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柯靜 通訊員 王雪飛
「完整拔出一隻蜱蟲不容易,酒精悶不翻,還是利多卡因管用。看來不光野外有蜱蟲,小朋友在家不穿襪子也有風險啊!」上周末,浙大兒院皮膚科醫生鄭磊發朋友圈說。
鄭磊接診了今夏第一例被蜱蟲咬傷的小患者。眼下,杭城潮溼悶熱,進入蚊蟲叮咬的高發季。浙大兒院皮膚科副主任李雲玲統計,目前,約四成小患者來就診都因蚊蟲叮咬,被蜱蟲咬傷每年都有3-4例。
女孩腳趾長出「黑痣」
「醫生,快替我孩子看看!腳趾裡有什麼!」上周六,家住濱江的楚楚一家衝進了浙大兒院濱江院區皮膚科,還沒等鄭磊醫生發問,楚楚爸爸就扒開楚楚的腳趾,焦急萬分問:「今天突然發現女兒腳上有這樣一顆『黑痣』!」
因為天熱,2歲的楚楚赤腳在家走來走去,媽媽無意中瞄到女兒大腳趾上長出了一顆「黑痣」,湊近一看,居然是蟲子。楚楚媽媽想要拿東西把蟲子弄下來,但又下不了手,所以趕緊給楚楚爸爸打了電話。在電話裡,楚楚爸爸阻止了她想要摘蟲子的動作,回家就抱著女兒往醫院趕。
「這是只蜱蟲,估計咬傷孩子的時間不久,腳還露在外面,但身子已嵌入腳趾中。」鄭醫生邊替楚楚檢查,邊表揚了楚楚爸爸的行動果斷。
「很多人發現被蜱蟲叮咬後,第一反應是立即摘除。殊不知,蜱蟲吸血的口器很複雜,上面長有倒刺,摘除不當,很可能使它的口器折斷並留在皮膚裡,從而引發感染。所以,及時送醫是最保險的做法。」鄭醫生用酒精試圖悶倒蜱蟲,但過了半小時,蜱蟲依舊沒有鬆口,最後只能用麻藥悶,等到蜱蟲鬆口,才將它整個取下。
「蜱蟲有綠豆那麼大,雖然用了麻藥,但依舊到處亂爬。」楚楚媽媽看到張牙舞爪的蜱蟲,尖叫連連。
蟲咬皮炎患兒多
「在家被蜱蟲咬傷的患兒不多,大多都是在野外被蜱蟲咬傷的。目前門診中的患兒大都是因為蟲咬皮炎來就診的。」鄭醫生說。
鄭醫生手機裡存了一些蟲咬皮炎的患兒傷口圖片,不少咬傷都是觸目驚心。「普通的孩子被蚊蟲咬傷,只是一個包,而一些過敏性體質的孩子,一旦被蚊蟲咬傷,腫起一大片,有的甚至左右腿相差了一倍。」鄭醫生說。
6歲的小童就是如此,幼兒園放暑假,她跟父母去千島湖遊玩。半夜,小童的哭聲把大家吵醒了,怎麼哄都哄不好。父母開燈一看,嚇出一身冷汗:小童的左眼皮又紅又腫,連睜開都困難,左腳腳背也腫得老高,上面還有不少小水皰。
小童煩躁不安,一雙小手在身上抓來抓去。第二天,小童被送到浙大兒院就診,鄭醫生診斷其患了蟲咬皮炎,因為小童是過敏性體質,所以症狀尤其明顯。
「蚊子等昆蟲叮咬後出現的紅腫現象,被稱為蟲咬皮炎,也叫丘疹性蕁麻疹。蚊蟲叮咬時,會釋放毒素,大多數兒童會表現為紅色丘疹,嚴重者還會出現水皰、大皰,抓破後產生皮膚糜爛、滲液等情況。」鄭醫生說。
衣褲上噴防蚊液最靠譜
「夏天又到了,看到這種蟲子千萬別打!100%致命!隱翅蟲在你身上時絕對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
網絡上,類似的傳言很多。對此,鄭醫生表示:隱翅蟲落在皮膚上被拍打,的確會放出大量強酸性毒汁刺激皮膚,導致發炎。但說『死定了』的說法,就太誇張了。今年還沒有接診感染隱翅蟲體液的患兒,在往年,被隱翅蟲體液感染的患兒一周總有一兩例,過敏性體質的兒童症狀會更明顯,要特別注意。
鄭醫生提醒:如看到小蟲子停留在臉上,千萬不要用手拍擊,正確的做法是,撥落在地、用腳踩死。另外,如果從戶外回家,建議進入家門前,先清理一下衣服,避免將蜱蟲等帶回家。
另外,不少媽媽在夏天全副武裝,從時令的驅蚊環到驅蚊手錶,一應俱全。對此,鄭醫生表示:要防蚊驅蚊,做好這幾點。
外出遊玩時,應儘量少去草地、樹林等蚊蟲的棲息地;戶外活動應穿長袖衣褲,比如燈籠褲這種可紮緊褲腳的長褲,有效防止蚊蟲叮咬。嬰幼兒不妨在衣物上噴灑驅蚊藥水。
「小孩子皮膚敏感,驅蚊防蚊藥水噴在衣服上,同樣起效,建議去超市購買正規廠家出品的防蚊藥水,含有避蚊胺成分,2個月以上的孩子即可使用。」鄭醫生說。