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都挺好》以「大團圓」結局,但書單君卻覺得很失望。
毒性親子關係,原生家庭之傷,中國式家庭的這些毒瘤被撕下了遮羞布,最後還能用「都挺好」來圓滿結尾。怎麼看,都挺假。
我能理解編劇的苦衷,但在讀過這部劇的原著小說《都挺好》後,我更想說的是,一個好故事不該因如此改編而埋沒。
《都挺好》原著的結局是啥樣?
《都挺好》劇情臨近結尾,又作又慫的蘇大強老年痴呆了,明玉辭掉了高薪的工作,和男友一起專門照顧生病的父親。
快劇終時她說了一句:有家的感覺真好。
一切的是非恩怨,就這樣被一筆勾銷?
一個那麼自私,從來不愛家庭和兒女的人,因老年痴呆失憶就可以博得同情和原諒嗎?
一個被原生家庭傷得那麼狠的女性,最後會成為沒有心機、全程受害、以德報怨的好人嗎?
這樣的「大團圓」,來得太輕易也太不接地氣了。
相比之下,小說的結尾就顯得真實很多——
明玉並沒有回歸家庭,而是一個人在職場孤軍奮戰了十幾年,在原生家庭這個泥潭裡摸打滾爬,靠著自己強大的內心,最後才找回了平靜。
面對家庭和親人的傷害,她選擇不原諒,但是她放過了自己。她也沒有辭職陪著父親,而是帶著父親去另一個別墅過年,然後自己去旅行了。
更重要的是,原著作者阿耐沒有讓明玉變成一個「好人」。
二哥明成從小就欺負明玉,強迫明玉給他洗衣服,明玉在學習時故意在旁邊大聲玩遊戲,兩人關係一直不好。
成年後,明成有一次打了明玉,在電視劇裡,他被關在看守所三天,出來依然工作,跟沒事人一樣。
可在小說裡,他經歷的卻是殘酷黑暗的「監獄風雲」,幕後的策劃者,正是明玉。
她先是花了點錢將明成送到特定的看守所,和八九個人一起關在十平米的屋子裡,受盡吃屎等各種難以言說的屈辱,還被強行拍下照片。
等明成出獄,明玉拿出這些不堪入目的照片,笑著跟他說:「這下我可以去媽墳前燒給她看了,讓她老人家地下有知。」
這樣的蘇明玉,更黑暗,但更真實,被蘇明成欺負了十幾年,她就拼命報復,先是精神上摧毀,然後從生活上瓦解他的意志。
簡直一個活生生的「毒水母」。
可是,想想她童年所遭遇的一切,想想家人對待她的態度,這些行為也就毫不牽強了。
電視劇是童話,小說才是真實生活
電視劇結尾時,有網友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看哭了,特別是患有老年痴呆的蘇大強,連女兒是誰都不記得,卻心心念念攢錢給女兒買書,真的很感人。
其實,這些網友可能忘了,生活遠比電視劇殘酷,過錯不會那麼那麼容易洗白,傷痛也沒那麼容易被治癒。
一切皆可原諒。這句話說來輕巧,卻重過千斤。
小說結尾處,蘇明玉感嘆:「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別把自己搭進去就好。」
她依然沒有原諒,被原生家庭忽略和傷害的童年記憶,依然刻在她內心深處。只不過,這也並沒有妨礙她掙脫泥潭,努力走出來。
小說的力量在於,它還原了生活的殘酷真相。現實生活中的「蘇明玉們」,也許更清楚,有問題的原生家庭給一個人成長造成的創傷,是多麼刻骨銘心。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就堪稱是現實版的「蘇明玉」,而她至今無法選擇原諒。
在童年成長中,母親對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
要是知道你那麼一文不值,我當初就該打掉你。
16歲那年她初戀,父親跑到學校,用手抓住她的頭髮往牆上撞,頭破血流後還罵她是不要臉的賤貨,怎麼還有臉活著。
她爸常說她不如弟弟,因為她不是個男孩子,不能給他續香火。
她媽更是把她當成累贅:
因為生了你,我受了很多氣,還好後來生了個兒子,才能在婆家直起腰板說話。
父母對她拳砸腳踢,用尺子打,用皮鞭抽,都是家常便飯。
這些行為,她弟弟都看在眼裡,還有樣學樣,偷了家裡的錢,便栽贓給她,和父母一起動手打。
至今,她一看到尺子就心慌流汗,一回想起過去就渾身發抖。
她告訴我,在《都挺好》劇裡看到明玉被暴打時,仿佛看到了自己,眼淚止不住往下流。
長久以來,她努力讓自己取得經濟獨立、事業成功,以便擺脫原生家庭,讓過去那些事情可以隨著時間衝刷而走。
可她從未選擇原諒他們,曾經選擇過報復和施壓,但那樣也無法緩解心中的痛苦。
