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
您的瀏覽器可能不支持此視頻播放器,請用更高版本的瀏覽器試試!
上海市同仁醫院150周年慶典神曲串燒。(09:02)
「射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掃不出是你瞳孔的顏色」、「掀起了你的頭蓋骨,讓我來看看你的腦,你的大腦溝回少,看來記性不太好」、「菊花殘、滿地傷、我的手套已泛黃」、「肺炎是會呼吸的痛,它藏在肺泡中來回滾動」、「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地撥開你的心,修復顆心,縫一瓣膜,這是我最擅長最得意的作品」……近日,一首由醫務人員集體改編的科室歌曲串燒紅遍網絡,受到醫護人員同行「點讚」的同時,也讓網友看到了醫護人員詼諧幽默、時尚創新的另一面。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這是11月28日上海市同仁醫院為慶祝醫院150周年針對內部職工開展的慶典晚會上的一個歌曲類節目,整個歌曲以串燒形式,根據放射科、神經外科、肛腸外科、呼吸科、心臟外科、眼科的科室特點,一一對應改編了6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金曲《畫心》、《掀起你的蓋頭來》、《菊花臺》、《會呼吸的痛》、《洋蔥》、《你是我的眼》。節目經多個新媒體平臺轉載,受到超過10萬以上微信用戶的關注和點讚。
醫生同行聽了後紛紛評價「太有才了」、「苦中作樂」,也讓諸多網友讚揚「學醫的都是高材生」、「聽了之後對原創失憶」、「投刀從文吧醫生們」,也有一些網友替辛苦的醫護人員叫屈「這一群人不乏才氣橫溢的,只是被繁瑣而勞累的工作掩埋」,歌曲甚至讓一部分已經從醫生崗位轉行的人萌生感慨:「回憶曾經的經歷,眼淚中帶著歡笑」、「好想回到醫院上班」……
各科室醫護人員均參與歌詞創作據上海市同仁醫院工會負責人黃利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首歌曲由各個科室醫護人員集思廣益共同改編,主創人員不僅僅包含歌曲中涉及的這些科室,口腔科、消化科、麻醉科等醫務人員都參與其中,原先準備了13首歌,因節目時長限制,最終選取了其中6首,相對通俗易懂。
「我們醫院有個特點,1800名職工,年齡在35歲以下的佔80%,因為年輕人多,大家點子和想法也多,醫院工會社團也很豐富,有舞蹈、合唱、籃球等,最近還開出了英語口語培訓等,醫務人員參與度都很高。」
黃利珍怎麼也沒想到為何整場晚會那麼多節目這首歌曲能走紅網絡。「當初我們醫院開展節目投票,看看哪個最受歡迎,結果是《穿越》小品節目投票率最高,講述的是醫院一名創始人美國籍醫生從過去穿越到現代的故事,而投票第二、三名分別是情景歌舞劇《急診室的故事》,以及街舞、RAP《說唱同仁》,沒有想到這首歌曲串燒能獲得那麼多的網友關注。」
黃利珍感慨,醫務人員平時工作太辛苦,加班成常態,心理疏導很重要,社團活動更加能增進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了這場演出,醫務人員利用從9月就開始準備,每天早上6點來醫院排練,8點去查房,晚上手術結束後,再繼續排練,醫生排練很辛苦,但他們也樂在其中。」
辛苦的臨床一線工作也可以有輕鬆娛樂的工作環境「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很不容易,每天都要三班倒,邊學習邊實踐邊深造,前10年是最難熬的,熬過這10年就好了,但往往很多人撐不過這10年就換崗了。」在醫院臨床崗位幹了10年,如今從事行政工作的範曉彧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與她同一屆進入醫院的30名醫生,如今只剩下7、8名,近兩年醫務人員流失現象更為嚴重。
範曉彧說,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副高職稱,最後到正高職稱,這是每個醫學生進入醫療機構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的奮鬥之路,但這一路並非常人想的那麼簡單,如果順利的話至少要花費20年左右,但大多數人不會那麼順利,或受科室名額限制,或是精力不夠、家庭狀況等受限,尤其女醫生還要懷孕生子,直接影響職稱評定進度。
「在醫學院要用5年培養住院醫師,再加醫院3年的規範化培訓,再考各類職業醫師證書,每學一門新技術,都要經過培訓考試才能上崗操作,醫生護士都不停地在考試,不停地在學習,不停地研究課題,不停地到處飛、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再加上,如今醫學生大多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剛入職幾年還沒學會怎麼跟病人很好地溝通,常常要面對各類糾紛,醫療環境差就會讓他們感到更加累,醫院如果沒有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職業環境,給他們一些工作上的正能量,很難留住醫學人才。」
「只有輕鬆的工作環境,才能讓醫生更加發揮出自己的專長,給病人帶來更多更好的就醫體驗。」 範曉彧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改善工作環境也讓病人感受醫生的「溫度」輕鬆有趣的工作環境促使醫務人員開設了很多詼諧生動的自媒體,如來自內分泌科的醫生小編開設了「健康糖人街」專欄,從《快樂頌》裡面5位女主角的性格為出發點,告訴病友如果針對不同人群開展糖尿病管理,又如營養科、外科醫生小編用各類插畫、手繪、配樂等形式,通俗易懂地告訴病友如何治療慢性便秘,駁斥網絡謠言「受傷時吃黑色食物會留疤」等。
受工作環境影響,醫院醫生還不斷把工作崗位時經歷的,創造成藝術作品,去詮釋醫患關係。該院ICU醫生陶偉民不僅自編自導了一部片子《ON CALL 25小時》,憑著對工作的熱愛,他甚至將家搬到了醫院對面,醫院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如進學校教小朋友洗手自救等他都想方設法參與。
陶偉民醫生說:「有人說,ICU醫生是一類與絕望相伴的醫生,可是我卻認為,縱然有1000個理由絕望,也不要放棄希望,因為有那些給我們溫暖的家屬,有那些給我們力量的小夥伴,以及那些不幸故去,但教會我們很多知識的病患們,為了他們,我們也應該勇敢地走下去,做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醫生。」
範曉彧說,在同仁醫院裡,醫護人員參與各類社團、文藝表演等,尤其受到醫院院長的極大支持和鼓勵,「因為女性的關係,她從感性的思維中發現了醫護人員工作環境中最缺的那部分正能量。」
「醫生這個職業確實很辛苦,很多時候並不被社會了解和體諒,我們需要打造一個有溫度、相互支持、相互關心的組織文化。」該院院長馬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醫院是個需要通力合作的組織,醫生和護士、臨床和醫技,門急診和住院,各個部門之,沒有凝聚力,沒有團隊合力,沒有相互體諒,便沒有患者的醫療安全,一個讓員工沒有歸屬感、沒有責任感的組織是不可能欣欣向榮的,組織需要正能量,我們的各種團隊、沙龍,各種員工福利,都是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激發職業的獲得感。
「希望醫生、護士都能夠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個個只會看病的機器。」馬駿進一步說,「這些業餘活動,要花一些辛苦工作以外的時間,但激發了大家的創造力,也讓醫生、護士變得更有人情味,他們溫暖了,病人也可以感受到醫護人員的『溫度』。」
錄入編輯:許珈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醫學,同仁醫院,肛腸科,菊花臺,畫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