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話題被推上熱搜。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明確了上述內容,並提出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兩方面看待篩查量表
「對於精神疾病,越早篩選出來越有利於幹預和治療。」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楊甫德教授表示。而篩查要通過一系列量表來完成。
心理量表可對精神心理問題予以量化評估,是臨床上常用的篩查工具。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方案》裡提到的抑鬱症篩查工具9條目病人健康問卷抑鬱量表,因簡單、易操作等優點近年來廣泛應用於臨床。
不過,對於抑鬱症的篩查量表,很多人認為這種測評主觀性很強,如果被篩查者刻意隱瞞,很難得出準確的評估。
「要從兩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陳祉妍說,一方面,抑鬱症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心理問題,如果當事人不想讓外人知道,即便父母、夫妻也看不出來。另一方面,量表的編制具有科學性。量表屬於「舶來品」,經過了我國專業人員的翻譯、檢測和修訂,以保證測試題目在不同人群中具有普適性。
「主觀性表達勢必會存在一些誤差。比如,有些學生對情緒不敏感,有些學生對題目不理解,這些都會導致評估結果出現偏差。」陳祉妍表示,即便如此,大部分測量工具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陳祉妍介紹,高校在新生入學時,都會開展一次包括抑鬱症篩查在內的心理健康普查。通過問卷調查,將一部分得分較高的學生找出來,再進行一對一的面談評估。如果發現學生有抑鬱傾向,會及時給予心理幹預,或建議其儘快就醫。
陳祉妍表示,在專業機構或專業人員協助下開展篩查,具有一定現實意義。一方面,是因為學生主動求助的意願較低,篩查可以作為一種主動「擁抱」的方式,可以讓有抑鬱傾向的學生儘快得到幫助。另一方面,相比於其他心理問題,抑鬱症的知曉率更高,篩查也比較快速方便,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系統化防治的切入點也較為合理。
配套措施亟待細化
對於在學生中開展抑鬱症篩查,社會上有一些疑慮和擔憂。比如,害怕篩查出問題的學生會被「貼標籤」,進而影響學習等。
「從倫理上講,無論是心理測評還是心理諮詢都要遵循保密原則。」陳祉妍告訴記者,希望以此篩掉「問題」學生是絕對不可行的。無論是心理測評機構還是學校,都應該有相應的倫理原則。
陳祉妍介紹,對心理測評結果的告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只提供給學生或家長;另一種在測試之前先告知學生或家長,這些結果會給到學校或老師,如果不被允許,學校或老師就不能獲悉心理健康篩查結果。
篩查結果如何利用,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陸林建議,學校應與當地具備資質的精神心理專業機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事先制訂預案,形成快速、流暢的轉介通道。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王嶽教授說,可以仿效辦好孕婦學校來替代孕婦抑鬱症篩查的做法,以家庭走訪替代學生抑鬱的篩查。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