對於她而言,每看到家人一次,就覺得是在揭開自己以往的傷疤,心就多痛一次。
在某期《奇葩說》裡,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回他:那不是原諒,是算了。
有人問,為什麼一定要用蘇明玉與蘇家的關係作為大結局?如果她真的是獨立女性,就該跳出這些條條框框,過著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個問題,書單君在小說中也找到了答案,那是對蘇明玉的一段心理描寫:
她真恨,為什麼要生在蘇家,為什麼要生為女人,而她為什麼永遠擺脫不了蘇家。這時,她非常理解哪吒,她也恨不得剔骨剔肉把這身血肉還給父母,才從此與蘇家一刀兩斷。但是,這不是神話,是生活。
於蘇明玉和我的那位朋友而言,有些傷痛和過往是一輩子都無法忽視和擺脫的。蘇明玉最後選擇走出黑暗,可是我的朋友卻沒有那麼幸運,像很多被原生家庭深深傷害過的人一樣,他們至今備受煎熬。
人生不是電視劇,所到之處都能圓滿結尾,那些人也許更像小說中的某些人一樣,帶著傷痛和煎熬一路艱難前行。
對於她們而言,不能原諒的不僅僅是原生家庭,更是自己。
電視劇裡的遺憾,可以靠編劇去修補,可是現實生活,卻無法靠一支筆輕易塗抹改寫。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在治癒童年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評《都挺好》的文章:《成長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很多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讀者給我留言,每個都很扎心。
比如,有位讀者小時候受到母親的抱怨和控制,深陷痛苦和缺愛的狀態,甚至患了身心疾病——
再比如,還有位讀者,被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拋棄,從未體會過親情和家人的溫暖——
常有人說,血緣親情,從沒什麼道理可言。
聽起來似乎是這樣,直到有身邊的人告訴我,她像極了劇中的蘇明玉,被親人和父母傷害,被親哥哥敲詐,辱罵。哥哥佔盡了父母的便宜,卻在母親病倒時甩手不管。
曾經她以為如冰山般的隔閡會一輩子難以原諒,可是到了最後,她還是要照顧那個她恨的母親,陪著她去看病。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註定要帶著傷疤前行,而不會像劇中那樣,等來happy ending。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那些不被認可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反抗。因為小時候不被愛,於是她們不停地尋找愛,一輩子都在跟自己較勁。
小說中的蘇明玉是幸運的,她半生在泥潭裡掙扎,深刻體會到:她得自己活得好,對自己好,找對自己好的人,而且一起對下一代好。
最後,她可以坦蕩地說出:那些受到的傷害,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作者阿耐讓她來人間一趟,並不是為了讓她在原生家庭這個泥潭中鬥爭,而是為了讓她抬起頭來看未來。生在泥潭裡是她的不幸,但放下,是她的選擇。
可現實中,不是誰都有這般結局。
電視劇結束了,蘇明玉的故事也結束了,但是「蘇明玉們」的故事還在繼續,生活也還在繼續。
所以我說,超越原生家庭,是成長的宿命。所謂宿命,就是躲無可躲,逃無可逃,怨天尤人沒有用,只有面對和接受,帶著傷疤往前走。
阿德勒曾說:幸福就是尋找真正的自己,從精神上真正獨立。
雖然,這可能要付出長期的努力,但結果一定值得。
最後,真心希望每個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的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好歸宿,將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