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蘇淮陰中學白湘菱同學高考考了430分,是全省文科第一名。但由於選修科目中,歷史考了B+,無法上清華、北大,甚至華五等名校。
這件事在網上熱議了好幾天,我也發了一點東西。
昨天看到某乎一篇文章,截了我文章的圖,說我在帶節奏,蹭山東大學熱度。另外,中國農大的陳奎孚教授轉發了我的文章,也有人評論我在帶節奏。這兩人都是同一中心思想,江蘇高考的規則已經定下,語數外加兩門選修科目的等級結果。白湘菱沒有達到規則要求,就不應該錄取。有規則就必須要遵守。
我覺得有必要再寫篇文章聊聊這件事。
我關注白湘菱的事情,更多的原因是關注江蘇高考。
現在的江蘇高考方案是2008年定下的。高考考5門,語數外必考,算總分。語文和數學160分,外語120分。對於文科生,語文有40分的附加題;對於理科生,數學有40分的附加題。總分一共480分。有兩門選修課,理科學生必考物理;文科學生必考歷史。
高校在江蘇的招生看兩項,一項是語數外的總分;另一項是選修課的等級。清華、北大、復旦對選修課的要求是A+A,其他985大學有的要求是AA,有的是AB+。
我認為江蘇高考有幾個問題。第一,總分值偏低,其他省份都是750分,江蘇總分480分。分值低,區分度就低。一分一操場,毫不誇張。這對考生要求高,這三門功課不能有一門考砸,因為其他兩門補不過來。
江蘇為了區分,數學、英語的考試一直比較難。跟其他省份一樣的高考知識點,但又考得難,學習內容窄而深。這樣的結果只是培養應試教育,培養做題家。
第二,對文科擅長的人有利。三門課裡面,有兩門文科課程,語文和英語算分數。江蘇考生現在普遍理科比較弱,尤其物理比較弱。上次江蘇省的婁書記自己說,他跟清華校長說,希望清華多收點江蘇考生,清華校長多給了他一個名額。原因是,江蘇考生在大學裡面沒有太多的競爭力。
我們可以看高考改革後,江蘇考生的985率逐年降低,在2010年,全國排第17名,在2018年排第28位。要知道,江蘇本身還有2所985大學的。
第三,2008年方案對學科均衡的學生友好,對偏科學生不友好。大家如果關注一下江蘇高考新聞,會發現每年都有類似的問題,某個市的狀元或者省裡前幾名的考生,因為某個選修課程的等級沒有達到A,無緣名校。
很多人說,就只考語數外三門,不能算狀元。話是這麼說,如果另兩門不算等級,只算成績的話,還有彌補的可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票否決。
而且,從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來說,從來不是以各科均衡為標準,只要有某項突出才能就是人才。
因此,江蘇高考的選拔方向有些偏差。
我記得中學學過一首詩,龔自珍寫的,最後兩句是: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人才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全才型,百科全書式,像達文西;有的是極為偏科,像錢鍾書。
大學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才選拔單位,有責任和義務破格提拔人才。
比如,龐加萊,人類歷史最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之一,他在數學的各個領域、物理學、天文學等各個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龐加萊身體不好,高度近視,交流能力比較弱。他19歲參加著名的巴黎高等工科學校(巴黎高工)的入學考試,繪畫得了零分,體育也不好,但他的數學才能燦爛奪目,被巴黎高工破格錄取。
還有錢鍾書,他當年報考清華大學的時候,英語和國文都非常好,而數學只考了15分。當時清華的羅家倫校長親自拍板,破格錄取。
在2008年,江蘇方案的第一年,當年的南京狀元,也因為一門選修課沒有獲得A,無緣名校,後來南京大學破格錄取。
破格錄取在大學的招生歷史上,比比皆是。
很多人說,制定的規則應該是要遵守的,而不是用來打破的。
一般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沒錯。
但是……
社會是個複雜的系統,確實需要規則來維護,否則容易系統崩潰。不過,社會也是個生命體,部分規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比如,男女同權,男女同校。在1920年代,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首次提倡男女同校,遭到了很多人的強烈反對,不符合當時的規則。
還有,曾經女人不能在大學當老師。當時希爾伯特希望著名女數學家諾特到哥廷根大學當老師,遭到了大學的反對。希爾伯特說了句著名的話:我們這裡是大學,不是澡堂。
社會的部分規則需要打破,而大學經常要擔負起這個責任。
大學的教授們幹的事情本來就是打破人類思想的禁錮,探索科學、社會的無人區,進一步解放人類思想。
所以,面對一件事,大學的回答是「無此先例」,我認為不是一個好回答。
針對白湘菱,我認為不管錄不錄取,都沒有任何問題,只要有理由,但「無此先例」並不是理由。
有位好事的記者,問了在江蘇的各高校的招生組,山東大學的回答是「白湘菱不符合學校的錄取要求,沒有破格的先例」。
山東大學對「先例」的理解非常爐火純青。
當年,山東大學的學伴事件發酵,山大發了個聲明,說學伴活動合法且正當,而且不單單只有山東大學在做,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哈工大等都在做。
學伴對於老一輩的留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山大學伴事件發酵後,很多著名教授很不解,為什麼大家會攻擊學伴制度?當年,他們都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他們去國外留學,人生地不熟,學校給他們找了學伴,幫他們熟悉學校和國外的環境,他們都很感激。
但大家再仔細了解一下山東大學的學伴制度,就沒人說話了。山大給一位留學生尋找3位學伴,而且山大在報名表中強調性別,宣傳結交外國異性友人。
山大的學伴制度先例倒是有,但細節確實自己獨創的。
所以,我說山大做事都是按照規則辦事,冠冕堂皇。
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