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 構建新發展格局 機遇大於挑戰——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
    構建新發展格局 機遇大於挑戰(權威訪談)——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面對嚴峻複雜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 社科院學部委員公示名單「官多」惹爭議(組圖)
    網友在新華網社區帖子裡列出了公示名單中的學部委員及其所任職務(部分)。  本報訊(記者張弘)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其官方網站上向社會公示了首批推選出的47位學部委員名單,同期推選出的95位榮譽學部委員名單將於日後公布。
  • 江西加快夯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產業支撐
    本報訊 (記者遊靜) 1月11日,記者從2021年全省工信工作會議上獲悉,「十四五」時期,我省將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加快形成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先進位造業為主體、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有色金屬、電子信息、航空及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中醫藥、數字經濟7個國家重要產業基地,著力夯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產業支撐
  • 社科院公示首批推選的47名哲學社科領域學部委員
    中國社科院17日公示首批推選出的47名學部委員的名單。    這次公示的首批學部委員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作出重大成就和突出貢獻、學術水平為國內或國際學界公認、作風正派、學風優良的在職知名學者。同時,還推選出95位榮譽學部委員,他們是在學術界享有很高威望、對社 會科學作出傑出貢獻的離職資深學者(兩個名單另公布)。
  • 每經專訪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難,農村...
    在《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的「2021站在復甦的地平線上」年度系列專訪中,《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知名農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曉山進行了專訪。張曉山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我國在「三農」領域取得的成績,但也不諱言仍存在一些問題。
  • 劉鶴:構建新發展格局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文中指出,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 潘光偉:新擔當新作為 努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做貢獻
    以下為會議實錄新擔當 新作為努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做貢獻——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的講話金融租賃行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放融資租賃款約830億元,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向醫療設備領域投放超40億元,服務保障社會民生;向中小微客戶投放4500億元,支持國民經濟重大領域和薄弱環節。在助推國家重大戰略落地,幫助中國製造走出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逐步成長為我國金融領域一支重要力量。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在規劃《建議》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要深刻領會,把握好科學內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好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將於12月24日在石景山舉行
    「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主題,將邀請眾多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的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新時期我國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此外,論壇還設有「金融數位化轉型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科技創新助推銀行、信託、證券與保險發展」兩個子議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等國內外近30位專家學者,全面深入探討在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金融科技未來發展趨勢,論道中國數字金融轉型發展未來。
  • 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將於12月24日在北京舉行
    International Forum)將於12月24日在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金融文化交流中心舉辦,本次論壇以「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主題,將邀請眾多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的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新時期我國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 賈偉平參事入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公布2020年增聘28位學部委員,市政府參事賈偉平教授入選。賈偉平教授是我國內分泌病學與代謝病學領域的資深專家,立足人民健康需求,致力臨床研究,取得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又造福國人健康的研究成果,如揭示國人糖尿病的遺傳特徵,新發現了12個並確認了28個國人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構建了「中國2型糖尿病遺傳預警模型」,用於篩選高危人群。
  • 何立峰在《黨建》雜誌刊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建議》),為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擘畫了新藍圖,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三、充分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基礎黨中央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一是各地區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 中國社科院首批學部委員內部推選 遭學者質疑
    -核心提示  醞釀已久的中國社科院首批學部委員推選工作原定於本月底揭曉,但來自新聞辦的消息稱,名單的公布尚未確定時間表。按設想,該院30多個研究所將分別推選1至4名候選人,分屬新組建的人文、經濟、法學社會學等五個學部。有學者認為,「學部委員」應是中國社科界最高學術榮譽稱號,僅在社科院內部推選顯然不合適。
  • 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雙循環轉型中要高度重視非國有企業的作用
    11月25日,在「全球經濟挑戰與產業鏈重構」的討論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分享了自己的見解。「面對這樣一個新形勢的戰略轉型,不要把雙循環理解為自力更生,更不要曲解為閉關鎖國,而是在發展中,在開放環境下的一個雙循環,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一個戰略的轉型措施。「李揚說。
  • 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共贏——訪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共贏——訪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新華社記者譚謨曉近段時間,中國正在努力構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面對複雜嚴峻形勢,中國如何以新發展格局應對新變局?
  • 「科創中國」中國(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創新...
    12月18日,「科創中國」中國(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創新資源配置高峰論壇在安徽省銅陵市召開。本次論壇以「科創賦能 智匯銅陵」為主題,由中國科協作為指導單位,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家資源經濟研究中心、安徽省科協聯合主辦,銅陵市人民政府、「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相關全國學會承辦。
  • 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及榮譽學部委員
    學術專長為漢唐考古學。  劉國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專長為經濟學。  劉樹成  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專長為宏觀經濟學。  呂 政 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專長為工業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