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近代中外百年關係演變軌跡是「元寶形」?你覺得有道理嗎

2020-12-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中外關係貫穿中國近代史的始終,並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的發展演進。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上的中外關係,歷來是中國近代史著作者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張海鵬、翟金懿著《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以下提及此書簡稱《讀本》)以「元寶形」軌跡論述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注意融通20世紀以來幾代馬克思主義史家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並吸納西方史學優秀成果,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看法,為我們唯物、辯證地分析和理解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中外關係提供了諸多啟示。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張海鵬、翟金懿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反應論、中國中心論、人類中心論等西方研究範式,難以動態地考察近代中國中外關係的演變

近代中外關係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這為中外學者所一致認同。但如何解讀這種互動,卻因方法論的不同而存有較大差異。

近來有學者梳理過去40年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學討論情況,總結出四種研究範式或分析框架,即費正清的西方影響/衝擊-中國反應論、柯文的中國中心論及其後來的「離開中國」論或人類中心論、柯偉林的國際化論或人類中心論,以及強調中外關係的雙邊、多國、跨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的分析框架。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前三種範式,或者稱之為西方中心論、中國中心論、人類中心論,反映了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對現實中的國際體系、中美關係和中國自身發展狀況的關注,對於推進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無疑起過重要作用。以柯文的轉向為例,他由關注「中國中心」轉向關注「人類中心」,以探索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書寫模式,儘管其「人類中心」偏重於文化層面,但他不斷探索新的研究範式的努力值得肯定。不過,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也有其明顯的缺陷,正如劉大年在1990年所說:「衝擊-回應」公式「完全沒有能夠估計到中國人民的力量」,無法解釋近代中國「在西方世界一致堅決反對的條件下回應為社會主義」的歷史現象;「中國中心觀」強調「中國近代歷史的演變和方向,最後是由中國內部力量所決定」,「無疑地這符合於歷史運動的本質」,但「顯得過於看輕了外部世界的作用,對於外部勢力深入到中國社會內部結構裡面發生的毒害影響估計不足」,而且從柯文的研究評述中「完全看不到」「中國民族自身的特點如何」。顯然,確立某一中心的範式往往會偏執一端或一隅,雖然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出接近歷史運動實際的探究,但難以動態地考察近代中國中外關係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不同方面的實際歷史地位和作用。

近年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近年來,羅威廉歸納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清史研究中的三個重要修正性轉向,即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或文化史轉向,以及基於文化史轉向並受世界史與生態史影響的「歐亞轉向」。這三種轉向與前述美國學界的四種範式或分析框架中的後三種密切相關,即繼西方中心論後,政治史研究不再是中國史研究的唯一重鎮。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羅威廉的清史研究新著中仍然保留有「西方的衝擊」「中國對帝國主義的回應 (1895-1900) 」之類的標題了。因此,儘管美國學術界對於近代中外關係史的研究在研究領域方面不斷拓展,但在其思想內核上或許仍未擺脫西方優越論的束縛。

講清近代中外關係的互動必須釐清中國所承受的外部壓力與中國內生動力之間的動態複雜關係。中國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的解說曾經長期堅持「沉淪」說,強調帝國主義侵略、政府腐敗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後果,突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題。20世紀80年代後又出現了「沉淪」與「上升」同時並存的說法,強調「半資本主義」的存在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與此相聯繫,「現代化範式」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史、文化史、生態史、全球史等領域的研究也漸次成為熱點。近幾年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研究者超越範式之爭,從宏觀上對其整體運動進行創新性的研究。

《讀本》將近代中外關係視為一個整體,以「元寶形」軌跡揭示其運動的階段性和關聯性,展示其嬗變的總體方向

張海鵬密切關注國內外流行的各種範式,但明確主張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中國近代史。他說:「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元寶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後上升,升出一片光明。」他不同意「沉淪」與「上升」同時並存的說法,提出「沉淪」的「谷底」在20世紀頭20年,這時「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更加重了」「民不聊生至極點」。從中外關係的角度看,近代中國社會的「元寶形」軌跡實際上就是近代中國由獨立到獨立受損再到獨立的運動軌跡。其中存在兩種不對稱、不同步的力量,一種是外來的「帝國主義侵略」,另一種是中國「人民的覺醒」「革命力量的奮鬥」。前者使獨立的中國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嚴重受損,使中國社會發生「沉淪」;後者使中國社會向上發展,進而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魔影,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中國。兩種力量的消長發生在「谷底」之後。

