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早晨,你到野外去走走,可以到很多植物葉子的尖端或邊緣,有一滴滴的水珠淌下來,好像在流汗似的。有人說這是露水吧
滴下來的真是露水嗎?讓我們來細心地觀察一番,研究研究。你看,那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從植物葉片尖端冒出來,逐漸增大,最後掉落下來;接著,葉尖又重新冒出水珠,慢慢增大,最後掉落下來;接著,葉尖又重新冒出水珠,慢慢增大,然後又掉了下來…一滴一滴滴連續不斷。顯然,這不是露水,因為露水應該滿布葉面。那麼這些水珠無疑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有一種小孔,叫做水孔,和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相通,植物體內的水分可以不斷地通過水孔排出體外。平常,當外界的溫度高,氣候比較乾燥的時候,從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發散失了,所以我們看不到葉尖上有水珠積聚起來。如果外界的溫度很高,溼度又大,高溫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溼度過大抑制了水分從氣孔中蒸散出去,這樣,水分只好直接從水孔中流出來。在植物生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吐水現象」。吐水現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為白天的高溫使根部的吸水作用變得異常旺盛,而夜間蒸騰作用減弱,溼度又大。
植物的吐水現象,在稻麥、玉米等禾穀類植物中經常發生。芋艿、金蓮花等植物上也很顯著。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時候,每分鐘可以滴下190多滴水珠,一個夜晚可以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哩!
木本植物的吐水現象就更奇特了。在熱帶森林中,有一種樹在吐水時,滴滴答答,好像在哭泣似的,當地居民乾脆把它叫做「哭泣樹」。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會「哭泣」的。雨蕉在氣溫高、溼度大、水蒸氣接近飽和及無風的情況下,體內的水分就從水孔溢泌出來,一滴滴地從葉片上降落下來,當地人把雨蕉的這種吐水現象當做下雨的預兆。「要知天下雨情況。要知天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因此,他們都喜歡在自己的住宅附近種上一棵雨蕉,作為預報晴雨之用。自然界中的這些奇妙現象是多麼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