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用遍殺蟲劑對付不了神秘小蟲》一文於10月10日見報後,引起不少市民關注,昨日,家住貴陽市寶山南路附近的羅小姐向本報反映,她和單位同事所合住的宿舍裡也出現了這種神秘小蟲。一位從事了40多年生物學研究的工程師華守一致電本報百姓新聞網6757777,希望幫助居民們破解神秘小蟲來歷。
「應該是臭蟲」
貴陽一化工廠工程師華守一主動與記者取得聯繫,表示願意前往劉先生家探個究竟。華守一上世紀60年代畢業於華南農學院生物學專業,今年69歲,已經從事了40多年植保、生物研究工作,有過多年「滅蟲」經歷。
昨日上午,記者與華工程師來到劉先生家。華總工程師聽過劉先生的描述後,再仔細觀察了這種牆上爬著的灰色小蟲,「再翻開床架看看」,掀開席夢思床墊後,幾隻比綠豆還小的褐色蟲子正趴著一動不動。戴著高倍鏡觀察了一會後,華工程師說:「這應該就是臭蟲!」
專家開處方
殺蟲四法
隨後,華工程師給劉先生家開了「處方」,首先整頓室內衛生,清除雜物,其次應採用「一燙二曬三堵四殺」的方法:先用開水燙;再用太陽曬;然後對床板、牆壁等容易滋生臭蟲的縫隙,用石灰堵住;最後使用滅蟲的化學藥品殺蟲。在施藥時儘量採用塗刷的方式,不要噴灑,最好選在晴天進行。
昨日中午,記者和華工程師又來到羅小姐家中。但大家翻遍了房間內有「嫌疑」的地方,可就是不見「元兇」。根據羅小姐及室友的介紹,華工程師建議他們用敵敵畏浸泡粉筆三天,戴上手套用粉筆仔細塗擦「嫌疑」最大的舊沙發,或者購買殺蟑劑進行噴灑。噴灑前應關好門窗。
臭蟲曾一度「銷聲匿跡」
華工程師告訴記者,由於臭蟲是群居,因此在適宜隱匿的場所常常發現有大批臭蟲聚集,它們往往在晚上偷爬出來,憑藉刺吸式的口器嗜吸人血。人被臭蟲叮咬後,常引起皮膚發癢,過敏的人被叮咬後有明顯的刺激反應,傷口常出現紅腫、奇癢,如搔破後往往引起細菌感染。華工程師說,上世紀七十年代,常年的愛國衛生運動,加上居住條件改善,天氣變化以及個人注意衛生等因素,臭蟲一度「銷聲匿跡」。
據貴州省人民醫院皮膚科李醫生介紹,被臭蟲叮咬後身上起紅疙瘩,且皮膚瘙癢的症狀稱為丘疹性蕁麻疹。一旦患者被蚊蟲叮咬後,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根據具體情況對診治療。患病後儘量不搔抓,以防繼發感染。華工程師也提醒廣大市民,儘管市場上不少殺蟲劑可滅害蟲,但殺蟲劑用多了對人體有害,應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如遇上難以對付的昆蟲應及時向專家求助。記者 張其瓊 楊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