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
7月6日上午,備受關注的2020年秋季湛江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跨縣(市、區)招生電腦搖號現場會在市教育局舉行。(7月7日《湛江日報》)
一分多鐘可以做什麼?或許吃不完一碗牛腩面,或許看不完一篇微信推送,或許玩不完一局「吃雞」遊戲……一分多鐘看來幹不了什麼大事。但就在7月6日上午的一分多鐘裡,4718個民辦學校跨區招生學位電腦搖號分配完畢,這意味著4718個學生的求學之路有了新起點,也意味著4718個家庭有了新變化。這一刻,是湛江首次舉行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跨區電腦搖號招生,對參加搖號的學生、家長意義重大,對湛江教育的長遠發展同樣意義重大。
公平,是人們從「搖號招生」現場感受到的最鮮明印象。報導中,一位家長代表梁女士說:「通過現場的參與、見證,我認為整個搖號過程還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她所指的「公平」,更具體地說,應該是「過程公平」。搖號系統操作、等概率隨機號、全程錄音錄像、公證人員等現場監督、現場導出錄取數據……這是肉眼可見的公平。
相對於「過程公平」,「搖號招生」背後隱藏的、看不到的「機制公平」,才是其核心價值所在。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搖號」這種分配方式,正是著眼於兩大糾結問題:解決資源稀缺之「寡」、實現機會平等之「均」。因此,「搖號」被應用到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招生上,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優質教學資源的公平分配問題。
越是辦學有特色、教育資源好的學校,就越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然而,再大的「好學校」也是有班額、人數限制的,於是,學位總是「供不應求」。所以以往的模式是,「好學校」會通過提前招生、競賽等方式「掐尖」選優。由於各種原因,這部分手握篩選優質生源主動權的學校,以民辦學校居多。年復一年的自由篩選,讓越來越多優秀學生聚集到為數不多的幾個民辦學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這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捧紅了所謂「名校」。本就是上一學段全區前百名的學生聚集,難道還能考出個倒數?隨「名校」而來的,是依校而建的「學區房」,還有「公辦弱民辦強」的兩極分化。
而「搖號招生」,正是對民辦學校自由篩選優質生源的一種修正。在沒有其他因素的幹擾下,優質生源的分布將更隨機。同時,無論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必須更加注重教育質量本身。而對於學生來說,每個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用「拼爹」拼媽」,也不用被做題競賽綁架,就可獲得等概率的機會去「好學校」讀書。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搖號招生」並非一個「最優解」,治標不治本。能解決教育問題的「治本」之法,是打造更多好學校、培養更多好老師,促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合理流動,而不僅僅止步於公平地分配僅有的「好學校」學位來實現教育均衡。「搖號招生」是為了解決「不均」,但不能滿足於「寡」、停留於「寡」。
「搖號招生」僅僅用了一分多鐘,但如何將其帶來的公平變化衍生出更多教育紅利,需要有關部門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引導。
市七中考點,考生臨考前查漏補缺。記者 歐陽澤 攝
高考首日,市二中考點門前,考生有序測量體溫。記者 劉冀城 攝
市四中考點,老師和考生擁抱勉勵。記者 李嘉斌 攝
市四中考點,考生充滿自信。記者 李嘉斌 攝
考點門外緊張的家長。記者 林石湛 攝
七中考場,老師為考生加油。記者 歐陽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