唯物史觀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要關注宏大的歷史背景,也要解析具體的歷史運動路徑,揭示整體運動中各要素的活動方向與力量對比。《讀本》以政治史為核心研究對象,既注意外部勢力對中國發展施加的影響與中國自身力量發展之間的一般聯繫,又指出二者之間不對稱、不同步、不同向的複雜演進特點,突出中國自主發展的曲折歷程。《讀本》將近代中外關係視為一個整體,以「元寶形」軌跡揭示其運動的階段性和關聯性,展示其嬗變的總體方向。在研究方法上,《讀本》不是簡單地使用社會矛盾分析方法,而是採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分析方法,將經濟分析、階級分析、利益分析和價值分析相結合,揭示近代中外雙方各種力量間的長時間動態博弈過程,闡述當下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的歷史依據和時代意義。

(作者為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原標題:「元寶形」:近代中外關係演變軌跡——讀《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黃仁國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焦點

  • 新時期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內容提要:英文世界中近代中外關係史學科領域目前的分析框架有四個,其中三種研究範式和哈佛大學有關,每一個框架和視角都有自身的重要演變。可是,作為從事近代中外關係史學習研究二十多年的筆者,頓感困惑:這本參考書總共有21篇綜述,非常有價值,但竟然沒有一篇寫中外關係。②在英文學術研究的「美好往日」裡,近代中外關係或外國人在華的特權以及條約口岸等制度性設置,卻是以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和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為代表的至少兩代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首要切入點。
  • 王 棟:新時期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內容提要:英文世界中近代中外關係史學科領域目前的分析框架有四個,其中三種研究範式和哈佛大學有關,每一個框架和視角都有自身的重要演變。可是,作為從事近代中外關係史學習研究二十多年的筆者,頓感困惑:這本參考書總共有21篇綜述,非常有價值,但竟然沒有一篇寫中外關係。②在英文學術研究的「美好往日」裡,近代中外關係或外國人在華的特權以及條約口岸等制度性設置,卻是以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和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為代表的至少兩代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首要切入點。
  • 2011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中外關係)
    七、中外關係 第三屆近代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概述.侯中軍、楊婉蓉.文史知識,2國際公約與清末新政時期的中外關係.尹新華.求索,12中國外交近代轉型的節點——簡論庚子事變前後若干外交問題(1900—1901).戴海濱.
  • 近代日本人學習中文,體現中日關係,反映壓迫中國的演變歷程
    百家原創作者:依依說歷史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依依說歷史。隨著我國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中文在國際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西方國家,還特地設立了孔子學院,而在國際上更多的中國文化也廣為流傳。議會做出了這樣的判斷:「俄羅斯語、漢語、朝鮮語等在將來一定會產生更為緊密的關係,由於現在還沒有一所學校教授這些語言,因此在外交、商業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礙…因此有必要學習這些語言。」但是,帝國議會始終是在「商業」「外交」的實用領域對學習這些語言的緊迫性予以強調的。也就是說,日本政府是想把這些外語作為一種實用手段加以應用的。
  • 風從四方來:近代中外交涉與交流
    與此前時代不同的是,近代的中外交涉與交往,已經溢出傳統的懷柔、羈縻或者「萬邦來朝」的範圍。當日之中國不僅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國際法和近代外交體系中,而且廣泛深入的中外文化交流,深深影響著和改變了中國國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正因為如此,對於近代中外交涉和交往的研究可謂近代中國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且其本身兼具歷史研究和現實問題的雙重關懷。
  • 集刊擷英|樊如森:近代以來華北城市關係演變與經濟中心定位問題
    代表性成果如羅澍偉主編《近代天津城市史》、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東城市變遷史》、張利民著《華北城市經濟近代化研究》、王雲著《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等著作,分別探討了華北城市的近代發展歷程、網絡體系演變及其社會影響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中外學者紐約爭鳴:「海歸」如何改變近代中國的面貌
    1872年,30名留美幼童登上遠赴美利堅的輪船,正式拉開了近代中國人赴美留學的大幕;此後在社會變遷和進步的進程中,留美學生曾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017年7月17日-18日,「留美與近代中國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紐約舉行,學者回溯了百年前這段中國人留學史。
  • 備戰小論文:近代中國現代化思想演變歷程
