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天建 繪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包括三部分內容:清楚認識自己,了解發展的環境,定位自己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而採取的方法、行動。
■張紀元
每年高考時節,許多家長和學生都很糾結。如何填報志願?怎樣選擇大學?怎樣才能在社會上尋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是每一屆學子及家長不斷追問的問題。據零點調查顯示,在專業選擇方面,70%是由學生自己說了算,然而,這種「說了算」究竟是依據什麼?是靠道聽途說,還是一廂情願?這樣的選擇符合自己的追求、符合實際狀況嗎?你對專業將來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了解?也就是說,對自己、對學業、對行業和國家的發展,你的了解究竟怎樣,決定了你的選擇前景。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中學時代就進行適當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非常必要。日前出版的《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設計》一書就認真地回答了上述問題。
中學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階段
從什麼時候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合適?其依據是什麼?
西方許多生涯發展理論家都把焦點放在青少年時期,自心理學家霍爾100年前出版其裡程碑式的青少年心理學專著以來,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不斷深化中。
霍爾認為,青少年時期是「風雷激蕩」的時期:今天無動於衷,明天又熱情洋溢。這種情緒的搖擺不定一直持續到20歲左右。霍爾認為這是由遺傳決定的。
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性興奮、焦慮的時期,青春期最重要的是要擺脫父母,既容易產生性衝動,也容易產生同成人牴觸的情緒與驅力。
格式塔心理學代表人物考夫卡·勒溫則以為,青少年這一過渡期發生的是兒童期向成人期轉化過程中團體成員資格的改變。
認知心理學派的代表皮亞傑認為青少年時期是溫和的躁動期。在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他們能夠使用系統的、命題的邏輯。此外,他們能夠思考假設,把自己投身到未來,並為之作準備。
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艾裡克森認為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期和角色混亂期。因此,青少年時期成了一個分析和嘗試五花八門角色的時期。但是,在青少年時期快結束的時候,如果還沒有建立起自我認同,那麼他們就會因為角色擴散而深受困擾。
以上分析表明,中學時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比較合適的。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
「預則立,不預則廢」。凡成大事者,大多是心中有目標的人。要客觀地認知自我、了解職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渠道。
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這些國家從幼兒園就開始著手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職業角色,學會規劃人生,並為了保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順利實施,建立起相應的組織和保障制度。
1918年,美國首次在中學掀起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高潮。在20世紀70年代就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到1至12年級的學生教育中,要求學生把自己當下的學習與未來的工作聯繫起來,同時制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澳大利亞在1999年就提出明確的目標:「當學生離開學校時,應該掌握職業相關技巧,理解工作環境、職業選擇與職業道路,並把其作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繼續教育、職業與終身學習的基礎。」
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普通中學開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多渠道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如設置生涯規劃機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配備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建立大量生涯教育網站。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也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列入學校發展計劃當中。這些國家在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逐步構建了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理論,豐富了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
學會評估自己是職業準備的主要目的
西方有西方的教育特點,中國有中國的教育環境,如何汲取西方關於生涯發展的理論精華,結合我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形成中國中學生的職業教育規劃體系,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筆者將自己思考成熟的生涯規劃體系,付諸教學實踐,變成教師教授職業生涯課的可操作性工具,實現了理論、案例、觀點、方法的有機結合。《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設計》這本書包括了生涯探索、生涯規劃和生涯準備三大部分。生涯探索是通過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了解環境作出職業選擇,生涯規劃是對所選擇的職業作出長、中、短期的目標安排,生涯準備是為生涯規劃而準備的身體心理條件。
一般來說,中學教育應該包括三方面的指導:學業發展指導、身心發展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其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應該包括三部分內容:清楚認識自己,了解發展的環境,定位自己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而採取的方法、行動。
首先,全面地認識自我,本書從性格、興趣、價值觀和氣質類型四個方面讓學生了解自我,可謂「知己」。不僅包括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天賦、價值觀及人生志向等個人稟賦,還要考慮自身的經濟條件、家庭文化、地區特點等外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學生應學會分析評估自己的興趣、愛好,理性地認識自我。
其次,了解職業、了解就業市場、了解職業精英的成長足跡,可謂「知彼」。也就是需要廣泛地了解職業,充分了解環境。可以通過實地體驗、現場參觀、職業講座、上網查詢、參閱圖書報刊等相關資料,讓學生對各類職業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判斷,從而在他們確立職業理想及人生志向時,為他們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參考。
再次,科學地規劃人生,也就是學生在基本認識自己、了解職業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交流,在心中確立起職業生涯的概念,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和意義,學習、體驗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認真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導師、父母及長輩的指導下,規劃自己的人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