    材料 近代中國現代化思想演變歷程示意圖 —一據羅榮渠《現代化新論》設計 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思想演變歷程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並說明理由。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在梁任公著作之中「現代」一詞之罕見,可以反映20世紀初年此一詞彙尚不普遍,或者說modern和「現代」之間比較穩定的語詞對應關係,還沒有建立起來。 當時與modern相關的字眼還有「摩登」「時髦」「近世」「近代」等,這些詞彙有時各有獨特的用法,有時則可相互替代。「摩登」「時髦」和流行風尚有關,「近世」「近代」「現代」則較常應用在討論歷史課題之上。
  • 農村老話「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老話說「七年難逢九月閏,百年難逢初一春」,其實說的就是想遇到兩個農曆九月,一般要7天才會出現一次,而想看到初一是立春的話,那更是百年才可以遇到一次。
  • 《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入選「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
    7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發布會(2019—2020)」在京召開,《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19冊)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並在現場展示。
  • 看每一篇文章都覺得人家說的有道理?你需要……
    我當時很想對他說:你錯了。你在官場的失敗,歸根結底,是因為你不夠優秀。但是因為個人經歷的可靠性低,且作者過度簡化因果關係:因為不夠優秀-所以失敗。此處我們可以問自己:優秀的具體定義是什麼呢?有描述優秀的範圍或者標準嗎?作者沒有給出定義和適用範圍。
  • 易經建議:與人攀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是有道理的
    易經建議:與人攀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是有道理的常有人認為風水好壞決定人生命運。其實,你會發現,在與人交談中,有的人說話,會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而有的卻讓人敬而遠之。可見風水無需外求,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
  • 為何說「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俗語,俗語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不如文學那般文雅,但是古代的老百姓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是社會交往總結出來的規律,流傳至今,大部分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句老話「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什麼意思呢?
  • 農村人說:「親戚遠來香」下一句是啥,你覺得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一段時間,會覺得時光平靜而悠遠,只有在這樣的氛圍裡,大家才會感受得到鄉下是比較在乎親情和友情的,對鄰裡上下想得會比較多,做的會比較周全一點。農村對待人接物方面的俗語比較多,今天我們來說一句關於親戚和鄰裡,怎樣相處的俗語,這句俗語裡面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 左玉河: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近代以來中西文化關係等問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出版了諸如龔書鐸的《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張岱年的《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等有影響的學術著作,發表了多達600餘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論著關注的論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重新認識中國文化近代化歷程中的敏感問題,如對洋務運動及其思潮的重新認識,如對「中體西用」論的重新評價,如對五四精神的重新審視等;二是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及其與現代化的關係,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見解,如力圖從傳統文化中發掘現代因素以謀現代化的「儒學復興」說,如觀念形態必須重建的「文化重建」說,及以多元開放的心態建立中國本位的「化互為體用」說,等等。
  • 農村老話兒:「喜事可提前,喪事不後補」,你覺得有道理嗎?
    ,對此村兒裡有句老話"喜事可提前,喪事不後補「,講的就是農村隨禮的規矩,你知道這句老話兒的意思嗎?喜事可提前先來說一說「喜事可提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假如村裡誰家有喜事了,大家都要去隨禮,湊個熱鬧、沾沾喜氣兒,一般來說你要去別人家祝賀,都沒有空著手去的,大多數都會帶上禮往以及禮金去祝賀;這是以前的人情禮往,現在都是帶著禮金去別人家裡祝賀,這就有講究了!
  • 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
    2019年11月23日,第三屆復旦中外人文交流論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在復旦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協辦。
  • 夾縫生存:銀行家陳光甫與近代中國政商關係
    1937年,陳光甫說:「現在政府基礎,比較穩固,政府銀行之信用,亦較堅強,因此同業之中,不無感受劇烈競爭之苦。」 面對市場競爭的加劇,他始終認為:「吾人應歡迎環境之改進,並隨時促進之,不得怨尤環境之轉變;縱然怨尤,環境之轉變亦無從阻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